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流浪地球》火了,中國科幻呢?

《流浪地球》火了,中國科幻呢?



  

由雨果獎得主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拍攝的影片《流浪地球》2019年春節檔大熱。在特效備受好評之外,有關劇本乃至劉慈欣價值觀等方面的吐槽也已漸多。作為一部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作品,爆紅的《流浪地球》或將對接下來的中國科幻文學及科幻電影帶來深遠影響。


  文丨《中國企業家》記者 梁睿瑤


  編輯丨齊介侖

  頭圖來源丨《流浪地球》海報


  口碑大熱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終於在2月8日零點首次拿下單日票房冠軍。根據貓眼實時數據,截至2月9日,《流浪地球》上映5天,累計票房達到14.46億元,超越此前的春節檔領跑者《瘋狂外星人》。


  隨著票房上升,對於電影一邊倒的好評也趨於冷靜,豆瓣評分已從2月5日的8.4降為8.0。


  這是一個頗為波折的項目。籌備4年,市場前景不明,資金中途差點斷掉,吳京加入之前整個劇組最大咖是「黃金綠葉」吳孟達;它同時也備受關注,原著作者是雨果獎首位亞洲獲獎者劉慈欣,眾多原著粉忐忑等待,在《三體》電影版銷聲匿跡後,它也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首部硬核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原著發表於2000年的《科幻世界》雜誌,是劉慈欣的早期作品。這一作品雖然有弘大的宇宙構思,蒼涼的末日氛圍,但是硬傷同樣明顯,且不說「地球發動機」這種作者後來自己都懷疑過的設定,人物刻畫單薄、對話生硬等先天缺陷,也加大了電影的改編難度。


  從電影上映初的反響看,足夠有誠意的特效彌補了劇情和人物上的大塊硬傷,出於對國產科幻片的支持,好評居於多數。但是導演郭帆始終是忐忑的,在面對媒體時,他直言,擔心觀眾會拿《流浪地球》與好萊塢電影對比,尤其是對比《星際穿越》,他會直接傻眼。


  評分回歸冷靜,也給了觀眾一個旁觀中國科幻電影的契機。如同前幾年《大聖歸來》帶起的國漫熱潮一樣,一時的追捧很難改變行業現狀,過高的期望反而讓後面的作品承受巨大壓力,上映不如預期便惡評如潮,讓後繼者如履薄冰。


  劉慈欣也呼籲過外界,對中國少有的大製作科幻電影多一些寬容,少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畢竟影迷熱衷對比的好萊塢,從上個世紀30年代的《弗蘭肯斯坦》發展至今,才在海量良莠不齊的影片中打磨出了影迷念念不忘的經典。


來源:《流浪地球》官方劇照

來源:《流浪地球》官方劇照

  小眾求生的中國科幻


  好萊塢成熟的工業體系,已經能夠根據觀眾的喜好來確立並發展影片類型,同時倒逼作品創作,好萊塢層出不窮的科幻大片也得益於此。


  相比之下,中國科幻電影甚至小說,在《三體》獲獎之前,均屬於小眾領域。那時候最熱鬧的科幻圈子是位處西南的《科幻世界》雜誌社,這本雜誌推出了劉慈欣、王晉康、何夕等科幻作者。


  2004年,新人錢莉芳的歷史科幻小說《天意》出人意料地成為《三體》之前商業最成功的科幻小說單行本。現在看來,這名歷史教師的作品有著對話直白、文筆生硬的缺陷,但在當時卻賣出了15萬冊的銷量。要知道,第二年推出的劉慈欣的《球狀閃電》僅賣出5萬冊,《三體》更是一度沒有單行本,先在雜誌上連載了大半年。


  15萬冊,在科幻文學史上足以立下一個里程碑,但是在主流的青春文學領域,不足為奇。


  2003年,正當紅的郭敬明出版了長篇小說《幻城》,全年銷量超過80完冊,登上2003年全國年度暢銷書銷量第一名,郭敬明次年出版的《夢裡花落知多少》都沒能把前者打下來,僅屈居第二。不僅如此,各種抄襲風波也沒能阻止這兩部小說銷量破百萬。


  科幻真正走入主流視野,是2015年《三體》獲得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此時,距離《三體》第一部連載已過去9年,距離《三體》第三部出版也已過去5年。



  獲獎之時,劉慈欣曾對《中國企業家》表示,他從開始創作的那天起,就意識到作品有著商業屬性,必須考慮市場。


  但是科幻作品影視化,比將小說帶入主流視線更難。上文提及的《天意》,已經於2018年改編為網劇,由歐豪、喬振宇、張丹峰等主演,在優酷平台播放,但是水花不大。

  劉慈欣自己也對科幻電影的運作觀察了三四年,與國內一線導演、製片人均有接觸。他總結出了一個特點,那就是,近年中小成本影片的成功,如《北京遇上西雅圖》《泰囧》《致青春》等,會讓製片方擱淺大成本科幻片的運作。


  如果製片方能夠用5000萬賭一部可能大賣的小成本影片,為什麼還要花幾個億,承擔更大風險,去拍一個市場前途更晦暗的科幻片呢?2017年上映的科幻經典續拍《銀翼殺手2049》在國內票房遇冷,據貓眼數據統計,《銀翼殺手2049》的首日票房僅1607.6萬元。雖然有《愛樂之城》的高司令主演,豆瓣評分8.3護體,但最終在內地市場,電影累計票房止步於7695.8萬元。


  《流浪地球》拍得不容易。拍攝期間,各種問題不斷疊加,項目不斷超支,曾經的出品方萬達影視也在後期退出了項目。「錢」的問題差點讓項目擱淺。


  對於電影製片方拿到了中影5000萬美元以及北京文化1億人民幣投資的傳言,《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在接受騰訊娛樂旗下《貴圈》採訪時予以否認,他表示電影成本絕對沒有那麼高,在春節檔中屬於成本適中的影片。


  即使傳言為真,這相比《星際穿越》1.65億美元的製作成本還差得很遠。


  《三體》之後,好故事難尋


  《流浪地球》在春節檔的逆襲,讓國產科幻電影走入人們視線。面對被好萊塢養刁了胃口的觀眾,國產科幻片的「硬核」經不經得起敲打,還有待考驗。


  影片上映5天後,觀眾的焦點已經從對特效的滿意,轉變為對劇本的吐槽。電影劇情截取了原著中從「剎車時代」到「逃逸時代」的一小段,而原著本身就只是一個中篇小說,因此編劇做了大量原創擴充,包括男主親人、救援隊、空間站犧牲等等。原著中,充滿諷刺的反轉結尾卻省去了。


  男主和妹妹過於中二的「熊孩子」性格,劇中人物情感不足的對白,加上技術上的各種錯漏,引發了大量吐槽。拖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設定,有人認為驚艷,有人認為荒謬。


  其實,小說中一直存在「地球派」和「飛船派」的鬥爭。劉慈欣在創作談中提及,從科學角度講,他本是個「飛船派」,但是推動星球逃跑的意象更具科幻美感。2000年,科幻作者楊平的一個「回鄉情節」結論,徹底點醒了劉慈欣。

  「在《流浪地球》中能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行者帶著孤獨和惶恐起程的情景。」劉慈欣在《科幻世界》30周年紀念刊中寫道。


  也許一個作品的「硬核」,就是作者在創作時都不曾意識到的一個核心。你年輕氣盛時,闖蕩四方,以為自己毫無挂念;然而年歲漸長,才發現心中其實抹不掉「回鄉情節」,它可能是現實中的家鄉,也可能是流浪途中拖行的「地球」。


  「硬核」激起共鳴,贏得市場,需要講好一個故事。


  《流浪地球》的大熱或許會帶動科幻電影的投資,但是成本並不會成為科幻電影的真正瓶頸。因為科幻的範疇不局限於拯救地球,一個好故事、一支靠譜的團隊和一條經得起推敲的邏輯線,足以支撐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


  2007年推出的獨立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成本不到2萬美元,近90分鐘的劇情就在一棟房子的客廳里展開,電影最終大獲成功,在IMDb評分高達8.4;2013年首映的《彗星來的那一夜》,憑藉5萬美元的成本,在6個國家和地區上映,截至2014年7月,它僅在美國就獲得了6.89萬美元的票房。


  但是,中國的科幻作品一直在小眾圈裡徘徊,真正「出圈」的作品寥寥無幾。剛剛獲得雨果獎時,劉慈欣曾對媒體稱,中國的科幻文學還沒有為電影的改編做好準備,一是有影響力的作品不夠,二是科幻作者對於IP運作、作品改編等都很陌生。


  劉慈欣本人對於作品被改編,態度非常豁達。根據財新報道,2018年11月,參加克拉克獎頒獎典禮的劉慈欣談到《流浪地球》時表示,電影與小說是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只要拍得好看,改得只剩標題都可以。


  《三體》之後,劉慈欣休息了很長時間。2018年年初,他曾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已經在構思一部與《三體》同體量的作品,沒有預計動筆時間。


  這期間,除了郝景芳獲獎的《北京摺疊》曇花一現,尚未出現一部影響力堪比《三體》的科幻作品。


  中國科幻不能只有劉慈欣,科幻電影不能只取材於一個作者的作品,否則編劇黔驢技窮之際,說不定會推出一部《流浪地球大戰三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願你在繁星間翱翔:今天凌晨100個人的骨灰被送入太空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