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吊打游牧騎兵,明朝火器領先世界:為啥被一個漁獵部落滅了
有網友問:為什麼明朝的火器那麼先進,可是到了清朝卻又進入冷兵器時代? 明朝火器從15世紀開始就已經落後於西方了,否則,明朝火器先進,明朝數十萬精銳也不會在17世紀的東北歷次戰役,被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漁獵部落全殲。
要知道,從16世紀開始,歐洲各國已經可以吊打各個游牧和漁獵弓騎和重甲騎兵部隊了。滿清八旗這種幾萬人的騎兵部隊,到了17世紀的歐洲,就連波蘭都干不過。
清朝火器為發展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關外,實際上在關外時代,清軍火器就已經超過明朝。明朝遼東巡撫黎玉田說:「酋以大炮百位排設而擊,即鐵壁銅牆亦恐難保……以物力言,酋鑄百炮而有餘,我鑄十炮而無力….迄於今而鑄炮造葯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在明清戰爭當中,清軍保持著對明軍壓倒性的火力優勢,特別是,炮兵優勢。《火攻挈要》的著者焦勖感嘆到:「目前火器所貴西洋大銃,則敵不但有,而今且廣有矣。我雖先得是銃,奈素未多備!」
到了清朝中期,也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清朝火器主要發展,第一就是第一次普及了鳥槍。明朝一直到滅亡,步兵主要武器也還是14世紀的火門槍,到了清朝建立才第一次完全普及了鳥槍。
在萬曆46年到天啟年,遼東14萬明軍,明朝送往遼東,新型火繩槍只有6425支,永樂時代的火門槍14040支,老式的三眼銃四眼銃6790支等等,而清朝雍正時期火繩槍裝備率已經到了40-60%。
第2個就是,在18世紀全面裝備了,可以遠距離擊穿重甲的土耳其火繩槍。換裝了重型火繩槍,其實歐洲在16-17世紀,已經完全重型火繩槍化了。所以,歐洲從16世紀開始就吊打游牧騎兵,而明朝做不到。
第3個就是紅夷大炮的製造技術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從泥模鑄炮,發展到了鐵模鑄炮,可以大批量生產火炮,同時提高了威力,射程和持續射擊能力。同時發展出了雙層,三層複合金屬鑄炮技術。
所以,清朝中期的紅衣大炮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500米,而清朝初期的紅衣大炮只有400米。
到了清朝末年,也就是最後70多年,在武器技術上發展最快,已經可以生產各種彈倉式步槍,從70毫米山炮到305毫米重炮都可以生產。從裝甲巡洋艦到馬克沁重機槍,麥德森輕機槍也都可以生產。在1911年清朝滅亡的時候,清朝軍工是超過或者不差於日本的。
※八路軍軍帽子上的兩顆扣子有什麼意義?這個作用很多人想不到
※這一戰日軍4個師團全部戰死,屍骸滿地:182艘軍艦火力全開
TAG:精兵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