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小工作室,我們找到了 6 個值得關注的原因
如果你先行瀏覽本文隨後提及的 45 家小工作室,你會發現它們雖然領域各異,但有很多交織在一起的痕迹。
比如一些人在談及愛好的時候其實說的都是有共同志趣的人物,在談及圈子的時候說的是城市變化,在談及城市變化的時候說的是個人的生活……歸根結底,它們都有共同的身份:城市裡的創作者。
這些人有活力、有想法、有一些閃閃發光的精神狀態(並且到目前為止還保持著)。他們不應該被簡單劃歸為「創業者」。在這個詞已經泡沫化、意識形態化的時候,我們希望區隔出更純真的一部分,就好像互聯網評論人 Keso 在接受我們關於「互聯網 1999」系列採訪時說的那樣:「我更喜歡原創的、在沒有找到退路時就衝進來的那個人,而不是覺得這裡邊存在著大量的機會、可以融到資的時候才進來的人。」
為了說清楚我們具體在說什麼,我們給這些城市創作者總結了一些標準:
- 為所有對它們感興趣的人提供至少一種觀念和生活方式
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事實上「工作室」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從手工作品到出國留學,「工作室」在尋常意義上只代表人數很少的工作單位,因此並不是所有工作室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的關心範疇。之所以強調觀念和生活方式,是因為這往往代表了創作者內心強烈渴求的東西。
- 讓自己的愛好成為一個群體的歸屬
有鑒於第一點,這種渴求和觀念通常會吸引同好。這也是工作室之所以會建立聲譽、關係並站穩腳跟的原因。雖然用各種各樣形式進行表達,最終讓事情維持下去的還是人的力量。
- 不僅僅關心自己
我們希望在這一點上和純粹的消費主義做一些區隔。並不是說這些工作室不出售物品,而是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們在進行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時候,視野相對開闊。可能看到了城市、社會,也可能看到了自己所在的圈子。雖然從愛好出發,但並不局限於「私表達」。
- 希望、並且事實上也能做到不拘一格
不少列出的工作室存在都有年頭了。它們中很多並不缺少同行和競爭。但讓人們把眼光聚集到這些工作室身上的,還是一種自由的姿態。並非刻意標新立異,而是清晰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因此顯得與眾不同。
- 持續產生想法
這也是它們存在的重要方式。要做到這個(在事情進展不順利的時候尤其如此),非常艱苦,也非常難。
- 當然需要以某種方式活著,但相比「商業模式」,更關心自己創造了什麼,以及為什麼創造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絕不是把所謂情懷置於資本之外。事實上資本,也就是錢,是做成一切事情的基礎之一。沒有任何必要仇視資本。但唯資本馬首是瞻,為了利益最大化最後面目全非的例子我們並不陌生。也許這些小工作室也會如此,也許他們缺乏商業管理最終無以為繼,但起碼現在還在創造著,我們也希望它們持續閃耀下去。
從城市的視角來看,一個小工作室的能量是有限的,但此起彼伏、互相關照的小工作室勾勒出了獨特的城市景觀。地理學家段義孚有一個觀點,一種文化中最珍貴的一些居所,不一定是眼睛可以看到的。也就是說,它並非一個具體的可以指認的地點、建築物、景觀,而是可以通過敘述、表演和演唱表現出來的東西,可能是故事、回憶或者某種特定的意義。所謂完整的文化居所,乃是兩方面的結合體。
中國城市在那些具體指認物上的變化之快,有目共睹。在某種意義上,小工作室所做的事情可以幫助勾勒出那些不可見的「居所」,也可以幫助定義一個城市。城市是細節和可能性的容身之地,都市主義創造了人們對豐富性、包容性的渴求,而工作室——往往是某個人或者某群人的愛好——恰恰是其中最直接的表達形式。
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希望藉助這個系列發掘城市之可愛。我們理當著力尋找,也歡迎讀者推薦閃閃發光的存在。
以下是 45 個「了不起的小工作室」
1、軸藝術項目
2015 年 4 月,廈門本土藝術家林中飛和 5 位廈大學生在酒後發出的牢騷話「廈門好無聊」促使了軸藝術的誕生——圍繞廈門這座城市來策劃藝術展是軸藝術小組的最初目標。《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廈門肉食公司》幾個早期作品將廈門本地生活和藝術展相結合。之後 3 年十幾次的策展中,軸藝術一直關注邊緣城市和地區,比如拍攝無人村落福建巫高並舉辦攝影展;在 5 個村落駐村寫作;在廈門後田村舉辦地方劇場。之後軸藝術希望開展更多的「駐地作品」,這也與他們最早試圖展示廈門地方特色的目標相一致。
2、Rooftop Institue
位於香港灣仔軒尼詩道 365 號的富德樓被稱作「文化綠洲」,樓內藏著數不清的獨立書店、畫廊、精品雜貨店、舊課本展示館和藝術工作室等。2015 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羅玉梅和她的朋友們在頂樓偶然發現了一個寬敞天台,成立了「天台塾」,邀請本地及亞洲藝術家就殖民地、邊境、移民、外國勞工、異國婚姻等社會文化議題進行創作、研究和討論。就像名字所展示的,它的珍貴性在於對公共空間、社群組織以及藝術教育自發且充滿行動力的想像和實踐。
3、激發研究所
北京黑芝麻衚衕一個小四合院里,一個院子,一間窄而長的正房,這就是激發研究所的主要活動場地。五位活動組織者來自當代藝術、建築設計、文學和人類學等不同學科,都有跨界藝術的策劃和創作經歷。這個地方發生過「重寫劇場史」的講座,放映過探討城市變遷的影像,策划過許多青年藝術家的展覽。在最近一系列的讀書活動里,他們想探討物種滅絕和人類的關係。
4、好人文身
武漢人劉真宇說話口氣親切,做的文身卻很野,看上去稚氣又有點瘋瘋癲癲。從湖北美院壁畫系畢業後,他在 YouTube 上自學了文身,轉而在皮膚上作畫,還認識了一幫一樣野的朋友。他們都想做具有實驗性和創造性的「新文身」。劉真宇在這方面的探索已持續了 8 年:武漢有 Indiefellas Tatoo ,北京、上海有好人文身,還有圍繞這兩家店的各種展覽、交流和行為藝術,以及一個名為 Admin Tattoo 的自媒體,專門採訪有趣的文身師。不管頂著什麼名字,意思都是一個:做很野的文身,讓更多人認識了解這種野。
5、黃邊站
80 年代在珠三角地區出生的藝術家幾乎沒人不記得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五工作室。黃小鵬花八年時間把這裡變成了當代藝術教育的一個據點。2012 年底,他又和藝術家徐坦在廣州成立了非盈利藝術機構黃邊站,包括上陽台和黃邊站兩部分,前者促進各種實踐者之間的聯繫,後者用於展覽和呈現。不過用一名實踐者許振華的話來說,上陽台不只是一個空間,」它告訴我日常生活其實是廣闊的」。
6、李建軍 x 新青年劇團
2011 年,李建軍不再甘於只做一個舞台美術設計,而成立了自己的新青年劇團。他讓普通人上台「扮演」自己,在各自頻道中講述自己的日常故事,由普通觀眾選擇傾聽。建立這樣的「凡人劇場」,李建軍試圖證明劇場是為了普通人治療生活的疾病而存在。「我希望觀眾震驚,看到沒有見過的事情然後觸發自己。」
7、椎劇團
椎·劇場去除過多的戲劇化和浪漫化,回歸到最生活化的題材中。十年後重新相遇的失獨父母、抵觸父親喪偶再娶的女兒、孩子遭遇霸凌後無錯的父母,同時也是上戲表演系教師的椎·劇場創始人李芊澎直面當代的情感議題。
8、水果店 fruity space
一個非常鮮活的地下室空間,溫暖低調,不拘一格,冬天提供便宜的熱紅酒,極具DIY 精神的秘密基地。有演出、單口相聲、小展覽、放映,以音樂為核心,曾辦過幾屆賣破爛的小市集,熱衷迷幻、實驗、噪音及音色探索,特色是中青年混雜。空間老闆北京人老翟同時打理廠牌、運營一支樂隊 the molds,另一位老闆叫姚瀾,同時是二手玫瑰吉他手。
9、樂空間
無論對於音樂人或愛樂人來說,「現場」都不可或缺,但能容納它的線下空間卻變得愈發昂貴和稀缺。樂空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提供了一個具有想像力和獨立性的現場,還試圖在行業內建立新的關聯方式。這個由樂童音樂於 2016 年 6 月發起的眾籌項目落腳於人民美術印刷廠北樓內的老倉庫,390 平米的空間內至今已舉辦了 600 多場演出活動,讓更多獨立音樂人和廠牌為人所知。
10、圓形科技局
音樂最重要的要素是什麼?Acidcreep 和 Leon 認為是真實性。他們覺得只有能摸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比如唱片、磁帶、合成器,顏料、錄像、照相機。他們有一個不可動搖的原則:所有作品都是現場錄音和錄像——追求最極致的表達,且表達和情緒都必須是即時生成的。這個年輕的上海電子組合給自己設定的關鍵詞包括:獨立、電子、創作、即興表演。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一個用真實的聲音、真實的圖像和真實的想法來創造獨一無二真實時間的工作室」,「為了人類在數據之中保有自由意志而鑽研奮鬥。」
11、DowntownSwing
可能是上海最地道的搖擺舞聚集地及搖擺舞組織。為搖滾樂而跳的自由舞,摻雜爵士,從年輕人到中老年人,任何人都在出沒。原生復古,講究快、節奏與自由。
12、重慶堅果 livehouse
重慶最老牌的 Livehouse,成立於 2007 年,是位於重慶解放碑商區的酒吧、舉辦演出和派對的展演空間。創始人老鬼曾經是重慶的愚人船樂隊的鼓手,從 2000 年初開始策劃演出,從網路論壇、音樂公益聯盟等形式開始構建堅果的雛形。堅果是重慶獨立文化圈的重要塑造者,這裡聚集各色關心獨立文化的人,「多樣」是堅果最大的「同一」,給演出拍照的攝影師可能是 GOSH 的 Rapper,吧台的調酒師也可能是技法嫻熟的文身師,平日中規中矩的年輕人在這裡可以是囂張的朋克樂手。這些人時常會把在堅果喝酒演出的故事寫下來,湊成「堅果故事會」。
13、鷗骨音樂 AllGoodMusic
成軍十年的北京說唱組合 Itsogoo 以爵士靈魂的採樣、空靈抽象的主題為標誌。某種程度上,這個由 Itsogoo 成立的廠牌可以看做是自身音樂風格的延續。在國內說唱環境不斷發生變化的時候,Itsogoo 更多的還是把注意力放到了音樂和自我身上。Itsogoo 的成員周士爵認為,未來音樂的種類不一定僅限於爵士,但是精神一定是爵士性的,「就是永遠在即興永遠在突破永遠在反映著我們生存的環境。」
14、度藝術空間 Do Art Space
上海武定西路 1288 號,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舊址,現在的一部分空間被改造成了 Do Art Space。創辦人之一王玉龍是原本迷幻樂隊髓樂隊的鼓手,受到了 Sounic Youth、Pink Floyd 等樂隊的影響。平時,它看上去就像是一個藝術教學的空間,但時不時他就會變成上海最先鋒的音樂場所之一。來自新疆的樂隊諾曼、前頂馬樂隊的陸晨、日本樂隊 Tenniscoasts 都能讓觀眾在這裡接觸到以往從未耳聞的聲音。
15、招待所 Zhao Dai Club
被稱作當下「北京地下音樂場景的最熱門場地」,給「北京俱樂部文化的孵化」帶來了新的可能。它沒有選在工體或鼓樓這類北京傳統夜生活地點,而是隱藏在新源里一座大廈的地下一層,因為「不希望所有經過的人都進來,來的人是真的想來」。兩名主理人,Zhiqi 是地下電音派對團隊 ShadowPlay 的主腦,從十幾年前開始玩音樂,見證了千禧年以後北京電子音樂場景的變化;而 Carmen 是中德混血,原來在德國從事音樂藝術相關工作。兩人在辦活動時發現沒有足夠好的場地可以匹配想邀請的 DJ,就自己做了一個。他們很挑剔:禁止拍照;比起放流行 Techno 音樂的人更偏愛會尖會鑽、懂敘事的 DJ;只邀請他們認為值得關注的音樂人。他們也很包容:歡迎各種音樂的受眾,試驗 LGBT、亞洲 DJ Only 等各種概念的主題活動。「我們熱愛俱樂部文化,並希望為聚集在它背後的這群人創造一方歸屬地,一個屬於這個多元群體的開放空間」。
16、Gelato Dal Cuore
菜單新奇、有想像力:枇杷膏味、花椒鳳梨味、西班牙冷盤湯味。拿不準吃哪個口味,你可以一個個味道試吃——並不是每家冰激凌店都有這樣的服務。冬季,達可芮還推出了冰激凌麵包。達可芮的店面以橘粉色和白色為主,創始人周凱航曾在時尚業做營銷和活動,在賓州州立大學和新加坡上過冰激凌課程。
17、Lantos藍多士工作室
他們眼裡的美食似乎更具戲劇性。宇宙里的星球也可以是巧克力豆,宇航員在可可粉上留下了他的腳印……LantosStudio 藍多士工作室平面設計作品大致如此,把美食變成視覺大片。這個具有玩趣精神的美食創意工作室,由夫妻檔組合 Lan1 & Soto 組成,他們相信「食物是情感、記憶、文明的支點,是藝術的言辭」。除了自己進行創作的作品外,他們也和文化創意公司合作。
18、鼓樓吃面
蜜三刀主唱雷駿和妻子想讓演出排練結束的朋友能有口飯吃,於是在鼓樓租了個店面做麵館。雷駿後來因病離世,妻子麻姐接管了過來。他們認為這個小館可以成為一個承載搖滾文化的小據點。事實也的確如此,一撥撥又平凡又酷的年輕人借著吃面的契機在這裡相識,麻姐成了他們和他們做的事的記錄者。一個城市的青年文化在一碗面上找到了著落。
19、香港餐廳「蘇波榮」So Boring
與它的名字正相反,不足 10 平米的蘇波榮(so boring)很難讓人覺得無聊,因為它沒有固定菜單。每周 7 天,這裡由一群年輕人和兩個工作室德昌里素食合作社、活化廳輪流掌廚。你無法預期這天的菜譜是什麼:素食、日式家常菜或神秘甜品都有可能。這種流動性原本是出於無奈——2013 年,一群年輕人路過油麻地街角的這個待租鋪面,突然想把它變成香港的深夜食堂。合資成立後,創始團隊不斷被新人替換,但餐廳以合作社的方式生存下來,以一種新方式留存了城市活力。
20、Yeast
一個廚師、一個對食物感興趣的投資人、還有一個關心人工智慧和機器的產品設計師一起做了一個「未來食物實驗室 」,不過不是為了發明食物,而是為了創造關於食物的公司。他們在研究之後,設計出一個公司的任務和架構,然後尋找合適的人運營它們。這些構想中的公司都需要能做一件事,就是能通過技術和食物改善人們的生活,「認真對待食物」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比如他們想創造出一個關於「廚房智能」的議題,希望創造的不是一些能讓人快速做飯、甚至替代人的廚具,而是一些能激發人在做飯方面的才智和興趣,能讓人「留在廚房」的工具。
21、吃的really want
《吃的reallywant》成立於 2014 年,核心講述老百姓自己吃的,旨於透過食物,研究什麼人在什麼時候想吃什麼,為什麼。 創辦人是大瓜、李珊珊。 目前已出版 4 本小 zine,1 本攝影畫冊,組織過「餃子大樓」、「辣條餐廳」、「真誠綜合商店」等線下活動。最新系列「過年回家」是 2019 年全新計劃。
22、食通社
食通社是一個關於可持續食物和農業的知識、信息和寫作社區,撰稿者多為關注農食議題的年輕人,2017 年 8 月 26 日成立至今已經發表了 125 篇原創作品。他們從一個相對前沿先鋒的微觀領域入手,把普通人和時代變化聯繫到一起:關注那些進行小規模、多樣性生態種植的值得尊重的農人們,重視食物及農業生產中出現的結構性弊病,關心飲食和食物的來源,關注各國食物運動前沿的實踐者、政策制定者和觀察者。這群年輕人身上迸發出難得的自主意識,通過持續行動對自己的生活和當下的社會做出了正面回應。
23、再平面 extra design studio
獨立雜誌、博物館手冊、街邊小店的廣告傳單,在歐洲留學多年的劉芊伶和劉芊俐為這些印刷品著迷。紙質出版物,在她們看來,能夠承載更多思想、情感、並且可以實現新媒體所不具備的互動形式。如果說再平面一開始只是他們試圖保存、收藏、並展出這些印刷品的原點,這工作室如今已經開始著手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印刷品。他們設計新的印刷樣式、用孔版印刷技術將他們化為實物。劉芊伶認為,印刷品展現出來的日常設計更能反映出一個地區的大眾審美。
24、清河聯合
插畫家與玩具設計師擦主席創立的視覺廠牌,搖滾、狠、風格不羈,不斷出產收藏型玩具。「唱唱反調」是擦主席另一檔電台節目,復古沉穩,具革命浪漫情懷,為「西海之聲」子欄目。
25、美好設計事務所
和不少平面設計事務所一樣,「美好設計」也想打敗無聊、探索平面設計的多樣可能。他們選擇的方式是 risograph 印刷技術,用它印刷包裝和書籍。Risograph 使用孔版印刷的技術,和平常印刷最大的不同之一是,印刷的顏色通過單色疊印而成,因而有豐富、意想不到的色彩,成為了表現力的主要來源。因為這種方式成本不高、有創作空間,常被小工作室和獨立雜誌使用。美好設計事務所也用這種方式接觸了幾個有趣的印刷物。他們成立於 2018 年 1 月,作品有幫兩位法國女孩印刷的關《迷妹》雜誌,講的是中國阿姨的故事;還有一本攝影集《皇帝的新衣》,裡面是一組空首飾架的照片。
26、聯邦走馬
聯邦走馬,做過 70 多本書和文創產品無數,有時也將兩者結合,譬如鮑勃·迪倫的薯片袋詩集,以及布勞提根能播種的小詩。不知所云的名字其實偷自蘇聯一個地下藝術團體,口號「只掙錢,不搞藝術」。也聲稱不做市場調研,導致三四個人搗鼓過很多不賣座的玩意,也打開了國內文藝日曆市場。創辦人惡鳥,1982 年生,自我認知是:惡棍(一隻)、壞蛋(詩意的)、想做新文藝復興的禪修士,近期的熱情在造機車——一種和他一樣的「壞」東西。
27、Local 本地
西安人宋群和他的團隊一直在拍這座城市的蘇式建築:拍攝記錄、做文字口述。拍的過程中還在拆,他們就把拆的過程也拍下來。這樣的小課題在《本地》這本獨立刊物里很常見,它用一句話概述自己的立場:以民間姿態及民間立場,整理與城市肌理、人文記憶相關的影像和文字。除此之外,他們也組織講座、展覽、放映、交流。宋群說,一本刊物能影響一個讀者,他就覺得很滿足。當然《本地》所帶來的意義比這多得多:以一種常被忽略的本地人文視角記錄城市變化。
28、Hole in the Wall
漂泊過東京、香港、倫敦、新加坡等多個城市的 Jinna 和 Shui 對於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和事有著敏銳的感知。他們來到北京以後,用獨立雜誌《Hole in the Wall》記錄下了他們眼中的四九城。從菜場小販,到獨立音樂人,他們和各種各樣的人聊天,然後用速寫畫下受訪者的畫像,裝訂成冊。任何有著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任何不朝九晚五工作的人,都讓他們興緻勃勃,而這些薄薄的小冊子則構成了快速變化下的北京人物群像。
29、Paper Wonder 設計商店
一家廈門的便利店,不過賣得並不是食物和日用品,而是一些設計作品。店內依託便利店的形式呈現,設計作品擺放在貨架上。他們選用日本的 TAKEO 紙品在店內製作了色紙系統,直接把色紙掛在牆上的洞洞板上。走進這家店,你可以將它看作是一個展覽,當然也可以直接買走。文鵬是這個項目的發起人,他挖掘有意思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把作品帶到店內,也會和他們合作設計新產品。
30、abC 獨立藝術書展
獨立出版和藝術書展並不是新鮮概念,但在中國這類活動還很年輕。這類出版物強調創造力和個性,具有一種野生的活力,展覽時比起傳統展銷會更像創意集市,書店、機構、作者和讀者可以輕鬆交流。DREAMERfty 夢廠創始人周玥 2015 年初次發起」abC 藝術書展「時,發現圈子裡的人都散落在各地,而展覽是把他們聚集起來的好方式。舉辦三屆後,去年,這個全稱為」art book in China「的展覽已有來自 16 個國家的 128 家機構參加,除了推廣中國本土藝術書和自主出版物,也建立了他們與全球出版人和機構深入對話的新渠道。
31、same paper
Same Paper 在推薦一名攝影師時慣用的詞語很樸素:喜歡攝影師 A。一個具有私密感的動詞,但去掉主語,顯得不那麼強勢。這個攝影師袁小鵬和平面設計師王義軍 2013 年成立的工作室是全球自出版文化在上海的延續。共 11 本攝影書,1 冊雜誌,還有一家於 2018 年關閉的藏在弄堂里的書店 Closing Ceremony,店如其名。好在願意給他們拍照的攝影師還在變多。
Same Paper 出版的《Food Issue》,集結了攝影師任航關於男孩、食物、吃腳無心之作,構思於 2014 年秋天。
32、無像工作室
他們雖然總說「像微言輕」,但是關心的就是影像中的珍貴表達;雖然承認「獨立出版是負向的旅程」,但還是拒絕數碼作為影像的唯一介質,希望照片能裝幀成冊。工作室的日常主要篩選好照片,並把它們以特定的方式編輯排布、裝幀成攝影書。除此以外,還偶爾在無錫做影展和影像類沙龍。他們最近的作品是攝影師韓磊的《Early works》,這是攝影師在 1980、1990 年代日常拍攝的黑白照片,是那個時代中國的細微記錄。工作室的主理人倪梁是無錫人,學設計出身,後又去紐約學習攝影。他曾經是攝影師,現在主要花時間在出版上。
33、《肆貳柒》
《肆貳柒》雜誌的主理人肆貳柒寫字不打標點,像是對規則的某種反抗。在和摩登天空雜誌的對談中他提到,辦雜誌對他來說也算是一種個人反抗,一種對時代和社會的訴求:新一代年輕人身上崇高美好的品質正被一個落後秩序社會殺死,流行文化和大眾審美對地下文化的侵蝕無以復加,還有些別的,「但說多了話多屁稠」。之所以選擇雜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就是想留下點東西,做本徹底純粹的青年雜誌」。儘管五期雜誌只有第五期勉強盈利,」全靠公交車站撿煙屁股抽度日」,但他做到了。
34、香蕉魚書店
位於上海普陀石泉路的一家獨立書店,同時做策展、設計與印刷、藝術家駐地計劃,對外提供工作坊及印刷體驗課程。色彩、紙張、趣味感和獨立性大概是他們在意的事情。
35、印物所
楊默,陳捷兩位 80 後讓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版畫藝術帶到了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他們創立的印物所工作室中,你可以親自體驗手工印刷的樂趣,而過你有繪畫、攝影等作品,他們也可以把這些東西轉化成為版畫。這些嘗試使得版畫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媒介,它不再如同大量複製的機器印刷般簡單、廉價,卻又能夠讓藝術作品擺脫其原本介質的束縛進行流轉。在這個意義上,版畫不再是一種被困在美術館的藝術形式,而真正與每一個人產生了關聯。
36、假雜誌攝影圖書館
國內最資深的獨立攝影書出版工作室,專心做書,致力推廣國內最有潛力的年輕獨立攝影藝術家。創始人言由是寧波人,早期在北京做獨立攝影書出版人,搬回老家後建起一棟2層水泥色建築,即假雜誌攝影圖書館,包含展覽空間、書店與攝影書圖書館。
37、VOLUME PRESS
來自新加坡的 Nelson Ng 起初成立出版工作室 VOLUME PRESS 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想 「讓大家知道做一本書一點也不難,人人都能做一本書。」2012 年 Nelson Ng 出版第一本以旅行為主題的《LOST》,沒能預料到這本刊物會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甚至入圍獨立雜誌獎項 「The Stack Award 2017」 。 他接連推出其他主題的獨立刊物,如《BROWNIE》《果簍小刊》。儘管紙媒市場慘澹,但 VOLUME PRESS 旗下刊物的發行量卻逆勢上升。
38、DailyVinyl
側重於唱片挖掘,不定時出刊一份名為唱片日常的報紙,免費發放於全國各地下文化空間,專註介紹國內外獨立音樂和唱片文化,也做二手黑膠集市及音樂派對。兩位創始人為資深音樂愛好者及狂熱diggers,坐標上海。
39、繪造社
繪造社的主理人是設計師胡妍和建築師李涵,工作內容如其名,分為「繪」、「造」、「繪造合一」三部分。他們代表性的「繪」作品是城市風貌圖,在這種時候,李涵稱自己為「紙上建築師」,以建築師的視角描繪、記錄、演繹飛速變化且環境複雜的城市——他們記錄過三里屯、798、南鑼鼓巷、團結湖等。這些畫里有街道房屋的細化場景,但有時為了豐富細節會有建築被肢解、屋頂被掀的表達,形成了描繪城市的新方式。而「造」的工作就是室內、建築設計,曾經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不過,近來他們做到了「繪造合一」,把繪畫的內容融進了扁平的空間設計。
40、帝都繪
該怎麼理解一座城市?2016 年,建築師出身的宋壯壯和他的搭檔李明揚在業餘時間開始運營公眾號「帝都繪」,用圖畫描述北京。有時是類似「清明上河圖」的長圖,有時是時髦的信息圖。兩人都對大城市感興趣,因為它夠多元,夠複雜,「能提供很多超過你理解的、想像的、需求的信息」。它有集中的便利,也最突出地展現了「各種力量留下的痕迹——有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帝都繪」做的,就是不動聲色、有點兒俏皮地展現這些合理與不合理。
41、「意外重慶」
因「奶奶廟」走紅的徐騰,和同為建築出身的岳陽、曾毅自詡「城市偵探」。他們在重慶行走觀察,用手繪建模等方式視覺化再現這個空間。「意外重慶」不是要再次賦予重慶獵奇視角,而是關於一座城依照人的需求自然生長時,會發生什麼?它必然不會是齊整的,你會發現輕軌從高樓中穿洞而過,排污管道成為冬泳隊大爺的據點,磁器口大橋下一家川劇團在車庫中持續演出……不被人注意的縫隙中生長出的各樣生活,如何通過暗藏的規則彼此共存。
42、「高路興趣小組」
在上海開了 10 年渡口書店之後,建築師高路以「付費興趣小組」的形式來帶人讀書。這些興趣小組覆蓋範圍很廣,從 20 世紀現代藝術到心理學。比起將書擺在書店裡等人閱讀,她希望以一種身體力行的方式將思維方式傳遞給他人,用新模式延續書店的生命。而比起知識本身,高路更在意如何運用知識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43、肩硬
「肩硬(JAM in)」更像是一個有特定目的的工作小組。他們在重慶大學城附近,目前是一個商店,裡面賣飲料、獨立雜誌、舊衣服,偶爾也有小型展覽,定期有電影放映。也做文創設計、合作派對,曾經找了一個重慶的地下舞廳做場地,辦了「BYOB (bring your own beamer,帶上你自己的投影儀)」的一夜展覽。工作小組沒有「特定目的」,倒是有一些零散的描述。例如「消極抵抗一些東西,以及爭奪某種話語權,還有讓周圍有限的半徑更好笑一點」、創造「輕鬆的、非公共的、臨時的、義務極小但瞬間高亮的動態時刻」。
44、AIRPARK
愚園路靜安設計中心樓頂有一個上千平米的露天空間。不同於傳統健身房密密麻麻的跑步機、橢圓機、蝴蝶機,AIRPARK 主打跑酷、街頭健身、crossfit 等不同項目,城市的景觀成為了運動和健身的一部分。在把市集、賽事以及線下派對等活動形式納入到了空間里之後,創辦人楊琪斌想要證明健身可以是一種不那麼刻板的、輕鬆自在的生活方式。
45、安福大廳
由李小雨和潤秋夫妻運營的一個地下客廳,地處上海法租界中心安福路地下室,佔地250平。實體空間以持續高效的創意出產為最大特點,神秘又接地氣,為吸引年輕人提供不斷養料,形式包括但不限於展覽、樂隊演出、電台、拍攝、嘮嗑會、電影夜、換裝遊戲,同時提供租賃及主人眾籌計劃。
題圖來自unsplash
※今日頭條做了個社交應用,給抖音用戶準備的
※《馴龍高手 3》和《綠皮書》內地定檔,一周後是《驚奇隊長》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