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和骨盆能讓科學家判斷性別,現在火化後的一些骨頭也能
1 月 30 日發表在開源學術期刊 PLOS ONE上的一項研究提出,即使是經過火化的遺體,也有部分骨骼能夠有效判斷其主人的生理性別,準確率超過 80%。
在通常的考古或法醫實踐中,科學家主要通過骨盆和顱骨來鑒定性別。《體質人類學》一書介紹,骨盆是成年後差異最為明顯的骨骼,因而是判斷性別的主要依據,其次考慮的就是顱骨。而多數學者認為,僅憑顱骨(含下頜骨)可以達到 90% 的準確率,再加上其他骨骼,特別是骨盆,準確率能夠超過 95% 。
公元前一至二世紀的歐洲主要實行火葬,因而對骨骼的破壞性也很大。未參加此次研究、但專攻火化遺骸的華沙大學考古學家 El?bieta Jaskulska 對科學媒體 Live Science說,骨盆及關節末端的海綿狀骨骼最容易受到火焰的影響,意味著信息最豐富的部分卻最容易受損。並且在多數情況,經過火化的骨骼很小,能夠有一塊 2.5-5 厘米的碎片就已經稱得上是走運,「找到大的碎片就好像中獎一樣」。
這次研究以公元前 12-6 世紀,即青銅時代晚期和鐵器時代的 124 名成年人為樣本,骨骼分別來自義大利的五塊墓地。結果發現,在 24 項測試特徵中,有 8 項準確性超過 80%,它們來自手掌、手臂、膝蓋、腳部等部位,分別有月骨、肱骨、橈骨、髕骨、下頜骨、距骨、第一跖骨和股骨。
結合隨葬品,性別能夠告訴我們死者的身份、男女的分工情況,並幫助判斷當時的社會關係屬於父系還是母系氏族,此外連帶的訊息還涉及埋葬制度、婚姻關係等。
比如性別比就是一個有意義的概念。在殷墟武官村北地祭祀坑曾發現 1178 例人骨,其中的男性佔九成,且大體的死亡年齡都在 15-35 歲。基於這些信息,學者可以推測他們可能是青壯年奴隸或戰俘,並作進一步分析。
在此次研究中,對性別判斷準確與否的判斷以墓葬品種類為依據,用論文的話來說,就是基於假設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文化性別( gender)大體一致的假設——比如,如果隨葬品是武器和剃刀裝飾,則墓主是男性,而紡織類的紋飾及陶瓷珠子則歸於女性。而研究者也意識到,兩者其實分屬不同的概念——一者基於生物學意義,一者則立足於社會/文化建構上的意義。
換言之,雖然推測在結果上可能與現實差不太多,但在過程中也確實偷換了概念——儘管這看上去也是無奈之舉。而僅就生理而言,兩性異形(sexual dimorphism,指性別差異)也並非絕對概念。
歷史也永遠不乏意外。比如,一名以戰士禮遇厚葬的維京人,自 1980 年代被發現後就被認為是男性高級軍官,但 2017 年的基因分析駁倒了這個判斷。而在今年 1 月,科學家在中世紀女性下顎的牙垢中,發現了一種在當時罕見且昂貴的藍色色素,這表明她可能是文士或畫家,顛覆了對女性工作的常規認知。
題圖來自 Nino LiveranionUnsplash
※「萬物簡史」女王的海盜們
※Cover:如今」美國夢」與」美國第一」,和它誕生之初有不小差異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