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個兩千年的難題,被朱元璋解決了,但清朝又死灰復燃!
德國黑格爾在評價中國時說:「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
客觀的說,儘管這一評價有些刻薄,但從本文這一角度來看,也不免有一些道理。這就是太后干政!
從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來看,太后干政可謂是一大難題,從漢朝開始,一直到清朝,幾乎都在一次又一次的上演。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一直存在的難題,被明朝朱元璋解決了,但清朝卻又死灰復燃!
關於本文的話題,漢朝可謂是一抓一大把,而且外戚干政和太后干政都做到了極點,比如呂后亂政和諸呂之亂,和外戚王莽篡漢——直接取代了漢朝劉姓江山。
由於有呂后的教訓,所以漢武帝臨終之前,以「子幼母壯,必亂朝綱」為由,殺死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其實,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早就警惕這一點了,死前給竇嬰(漢武帝表舅)留下一道密詔,上書「母壯子幼,朕甚為憂之」,就是給竇嬰「清君側」的權力。
然而,由於制度的缺陷,所以漢朝後來還是一再重複老路,外戚或太后干政問題,一直沒能得到有效解決。
在五胡亂華期間,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有一個殘忍的制度,就是「立子殺母」,即:只要立某個皇子為太子,那麼隨後就要殘忍的殺掉他母親,以此來防範太后干政。但北魏的最後一個太后胡氏,卻沒有被殺,最終北魏被胡氏亂政。
到了唐朝時期,女人干政的現象極為普遍,尤其是武則天。在武則天做皇帝之前,其實有一段時間是「垂簾聽政」。武則天上台之後,大量培植武氏家族勢力,武氏子孫們紛紛被封為王,甚至一度想把江山傳給武家人。
宋元時期,太后干政的問題,大家知道的比較少,其實宋朝的劉娥(宋真宗妻子),甚至臨朝稱制,權勢可以和呂后、武則天並列,但她歷史名聲比較好。元朝的奇太后,是中國唯一一個的外國皇后,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的妻子,也有干政行為。
然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卻從始到終,一直沒有出現太后干政的現象。即便最有機會幹政的萬曆母親李太后,最終還是嚴守「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
那麼,明朝為何沒有太后干政這一現象呢?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朱元璋要求皇家娶媳婦,只能娶小門小戶之女,而不準娶大家族的子女。因為是民間小戶人家之女出身,所以太后沒有娘家的勢力幫助,最終也很難干政,更不會形成尾大不掉的外戚集團。
當然,實際上還和明朝文人勢力太強有關。比如,萬曆想要立福王為太子,卻幾乎遭到文官的一致反對,萬曆28年不上朝的原因也和這一事件有關。
到了清朝時期,雖然也奉行「後宮不得干政」,前期一直沒有太后干政,即便孝庄太后也沒有,但最終卻出了一個慈禧太后,獨掌大權24年(1884—1908)。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從此,一直到慈禧死去,都牢牢的掌握了政權。
關於慈禧能做實際上的女皇,和慈禧利用滿漢矛盾,大力提拔漢人對抗滿人權貴有關,在此不表。總之,慈禧的出現,說明持續了2000年的這一難題又死灰復燃。
值得一提的是,先秦歷史中,由於資料比較少,所以很難準確的判斷有沒有「太后干政」現象,但從先秦女子地位並不低的角度來看,外戚或太后干政現象應該不會少。因此,中國這一難題可能持續了不止2000年,甚至從夏朝開始就已存在,前後有4000餘年歷史。
那麼,為什麼中國一再重複太后干政的現象呢?其實和制度有關,沒有一個有效制度約束,加上君權過大,所以太后就此容易干涉政治。讓人遺憾的是,古代中國雖然創造了璀璨的文明,但在制度建設方面,卻真缺少亮點,尤其是從元朝開始,在制度建設方面鮮有建樹!
※乾隆修四庫全書,為了傳承中華文化?美國專家:為了毀書!
※讓鄭成功恨之入骨,讓清軍喜出望外,此人毀掉了反清復明的希望!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