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宇宙探索,探秘宇宙空洞

宇宙探索,探秘宇宙空洞

星系都市旁的空曠郊區------「太空」其實是對宇宙空間的一個很恰當的稱呼,畢竟那裡基本啥也沒有。我們這裡與月球相隔大約38萬千米,在這之間,基本上什麼也沒有——最多是一些氫原子、氦原子以及其他的塵埃粒子等。在更大的範圍里,這種「空無一物」變得難以置信的巨大。例如,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相隔約250萬光年,它們之間是一片荒涼之地,基本沒有幾顆恆星。

然而,在可觀測宇宙範圍內,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其實是近鄰。就像鄰里之間可以隔著窗戶看見彼此一樣,我們也可用肉眼看見仙女座星系。宇宙中絕大多數的星系都喜歡聚集在一起。它們聚集成社區、城鎮以及都市,對應的天文學術語分別叫做星系群(星係數量在50個左右或更少)、星系團(星係數量可達成百上千個)以及超星系團(由多個星系群和星系團構成)。宇宙中超星系團、星系團以及星系群一起,可以組成一種超大的纖維狀的結構,這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結構。我們的銀河系坐落於本星系群中。本星系群直徑大約有1000萬光年,包含50多個星系。而本星系群又屬於範圍更大的室女座超星系團,也叫做本超星系團。

與這些星系都市相反,剩餘的空曠郊區則被稱為宇宙空洞。例如,在距離地球大約7億光年的直徑約2.5億光年的牧夫座空洞那裡,只有幾十個小星系點綴在其中。如果它不是空洞而是星系團的一部分,那麼那裡至少得有1萬個星系。

最近幾十年,天文學家才明白,宇宙中最為普遍的地方是這些空洞,而不是那些星系都市。空洞大約佔據了宇宙空間的60%以上。現在,空洞正成為天體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因為它們幾乎空無一物,成為了測試宇宙各種現象的獨特的實驗室。可以說,空洞里充滿著答案。

紡織出宇宙網------20世紀70年代末,天文學家開始研究宇宙三維結構的時候,發現了空洞的身影。天文學家依賴於檢測星系的紅移,來估計它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個星系離我們越遠,發出的光線會因宇宙膨脹拉伸得越長,光譜的譜線就會越靠近紅色的一端。一些星系在太空中勾畫出了一個巨大的空心口袋。於是,在1981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很大的空洞——牧夫座空洞。6年後,天文學家發現了本空洞——一個與本星系群相鄰的空洞。

空洞的發現顛覆了一個普遍接受的觀點——宇宙中的物質是均勻分布的。現在,我們了解到,宇宙類似於瑞士乳酪或肥皂泡沫,在巨大的空洞之間,聚集著數不盡的星系。天文學家把這種結構稱之為「宇宙網」,並認為這種結構是早期宇宙中原始物質漲落所演化出來的。宇宙早期,暗物質——這種神秘的、看不見的物質,被認為佔了宇宙物質總量的85%左右——集結成群,用引力牽引著普通物質。隨著宇宙的膨脹,這些物質分布較密集的區域最終變成了星系群、星系團,留下物質分布較稀疏的區域變得更空,最終變為了空洞。

空洞在排斥著物質------多年來,科學家研究的重點始終是宇宙網中的發光部分,沒有人關心空洞。在過去的20年中,天文學家們發現,空洞不僅僅是空無一物的被動的地方。空洞會隨時間變化,還能驅使星系聚集成纖維狀結構。所以說,要想了解宇宙的演變,我們需要了解空洞。

2000年開始的斯隆數字巡天項目------一個使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帕契點天文台的2.5米口徑望遠鏡進行的紅移巡天項目——大大幫助了我們對空洞的理解。斯隆以及其他新出的紅移巡天項目,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個空洞。

總體來說,在當前的宇宙中,這些空洞通常是橢圓形,跨度在5000萬到1.5億光年之間。但在幾十億年前,空洞更小。這表明空洞正不斷變大,有時應該還會發生合併。另外,模擬和觀測顯示,空洞也正變得越來越空。畢竟,低密度區域引力作用弱,而周圍高密度區域引力作用強,於是,物質就不斷地被吸引到高密度區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空洞具有排斥效應,趕跑物質,使得自己越來越空。

就拿我們所在的本星系群來說吧,銀河系,連同我們的星系鄰居,正以每秒600多千米的速度接近巨引源------一個相當於數萬個銀河系質量的引力中心,距離我們有1.5億至2.5億光年,位於本超星系團中心附近。而天文學家根據附近星系的運動,分析了本空洞的排斥效應。結果表明,使本星系群飛快移動的力量,大約有40%是本空洞的排斥效應貢獻的。這表明,空洞對宇宙大尺度結構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躲在空洞里的變色龍------空洞的重要性遠不只這些。20世紀90年代,天文學家們注意到宇宙大約在50億年前開始加速膨脹。現在,還沒有什麼好的理論可以解釋宇宙為何要加速膨脹。天文學家們提出了幾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認為我們當前的引力理論是正確的,就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描述的那樣,但是空間本身還有一種具有排斥作用的能量。這就是所謂的暗能量。

另一種解釋是,廣義相對論在大尺度下並不準確。廣義相對論可以很好地應用在小範圍內,例如太陽系中行星的運動,但是在宇宙更大的尺度下,引力可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修改引力理論。與星系群等區域相比,空洞那裡的引力比較弱,那裡應該能感覺到更多的暗能量效應,或另一種不同形式的引力。所以,天文學家希望通過分析空洞的大小、位置、質量以及質量分布情況,找出一些線索。尤其是希望能搞清楚空洞排斥物質到底有多快,然後再分析哪個理論與觀測最為貼切。

除此之外,一些科學家還提出了第三種解釋,認為除了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以外,宇宙中可能還有著一種新的未知的基本力,即第五種力,在發揮著加速宇宙的作用。其中最受歡迎的候選者,則是一種像變色龍一樣的力。這種力會在物質密度較高的地方隱藏自己,在物質密度較低的地方顯現出來,就像可隱藏自己的變色龍一樣。很顯然,空洞那裡的物質很少,是尋找這種力的絕佳場地。就理論而言,目前暗能量模型仍是最好的解釋。也許在將來,隨著我們對空洞的理解,後兩者中的一個可能會勝出。

空洞中的隱士------儘管空洞中有著關於宇宙結構和基本力的答案,但研究空洞更有助於解決星系形成的問題。空洞中的星系(空洞星系)是罕見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天文學家對它們幾乎一無所知。

傳統觀點認為,星系通常是通過合併而不斷變大的:矮星系合併成中等星系,中等星系合併成大星系。例如,在30-40億年之後,我們的銀河系就會與仙女座星系合併成一個更大的星系。然而,空洞中的星系基本上沒有與其他星系合併的機會,它們是在幾乎完全孤立的環境下向前演化的,可謂星系中的活化石。這一特殊之處,使得空洞星系成了間接了解宇宙最早一批星系的絕佳場所。

目前為止,最富有成效的努力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發起的調查研究,名為「空洞星系調查」。那裡的天文學家利用斯隆數字巡天項目的數據,找到了60多個孤立的空洞星系。然後藉助太空和地面上的天文望遠鏡進一步觀察這些「隱士」星系,分析它們的形狀、恆星的生成率以及其他屬性。

基於這些星系,天文學家發現空洞中的星系與「都市」中的星系似乎沒什麼不同。當然,正如所料想到的,空洞星系比較小。然而,它們仍然充滿活力。平均來說,在可見光波段,空洞星系看上去比「都市」中的星系更藍,而能發出藍光的恆星通常都是大質量恆星。大質量恆星的壽命都不太長,那麼它們應該是最近形成的。這說明,許多空洞星系擁有充足的星際氣體供應,可以產生新的恆星,甚至比「都市」中的星系更高產。

空洞星系與「都市」中的星系很相似,說明傳統的模型,即小星系通過不斷合併變為大星系,可能並不是星系演化的全部內容。也許,一些或大多數的星系可能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從周圍環境中吸積星際氣體而變大的。如果我們能在空洞中找到星際氣體的話,那麼就可以為這種觀點提供一些證據。

根據當前天文學家的估計,宇宙將會繼續加速膨脹下去。空洞會膨脹得更大,最終會佔據宇宙幾乎所有的空間。遙遠的星系會跑到可觀測宇宙的範圍之外,隨之帶走的則是宇宙的演化故事。而我們所在的本星系團最終要麼都合併在一起,要麼四分五裂,被虛無所統治。如果在億萬年後,人類或其後裔仍存在的話,那麼他們所能看見的宇宙空間將不僅僅是太空了,同時還是真正的空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物互聯IOE 的精彩文章:

中國「世界之最」工程竣工:它能找到外星人嗎?
惡意軟體公司正在尋找新的方法來監視iphone

TAG:萬物互聯IO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