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歡迎閱讀


編者導讀

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發兵進攻安南王國。永樂五年六月初一,朱棣下詔在安南正式成立交趾郡,分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對該地進行明中央直屬管理。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朝皇帝朱瞻基正式宣布放棄安南。從1407年到1428年這22年的時間裡,明政府名義上對安南實行了主權及管轄權,這就是古代越南歷史上的第四次北屬時期, 也是最後一次。

自永樂皇帝發兵征服安南到宣德皇帝決定將軍隊撤出、徹底放棄安南為止,明政府在安南王國或者說交趾郡的處境一直都很糟糕,許多歷史迷曾經對永樂大帝攻佔安南的往事欽慕不已,認為這是古代中國對外宣誓其力量與尊嚴的標誌性事件。然而,從《欽定越史綱目》《大越史記全書》《明宣宗實錄》《明史紀事本末》等史料統計的數據來看,在這短短22年的時間裡,明政府因經略安南直接損失的人口約為25萬,間接損失人口(移民滯留及其他)約7萬左右,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更是多的無法統計。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明代交趾郡

面對這個結果,我們不得不暫且放下國家民族的歷史虛榮心,重新來審視一下當年的這段往事。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永樂皇帝決定用軍事侵略的方式去征服安南,都不可能給明政府帶來更多的實質性利益,而所花費的代價卻又足以讓明政府心痛肉痛,當明軍撤出安南後,元氣大傷的明政府自此徹底喪失了干預中南半島的實力,安南王國迅速擴張,並在之後的幾十年內吞併了占城(占婆),奠定了今天越南的版圖。

在進入該篇文章的主題前,談藝要問這樣兩個問題:明政府決定侵略安南的根本性原因是什麼?明政府決定放棄安南的根本性原因又是什麼?下面,談藝將圍繞這兩個問題,對安南王國和古代中國的關係做一次系統的梳理,因水平有限,文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切盼專家老師予以批評指正!


明朝之前的安南

漢武帝於公元前112年派四路大軍攻滅南越古國,將南越國納入了西漢的版圖。而在此之前,南越國曾一度控制了中南半島長山山脈以東的狹長平原帶,也就是今天越南的北部和中部。隨著南越國的滅亡,這片狹長的平原帶也隨之納入了西漢帝國的版圖。中越兩國將近2200年的恩怨情仇錄,在此時掀開了她的第一頁。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南越古國全盛時期圖

西漢政府在對待交趾郡、九真郡及日南郡的態度上可能與我們想像的有所差異。儘管漢帝國在此設置了郡縣,但實際上還是依靠當地人進行具體的政務、軍民事務管理。西漢政府並沒有直接徵收當地的賦稅和徭役,而是採取了以當地財政支撐當地政府體系的政策,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與西漢中央之間主要依靠朝貢方式來維繫彼此的關係。實際上,即使到了隋唐時期,中原王朝還是採取了「越人治越」的政策來管理這一地區。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參考圖1

我們由此得出以下3個初步的結論:1,古代的越南中北部,雖然長期受中原王朝的統轄,但實際控制權依然掌握在當地人手中,2,當中原王朝內部出現衰亡或者對該地採取了不當行為時,當地人具備一定的能力來滿足自己的需求。3,因中原王朝對該地的政策始終帶有一定的歧視性和壓迫性,並沒有真正將該地納入與其他行省平行的地位,由此促發了該地自主性獨立性精神的萌發。以上這三個原因,導致了古代越南中北部與中原王朝之間始終處於分分合合,打打停停的狀態之中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西漢時期

從東漢開始,華夏人逐漸將重心向南遷移,曾經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嶺南,不斷被開發出來。而作為南部重要海港的番禺,即之前的南越國都城,此時也成為了南中國海區域的經濟文化重心,隨著先進的華夏文化從陸海兩路向古代越南滲透,該地逐漸接納了華夏人的文化禮儀制度,東漢馬援的南征,又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到了此處,使得古代越南在整個中南半島上擁有了絕對優勢的競爭力,今天的越南依然有54個民族,我們很難想像,如果失去了中原王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科技上的支持,越族(京族)人或許早就被茂密的熱帶雨林和西南兩處的其他民族湮滅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了。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三國時期

我們也可以對此得出2個初步的結論:1,越族人在沒有形成足以對抗中南半島其他民族的競爭力之前,必須要仰賴中原王朝的支持。2,中原王朝的支持逐漸讓越族人產生了依賴感和從屬感。正因為如此,儘管古代越南始終和中原王朝打打停停,分分合合,但始終還是維繫著較為緊密的國家關係,尤其需要表揚的是,當元朝攻滅南宋後,陳氏王朝接過了華夏文明的接力棒,他們以中國自居,抵制元人的南侵。在陳國峻的《檄將士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為中國之將,侍立夷酋,而無忿心? ……蒙韃乃不共戴天之仇,汝等怡然不以雪恥為念,除凶為心,而又不教士卒,是倒戈迎降,空拳受敵,使平虜之後,萬世遺羞,尚何面目立於天地覆載之間哉?」見《大越史記全書》。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隋時期

由此可見,儘管中原王朝和古代越南之間始終存在多種矛盾,而當其他迥異文化入侵時,雙方的意識觀念都是相同的,這種默契來自於兩千年文化交融的潛移默化,是深入骨髓的情感共鳴。


永樂皇帝之怒,換個角度來說,就是大國霸權意識

在此之前,我已經寫了一篇相關文章來詳細介紹朱棣發兵進攻安南的直接原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看。今天,我就試著分析一下朱棣進攻安南的根本原因,或者說朱棣以及明政府發動軍事進攻安南的潛意識究竟是什麼?在此之前,我還要再補充2個安南和明政府開戰的外在因素,以供讀者參考:

1, 安南對待周邊民族的政策,尤其是與明政府接壤處的少數民族,往往採取和明政府相同的手段,明朝人稱之為土司制度,其實就是地方自治。這也就意味著,明政府和安南王國其實對雙方的邊境都沒有採取有效的控制,而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雙方在邊境線上出現各種衝突,不過,衝突雙方並不是越族(京族)人和漢人,而是世代生活在此的少數民族或部落。從洪武三年到永樂四年,因當地少數民族或部落之間矛盾造成的武裝衝突時間,幾乎每年都有數十件之多,有時候生活在安南的少數民族或部落會侵入明朝國境,有時候則是生活在明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入侵到安南國內。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唐時期

以明朝思明府為例,在永樂元年就多次向朱棣彙報了安南人入侵明境的事件,其實,思明府的土司們只是想利用明政府的力量來打擊那些和他們結有世仇的其他部落而已,但這樣的情況,明廷和朱棣儘管有一定的了解,但這種情況一致持續,就好像兩個十分要好的朋友,每天甲都向乙借一百塊錢,借了幾十年都不還,那再好的朋友也不會借了。

2, 在安南的南部還有一個占城王國,這兩個國家是明裡斗暗裡斗,兩者都是不將對方搞死搞殘絕不罷休的一對冤家。占城國曾乘著安南國內政治動蕩,攻佔了安南首都,安南為了報仇,又發兵進攻佔城,占城眼看支撐不住,就向明廷打小報告,說安南想攻滅占城這個明朝的藩屬國,以此來做大自己,與明朝抗衡。在明政府的眼中,安南和占城都是自己的藩屬國,有俗話講手心手背都是肉,平時打打小架是可以的,可真要把另外一個國家給滅了,明政府是絕對不允許的。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宋代

明政府當然希望他周邊的國家打來打去打個不停,互相消耗,自己居中調停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一旦周邊國家互相吞併,成了自己的直接威脅,那就是明政府不願接受的事情了,這個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某些國家。對此,明政府只能採取各打五十大板的老一套手段來擺平安南與占城,這當然不是安南人願意看到的事情,這有點像兩個小朋友打架,小明打了小李一拳,小李剛想反擊,被老師制止住了,還罰小明和小李一起打掃衛生。作為小李來說,當然是有情緒的了。

當然,安南與明政府之間的矛盾遠遠不止這一些。朱棣作為一個篡位者,為了緩解內部矛盾,不斷發起對周邊國家的戰爭來緩衝國內的注意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種做法在此之前或在此之後都曾多次被其他國家的篡位者所採用。結合上一篇文章和這篇文章,我們有十足的理由相信,安南與明政府的這一仗已經避無可避了。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元代

但我們仍然要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安南足夠強大,強大到能和明政府分庭抗禮,那麼明政府還會拿這些理由向安南人宣戰嗎?正是因為安南太過弱小,又過於依賴明政府的政治資源,才始終受制於明朝,而越來越強的獨立自主意識又促使安南不斷地挑戰明帝國的權威,破壞明政府制定的國際秩序,這才導致了雙方徹底的決裂。不過話說回來,當安南真的強大起來後,明政府又會採取什麼手段來對待安南呢?這將是我下面重點闡述的話題,即明宣德三年,明政府正式從越南撤軍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宣德皇帝的無語,為什麼是我來收拾爛攤子

明成祖朱棣可能預先也沒有料到,勢如破竹的明軍能在短短几個月內就基本控制了安南,但更沒有想到的是,當他正式下詔設立交趾郡後,會激起整個安南國的全面抵制,據相關文獻資料記載,從永樂五年開始,當地明軍設置的衛所和主要城鎮總計受到64股反對武裝的進攻《征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很明顯,剛剛以為自己就要君臨天下,彰顯大國風範的永樂大帝,很快便將明帝國推進了戰爭的泥潭。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到了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軍在安南的主力全部退縮到了東關城內,明軍主將王通不得不和當地反抗組織進行談判,與其說談判,不如說是商定投降協議來得更為妥當。此時的明政府內閣也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以張輔、蹇義、夏元吉為代表的主戰派和以楊榮、楊士奇為代表的主和派之間爭吵不斷。宣德皇帝最終採取了折中方法來處理此事,他決定派柳升率領十萬大軍援助王通,一戰取勝後撤出安南,重新恢復安南與明朝的藩屬關係。

然而,柳升的十萬大軍剛入安南就遭遇伏擊,一戰損失了5萬餘人,敗退撤回明朝國境。得知消息的王通還沒等到宣德皇帝的授意,便立即與安南人簽訂了協議,也撤回到了明朝境內。宣德皇帝本想靠一場勝仗來維護自己的尊嚴,結果卻是自取其辱,賠了夫人又折兵。可以說,永樂皇帝對安南用兵或許是對的,畢竟胡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各方勢力四分五裂,急需要一個外部力量來對此加以干預,重新整頓秩序。但永樂皇帝的胃口明顯偏大,他試圖將安南國內的所有秩序按照自己的意願重新制定,這就必然會把所有安南人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上來,說到底,安南人就是想利用明政府來幫助自己平定內亂,大不了多掏點勞務費。而明政府卻想的是把安南人的家給佔了,那肯定是逼著所有安南人齊心合力共同來對抗自己了。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從明軍撤出安南,嚴格點說明軍敗退出安南的根本原因就是,明政府和永樂皇帝並沒有意識到,設立交趾郡的做法已經把安南人內部的政治矛盾焦點轉移到了外部,激發起安南人的民族意識和國家主權意識將他們所有的力量團結到了一起,從而讓這場戰爭變成了保家衛國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從這一點上來看,明軍顯然是棋輸一著了。

而從明朝內部來看,原本主戰的夏元吉也站到了楊榮楊士奇主和一派中去,他們給宣德皇帝的說法是,因為自與安南開戰依賴,財政已經透支,根本沒有能力在有錢財來支撐這場仗繼續打下去,正如我前文所說,在此之前,儘管古代越南長期受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轄,但都是當地財政支撐當地政府的運行,並沒有額外的經濟利益可以供給中原王朝,明政府即使控制了安南,也是做了一場賠本的買賣,對自己沒有任何經濟上的好處。

既然沒有實質的好處,純粹是為了撐大明帝國的面子,這樣的行為自然是不可能長久的,這也是宣德皇帝最終放棄安南的根本原因所在

結語

風風光光進安南,灰頭土臉出安南,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鬧哪樣?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文章最後,談藝還是要向讀者們道個歉,因受個人眼界學識的限制,觀點可能有失偏頗。在對待國家民族的歷史情感上,談藝可能多為安南人說了幾句話,若有得罪,還請見諒。談藝始終認為,天下大同才是人類社會為之奮鬥的最終目標。衷心祝願彼此能和睦相處,守望相助。放下一切偏見,忘卻所有的不愉快。大家攜手共進,創造美好的未來。

從明天開始,談藝將會為大家介紹明朝藩屬國中的明星成員,這個國家與古代中國的交往歷史比安南還要複雜,也更加精彩。敬請關注談藝中國史,關注不吃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