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英國人給中國軍隊挖了多少坑?
作者:潘前芝
二戰時期,義大利以專坑隊友聞名於世。在東南亞戰場,中國軍隊也被自己的一個盟友坑過,這個盟國就是英國。
只不過,作為戰敗國,義大利很多缺點被放大了。而英國作為勝利國,這些坑人的舉動後來被有意無意的淡化了。
關閉滇緬公路
1940年,中國沿海地區基本被日軍佔領,滇緬公路成為中國西南方向唯一一條進出口物資的通道。此前不久,法國政府已經應日方要求,關閉了滇越鐵路。
緬甸
6月,日軍參謀部情報部向英駐日武官提出關閉滇緬公路、封鎖香港和廣東邊界等三項要求,之後又通過外交途徑向英國施壓。
作為老牌帝國,英國人面對這一赤裸裸的威脅,儘管很不爽,但此時它正處於德國戰爭威脅下,不願在亞洲與日本發生正面衝突,在求助於美國無果的情形下,只好犧牲中國,與日方簽訂了關閉了滇緬公路的協定。
這就意味著中國實際上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將給中國抗戰造成巨大困難。儘管此時中英嚴格意義上還不算盟友,但日本已與德國結盟,英國與德國正處於交戰狀態,而且中英之前關於滇緬路還有過約定,所以英國此舉很不地道。
好在,不久英國政府就認識到了中國的重要性,三個月後,重新開放了滇緬公路。這筆賬,日本人自然記在心裡。很快就把戰火燒到了東南亞的英軍頭上,這一次,英國人挖的坑實在太多了。
置中國遠征軍於險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日正式撕破臉,日軍向英國東南亞的殖民地發動進攻,中英成為盟友。就是這位盟友,在緬甸接連給中國軍隊挖坑,讓數萬名中國官兵犧牲性命。
首先是錯判日軍進攻時間。英國人認為,日軍至少要等馬來西亞戰役結束後才會考慮進攻緬甸,所以在緬的防禦力量薄弱,總共不過三萬人。
其次錯判日軍進攻方向。英國人認為日軍將從泰國北部進攻緬東地區,所以否定了中方關於「中英聯軍緬南會戰」的建議。最終,日軍的進攻恰恰選擇英軍防守薄弱的緬南。
第三坑,私自撤退。1942年3月,應英方籲請,國民政府組建中國遠征軍,衛立煌為司令,杜聿明為副司令,下轄第5軍、第200師、第22師等當時的國軍精銳,總兵力約10萬人。如果英軍重整旗鼓,中英在緬甸或可與日一戰。
杜聿明
不過,此時的英軍考慮的是怎麼跑,而不是怎麼打。它讓中國軍隊入緬的目的不是進攻,而是掩護他們撤退。為此,英方拒絕中方派聯絡參謀到他們軍中,就是不想讓中方了解其行動,以便達到自由撤退的目的。這種名為協防,實質暗藏私心的舉動,也為之後的悲劇埋下伏筆。
3月25日,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飛抵重慶,當面向蔣介石保證,英軍一定會堅守卑謬,待陣線穩定過後以克複仰光為目標,立即準備反攻。1個月後,這句話就被證明是最大的忽悠。
亞歷山大
4月初,中方部隊在曼德勒附近與日軍激戰正酣。擔任西路防禦任務的英軍卻違背中英共同防禦計劃,決定放棄緬甸,退守印度。他們一路撤退,先放棄卑謬,後放棄亞蘭繆,而且他們撤退的同時,還要求中國遠征軍前來接防。
英軍的撤退打亂了中英防禦計劃,也讓戰場上的中國軍隊陷入被動,加上指揮上的失誤,導致後路被斷,數萬名遠征軍官兵命喪緬北,第200師師長戴安瀾也重傷不治。
中國遠征軍
反攻緬甸出爾反爾
緬甸被日軍佔領後,中國同歐美的海陸交通被切斷。中方一直謀求反攻緬甸,恢復滇緬路。
對這件事,美國人自然是積極支持。中日打的越激烈,太平洋上美軍的壓力就越小。英國人雖然也同意,不過並不熱心,在美國的再三要求下,最後答應在1943年雨季後,從海、陸、空三面集中兵力實施攻緬作戰。
不過,正如丘吉爾自己後來說,一切都在文件上有記錄,不過事實上並沒有什麼行動。
丘吉爾
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中、美、英三國繼續討論緬甸對日作戰計劃。中方的想法是奪回緬甸全境,恢復滇緬路。中方建議,在陸軍反攻緬甸的同時,英國向孟加拉灣出動海軍,奪取制海權,南北夾攻實行海陸協同作戰。
丘吉爾表面上對此計劃持積極態度,不過他表示英國海軍集中時間還不能確定。就這個問題,蔣介石私下裡與丘吉爾先後談了三回。
據蔣日記所述,丘吉爾請他吃晚飯,晚飯前帶著他到地圖室,展示英軍海陸空聯合作戰的現況,告訴他攻緬時海軍出動的大概艦艇數。當蔣問到具體登陸日期時,丘吉爾就顧左右而言他。
蔣介石
最後,羅斯福私下裡向中國保證,英美將在幾個月後,在孟加拉灣實施兩棲登陸作戰,以配合中國軍隊陸上進攻。
然而,幾天後的德黑蘭會議,美、英就把中國給賣了。羅斯福給蔣介石發電,說對不起,我們要在歐洲干一票大的,孟加拉灣登陸作戰的事先放一放。開羅的約定最終成為一張空頭支票。
1943年底,中國駐印軍反攻緬甸的戰鬥打響,之後幾乎以一己之力將日軍趕出緬甸。
羅斯福
原因分析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表現,據筆者分析,大概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對中國提防大於合作。英國人在緬甸遇難,首先想到的是向澳大利亞求援。當時正好又一支澳軍從中東回國,不過這一請求被它的英聯邦成員無情拒絕了。之後,才向中方求援。
不過,它又害怕中國軍隊入緬有損大英帝國的威信,擴大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助長緬甸人的反英情緒,所以拒絕讓中國軍隊入緬。直到仰光將被日軍佔領,他們才同意中國軍隊入緬。此時,先機盡失,中國軍隊倉促入緬。
其次,傲慢自大的心態。英國人的概念里,連自己都打不過日軍,何況是一直被他們瞧不起的中國軍隊。所以即使仁安羌一戰,孫立人將軍拯救了他們,但並不足以改變他們對中國軍隊的印象。
所以,當中方在謀求繼續進攻時,英軍卻已經認為戰鬥毫無希望,私自決定退往印度,並提前派人去探路了。更過分的是,孫立人的部隊退到印度後,英國人要將他們繳械,以難民身份才能進入。
孫立人
反攻緬甸後,英國人一邊跟在中國軍隊後面收穫勝利果實,一邊對中國軍隊指手畫腳,意思是這是我的地盤,你們不能隨便走動。
第三,歐洲戰場的考量。在英國人看來,對德作戰擺在第一位,東南亞戰事處於次要。憑他們自己又打不贏德國,就一直拉著美國。
美國最初並沒有歐洲優先的計劃,對亞洲戰場也很重視。英國人擔心美國在亞洲這邊的分心影響歐洲戰場的投入,所以對中美關於緬甸作戰的計劃表面上點頭同意,實際上消極應付。
二戰美軍
名義上為盟友,但英國人從未給予中國足夠的尊重,更談不上協作戰鬥了。中國政府雖然對英國人的背信棄義深惡痛絕,但國力和話語權都有限,也只能打掉牙咽肚子里,吃啞巴虧了。
※長城抗戰國軍六倍於敵,為何還是打不過鬼子?
※美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總統逃亡,白宮和國會被敵軍燒了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