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不敢拍的情節,細思極恐,這才是人類最黑暗的一面
最近春節檔的《流浪地球》火了,可以說中國人終於拍出了自己的硬核科幻。大家也知道這個電影是由劉慈欣的原著改編的。
那這個原著到底講了什麼呢?
其實這個原著字數不多,也就兩萬多字。當然,大家過年都挺忙的,拜年的拜年,相親的相親,打麻將的打麻將,要看完二萬字,也是挺不容易的。下面,我就用三分鐘跟大家聊聊這個小說講了什麼,跟電影有什麼區別。
首先,這個小說並沒有什麼過多的情節,小說更像是一個框架式的東西。其設定跟電影里的一樣。就是太陽要爆了,地球將被太陽吞沒。
這時候,產生了飛船派跟地球派。最終人類選擇帶著地球流亡。
其原因,小說里解釋道,飛船其實是無法進行文明轉移的,原因有三,一是飛船模式樣本不夠豐富,不足以發展文明。第二小飛船的生態很脆弱,無法支撐上千年的飛行。第三,目標星系沒有合適的行星。
所以,人類選擇帶著地球逃亡。
挺中國思維的,北京一套房上千萬,說扔就扔了,不可能的!美國人同意,我們中國人也不同意!
而小說里,大量的篇幅是介紹地球發生的變化,基本上就是電影里展示出來的東西。全球建了一萬個比山還要高的發動機,然後經歷五個階段: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Ⅰ(加速)、流浪時代Ⅱ(減速)、新太陽時代。
小說里發生在剎車時代的末端。跟電影里不同的是,人設發生了變化,故事也豐富了。
在小說里,主角就是一個普通的陌生人,他只是介紹了流浪地球的現狀,並沒有電影中拯救地球的壯舉。
小說中,主角也有一個父親,這位父親是個飛行員,在一次地球穿越小行星帶時出任務被流星砸中去世,也算是一位英雄人物,但沒有電影中那麼多戲。而且小說里的父親還出過軌。
主角的母親是一個老師,在經過木星時,因引力作用引發融漿倒灌地下城,母親沒能及時出來而去世。
小說里也沒有外公這個角色。在經過木星時,也沒有被木星俘虜,需要用飛船去炸的情節,前些天聽一些網友說,是借鑒了另一部小說。那本小說里,有炸木星的,但目標不是流亡,而是炸出一個新的月球來。
小說不像電影拍得那麼熱血沸騰,那麼感情豐富,反而極其冷靜,父親的出軌,母親的去世,都用很平淡的筆調寫來,大概在災難面前,人的神經是麻木的。
電影拍到擺脫木星就結束了。但在小說里,有一個重要的情節,電影並沒有拍出來。
這個情節發生在逃逸時代。
那時候,主角已經成年了,娶了一位日本姑娘,生了一個孩子。這時候,地球上的人發現一個現象,太陽並沒有發生什麼太大的變化,科學家預言的太陽爆炸並沒有發生。
於是,大家都憤怒了,敢情這是科學家忽悠地球人玩呢!
大家認為是聯合政府欺騙了人類,編造了這個危機。其目標就是為了建立他們的獨裁帝國。
【他們毀了人類文明!公民們,有良知的公民們!拿起武器,拯救我們的星球!拯救人類文明!我們要推翻聯合政府,控制地球發動機,把我們的星球從這寒冷的外太空開回原來的軌道!開回到我們的太陽溫暖的懷抱中!」】
接下來,流浪地球發生了暴亂。他們要求把地球開回去!
主角跟日本妻子產生了分歧,主角選擇站在聯合政府一邊,而妻子卻加入反叛軍。
最終,反叛軍戰勝了聯合政府,他們把統治者抓了出來,統治者基本都是科學家。
反叛軍的決定是處死這數千人。
【真感謝死刑的執行者們,他們為這些罪犯找了一種好的死法:他們收走了被判死刑的每個人密封服上加熱用的核能電池,然後把他們丟在大海的冰面上,讓零下百度的嚴寒慢慢奪去他們的生命。】
而就在這些人被活活凍死在冰面上,反叛軍高唱《我的太陽》時,太陽爆炸了。
【在太陽的位置上出現了一個暗紅色球體,它的體積慢慢膨脹,最後從這裡看它,已達到了在地球軌道上看到的太陽大小,那麼它的實際體積已大到越出火星軌道,而水星、火星和金星這三顆地球的夥伴行星這時已在上億度的輻射中化為一縷輕煙。
但它已不是太陽,它不再發出光和熱,看去如同貼在太空中一張冰冷的紅紙,它那暗紅色的光芒似乎是周圍星光的散射。這就是小質量恆星演化的歸宿:紅巨星。】
太陽已死,有事燒紙。
這才是本書最為震撼的情節,山崩海嘯,吞星滅日,都不過是視覺的投影。能在我們心中投下陰影的,永遠是人類自己。無論光輝還是愚昧。
小說到此結束,地球向半人馬座流浪前行。
很多年後,當三體人來到太陽系,一看:我靠,球呢?
其實,不用他們來太陽系,總有一天,當三體人組建好殖民艦隊,準備向太陽系進發時,他們會收到下面的報告:地球送上門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