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往生凈土的原因
不得往生凈土的原因
念佛幾十年,不得花開見佛,不得往生凈土,原因何在?
一、見地不正
諸佛法門,皆是心地法門。諸佛教典,無非指示心源。可惜,今人念佛,不向心念,但向外求。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修習外道,豈能成佛?所以,背道而馳,修行數載,多落邪魔。邪魔者,不在心外,顛倒妄想是也。
阿彌陀佛,究竟是誰?這裡錯了,不得見佛。這裡錯了,不得往生。
阿彌陀佛,屬於七種立題中的「單人立題」,是以阿彌陀佛表不生不滅、無處不在、圓滿無缺、光明遍照的本覺光明。
阿彌陀佛,本覺光明,大地眾生,悉皆具足。經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1]又云:「奇哉!奇哉!云何如來具足智慧在於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教彼眾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妄想顛倒垢縛,具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2]
我們學佛,當信自己具足如來智慧。若不信自己具足如來智慧,則不名信佛。既然自己具足如來智慧,那麼,我們學佛,就是找回自己的如來智慧。若不找回自己的如來智慧,而是向外尋找,那就是以頭覓頭,那就是趣外奔逸。向外追求,錯誤修行,則不得見佛,不得往生。
我們不可誤解了「見佛」。佛是眾生本具的本覺光明,見佛即是見自己的本覺光明,即是明心見性。見性即是見佛,見自己的本來面目即是見佛。若是見到了一個圖像,以為是見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二、方法不對
佛法知見,如上所說。修證之法,又當如何?經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可見,一切佛法,皆是離妄想的法,皆是離顛倒的法,皆是恢復自性光明的法。持名念佛是離妄想的法,是離顛倒的法,是恢復自性光明的法。持咒是離妄想的法,是離顛倒的法,是恢復自性光明的法。拜佛是離妄想的法,是離顛倒的法,是恢復自性光明的法。持戒是離妄想的法,是離顛倒的法,是恢復自性光明的法。總之,一切佛法,皆是離妄想的法,皆是離顛倒的法,皆是恢復自性光明的法。
執持名號,心念耳聞,綿綿密密,密密綿綿,妄念若起,亦不理睬。蓮池大師云:「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3]又云:「終日念佛,終日念心。」[4]又云:「佛即自己,以自心念自己,烏得為外求也。」[5]如是而念,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切妄想,自然脫落,自心實相,自然現前。這就是《阿彌陀經》上說的「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就是《阿彌陀經》上說的「是人終時」。「是人終時」,不是氣斷命絕時,而是生死輪迴終止時,而是顛倒妄想終止時。這時,若能認出這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的本覺光明,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即得回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的本覺光明。
《阿彌陀經》,是直下見佛的法,是直下見性的法。若欲見佛,莫待百年。要見直下見,不見待何時?如今念佛人,多向心外求,多向相上見。著相修行千萬劫,離相修行剎那間。古德雲,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經雲,臨命終時(輪迴之命終止時),彌陀現前,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何為不顛倒?識得本真,即名不顛倒。識得本真,即得往生。
三、自不精進
凈土宗行人的懶惰心,是緣於他的依賴心。這個依賴心,又是緣於他的貪便宜的心。貪便宜的人,試圖少用功夫,甚至不用功夫,只要念幾句阿彌陀佛,甚至佛也不要念,只要信阿彌陀佛,待到百年後,阿彌陀佛便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國土。這種心態與行徑,恰恰與經義相反。經雲,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這便是《阿彌陀經》用功夫的規範。
所謂執持名號,就是打起精神,提起佛號,歷歷分明,持之以恆。這樣念佛,方為執持名號。若是渾渾噩噩、懶懶散散地念,妄想照常打,昏沉照常有。這樣念佛,不是執持名號,也不是一心不亂。
可見,若欲往生凈土,當須執持名號,專註念佛,妄念若起,亦不理睬。如此而念,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然現前。正於此時,若能當下認出這個「遍含萬相而一塵不染的」,一肯肯定,不再疑惑,方名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學人的依賴心,緣於他對《無量壽經》以下這段經文的錯誤理解。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6]
《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念」,不是指「念十聲佛號」,而是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欲生我國,便是願生凈土。願生凈土,便是放下娑婆。若能「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便是一心念佛。如是念佛,乃至一日,乃至十念,乃至一念,皆得往生。何以故?有一念相應而得往生者,有十念相應而得往生者,有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相應而得往生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孔老夫子也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老夫子的這句話,也可表述為:佛遠乎哉?我欲佛,斯佛至矣。教下也有雲,佛遠乎哉?十方世界,恆沙諸佛,不出當下之一心,一念回機,彼佛至矣。如是回機,如是念佛,是名真念佛。相應為念,自性為佛。與自性相應,是真念佛也。向外喊他,音聲求他,色相見他,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一句話,切莫錯會。這裡所說的「我」,不是人我相對的「我」,而是自他不二的「我」,而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我」。對於這個自他不二的「我」,能「至心信樂」否?對於這個具足萬德的「國」,能「願生至此」否?如是信樂,如是願生,是名真念佛,決定得往生。
世人錯解經義,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段經文,錯誤地理解為:相信那裡,有個彌陀,相信那裡,有個極樂。如此相信,念他十聲,將來死時,他來接我。有了這個錯誤的認識,有了這個貪便宜的心,念了十聲佛號,便以為百年之後,他來接引,往生那裡。學人不知,臨命終時,不是指氣斷命絕時。往生凈土,也不是指從這裡搬遷到那裡。臨命終時(輪迴之命終止時),彌陀現前(圓覺大智,朗然現前),這是行人用功到極處,當下發生的事,而不是百年之後發生的事。
四、妄立門戶
有些凈宗學人,以持名念佛為凈土法門,若見人修其他法門,他便說那不是凈土法門。
迷人不知,諸佛所說法,法法指歸凈土,句句指示自性。若不指歸凈土,若不指示自性,則非佛法。《阿彌陀經》是凈土法門,《金剛經》是凈土法門,《佛心經》是凈土法門,《大日經》是凈土法門,《楞嚴經》是凈土法門,卷卷品品,皆是凈土法門。諸佛法門,還有不凈的么?
迷人不知,禪是佛心,正是凈土。密是佛意,正是凈土。百千法門,無量教化,皆是凈土法門。百千法門,無量教化,皆是指示自性的法,皆是回歸凈土的法。指示自性的法,回歸凈土的法,豈有不凈?
或禪或密,或凈或律,名雖有異,實則相同。迷人不知,妄言持名念佛即是凈土,其他法門則非凈土。
還有學人,口雖不說,心中已想。心中已想,即已成妄。起心動念,這是人的內部語言。若人不識自心,即使啞巴,也打妄語。
妄立門戶,是己非他,是名謗佛。謗佛之人,豈能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
《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永嘉大師亦云:「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7]
如何是如來正法輪?答曰:這個本不生滅、本自清凈的圓覺自性,即是如來正法。以持名念佛為凈土,說其他法門非凈土,已經違了凈土之義,已經謗了如來正法。自心已穢,豈能往生?
徹悟大師(凈宗十二祖)云:
「昔有人問雲棲大師(凈宗八祖)云:『參禪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師答云:『若然是兩物,即用融通得著。』噫!旨哉言乎!夫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本非兩物,用融通作么?」[8]
執持名號,心念耳聞,綿綿密密,密密綿綿,妄念若起,亦不理睬。如是念佛,如是觀音,則自性彌陀,自然現前。這時,若能識得這個空明朗凈的自性,是名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此念佛,豈能不禪?蓮池大師云:「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意蓋如是。是則禪宗凈土,殊途同歸,以不離自心,即是佛故,即是禪故。」[9]執禪而謗凈土,是謗自性也。執凈土而謗禪,也是謗自性也。悟了自性,已在凈土。已生凈土,則見禪義。禪即凈土,凈土即禪。不見禪凈實際,妄執禪凈名相,相互攻擊,自名護法,實是謗法也。
百千法門,皆是念佛法門。百千法門,皆歸極樂凈土。極樂凈土,或曰自性凈土,這是不分門派的佛陀正法。諸真修道人,切莫謗正法。
五、偽造《四料簡》
有些凈宗學人,假託永明延壽大師之名,偽造《四料簡》,貶低禪宗,抬高凈宗,對佛教文化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此之故,我們考查《四料簡》的出處及年代,以說明此《四料簡》不是永明延壽大師之作,為延壽大師正清名,為教界學人樹正見。
永明延壽大師(904-975年),唐末五代的禪宗高僧,被冠以《四料簡》作者之名,此事由來已久。《四料簡》云: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元末明初,僧人天如惟則撰《凈土或問》,最早提出了《四料簡》,並冠以永明延壽大師之名。這是佛教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四料簡》。
至此之後,《四料簡》便被凈宗人士頻頻引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獨庵道衍撰的《諸上善人詠》。洪武廿六年(1393),大佑編的《凈土指歸集》。洪武廿八年(1395),妙葉撰的《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等等,皆冠以永明延壽大師之名。
永明延壽大師生活於唐末五代,《四料簡》出現於元末明初。從永明延壽大師圓寂,到元末明初《四料簡》的出現,其間大約三百五十年。在這三百五十年間,佛教界所有的典籍,皆無《四料簡》之記載。世上所有的名士,皆無《四料簡》之提及。永明延壽大師的著述中,既無《四料簡》之名,更無《四料簡》之實。這就說明了,《四料簡》是後人的假託之作,是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三百五十年之後的事。虛雲老和尚也說:「惟我平常留心典章,從未見到《四料簡》載在永明(永明延壽)何種著作中。」[10]
希望讀到這部分內容的同仁,不要再借冠以永明延壽大師之名的《四料簡》抬高凈宗,貶低禪宗。何以故?凈宗與禪宗,乃至其他宗派,皆是不分教派的佛陀正法的方便法門。法門無高低,當機為方便。引人入正覺,究竟得解脫。
[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十一。《大正藏》第十冊,第二七二頁下。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五。《大正藏》第九冊,第六二四頁上。
[3]《雲棲凈土匯語》。《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五頁中。
[4]《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六頁中。
[5]《禪關策進》。《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一一〇九頁上。
[6]《大正藏》第十二冊,第二六八頁上中。
[7]《永嘉證道歌》。《大正藏》第48冊,第三九六頁中。
[8]《徹悟禪師語錄》卷下。《卍續藏》第六十二冊,第三四三頁上中。
[9]《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六頁中。
[10]《虛雲和尚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51-352頁。香港荃灣三疊潭《香海慈航叢書之一:五十三參禪語錄》,岑學呂原編《年譜》,皆有記載。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