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國寶品鑒】漩渦紋戈

【國寶品鑒】漩渦紋戈

【國寶品鑒】漩渦紋戈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漩渦紋戈

漩渦紋戈,商代後期青銅兵器,鄭州人民公園出土,通長20.3厘米,寬7.2厘米。

1954年,鄭州市在挖掘人民公園青年湖(今天人民公園內的水上樂園處)時發現了一處商代文化遺存,後將疊壓在二里崗文化層之上的商代後期文化遺存命名為鄭州商代人民公園期文化遺存,簡稱商代人民公園期。漩渦紋戈就是人民公園期的商代後期兵器。

【國寶品鑒】漩渦紋戈

漩渦紋戈內一面為漩渦紋

三代時期發展成熟的戈一般包括援、內和胡三個部分,早期的戈只有援和內。援即戈的鋒刃部,是戈的主要殺傷部位,內(發「納」音)是與援相連,用來裝柲的部分,胡指與援相連平行於柲的部分。漩渦紋戈處於戈發展的早期階段,僅有援與內。援為長條三角形援、直內(發「納」音,指戈後部裝柲的部分)、短闌,援中起脊,援截面呈菱形,鋒近圭形,內窄於援,呈長方形,近闌處有一圓形穿。

【國寶品鑒】漩渦紋戈

一面為「回」字向四面各出一箭頭樣的紋飾

漩渦紋戈內兩面各有一紋飾,一面為漩渦紋,與鄭州二里崗出土的陶文接近。一面為「回」字向四面各出一箭頭樣的紋飾,鄭州二里崗文化四期出土的戈內部也有相近的紋飾。由此可推斷,人民公園期與商前期二里崗文化是有裔承關係的。但從這件戈的形制看,與二里崗文化的戈還是有一定差別的,而與安陽殷墟二期的同類戈形制相似。因此漩渦紋戈雖然出土於鄭州,但從文化類型上看,卻屬於安陽商代後期的殷墟文化。


比較研究

戈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勾兵,成熟的戈一般有援、內、胡三各部分。最初的戈僅有援、內。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青銅戈是二里頭文化三期的兩件青銅戈,一件直內,一件曲內。援、內寬度相差不大,這樣增加了固戈於柲的難度,戈頭在戰鬥中容易鬆動,影響其在戰鬥中的應用。從戈的發展趨勢看,戈早期改進的著重點在於增強戈、柲的結合。增加闌,減小內的寬度,使內明顯窄於援,以增加戈與柲的接觸面積,從而使戈能更牢固的固定在柲上。這樣的改進在漩渦紋戈上得到了體現,這是漩渦紋戈與商代前期戈的較大區別。

【國寶品鑒】漩渦紋戈

鄭州南順城街H1上層銅器

談及戈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勾兵,並不是說世界其他各國不存在類似兵器,如德國西班牙也出土有這種鋒刃橫置於柲的青銅兵器,但卻沒有像戈在中國這樣裝備的這麼普及,時間跨度這麼大。無論是公元前2500的蘇美爾軍隊,還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邁錫尼士兵,抑或公元前1190年左右的埃及軍隊,從遺留的畫面看,矛是普通士兵的常備兵器。此外,在希臘還出土有執盾、斧的重裝步兵雕像,但勾兵並不多見。而人民公園期則不然,隨葬兵器的墓葬中幾乎都出土有青銅戈,且隨葬戈的軍事人員從平民到貴族,從普通士兵到基層軍官皆有,這充分說明了戈在當時商軍裝備的普遍性。這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文明早期的一個區別。

【國寶品鑒】漩渦紋戈

歐洲青銅器時代之勾兵

【國寶品鑒】漩渦紋戈

重裝步兵的密集方陣。

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Sumer)的軍隊。手持長矛的戰士戴著頭巾,身披戰袍。戰車兵手持戰斧,用於打落敵人刺過來的長矛;左肩披獸皮,起著盾牌的作用。戰車為四驢並驅的四輪戰車。

【國寶品鑒】漩渦紋戈

烏爾[Ur]城木製旗標的局部摹本

作者簡介

石曉霆,男,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夏商周考古方向碩士, 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員,藏品管理部副主任。致力於夏商周考古、姓氏以及博物館學等領域的研究, 發表有《夏商時期的戈與野戰方式淺說》、《格鬥兵器在先秦時期的運用》等論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