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方世界的「雙頭鷹」標誌
於歐洲歷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對「雙頭鷹」標誌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因為拜占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緣故,「雙頭鷹」在西方世界一度十分顯赫,曾經是多個強權、團體、貴族採用的標誌,大量出現在各種國旗、國徽和紋章上。
傳統上人們認為,西方的「雙頭鷹」最早出現在10-11世紀的拜占庭帝國。作為羅馬帝國的東部分支,拜占庭帝國原本繼續沿用著羅馬「單頭鷹」(Aquila,最著名的表現是每個羅馬軍團必備的「羅馬鷹旗」)作為標誌。
單頭鷹
現代人模擬的古羅馬軍團,隊伍最前列的正是羅馬鷹旗。
到了科穆寧王朝伊薩克一世(1057-1059年在位)時期,帝國轉而採用了雙頭鷹作為標誌。一般人們相信,這是為了體現拜占庭帝國橫跨歐亞的特點而做出的改進。但對於雙頭鷹的確切來源,一直眾說紛紜。現代的研究認為,西方世界最早使用雙頭鷹標誌的並非拜占庭帝國,而是更加古老的赫梯帝國(Hittites,公元前17世紀至前12世紀,最早於亞述帝國時已出現,但赫梯帝國首次將它用作皇家標誌)。由於 伊薩克一世出生於小亞細亞的帕夫拉戈尼亞,它正處於當年赫梯帝國勢力範圍內,因此有假說認為伊薩克的選擇是受到了古老的近東文化的啟發。
赫梯帝國的雙頭鷹標誌
伊薩克一世採用的雙頭鷹
拜占庭帕列奧列格王朝所用的國徽
14世紀後期拜占庭君士坦丁堡製作的絲綢雙頭鷹,用於教士法衣。
由於拜占庭帝國在近東巨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傳統,中世紀小亞細亞的許多突厥政權(如羅姆蘇丹國)甚至遙遠的埃及馬穆魯克王朝也使用雙頭鷹標誌。如下圖中,位於土耳其境內迪夫里伊清真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內的雙頭鷹浮雕。
迪夫里伊清真寺中的雙頭鷹。
自聖弗拉基米爾於公元10世紀受洗以來,古羅斯地區便深受拜占庭帝國及東正教會的影響。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佔,拜占庭帝國覆滅,客觀上,最強大的東正教國家已非莫斯科大公國莫屬。1469年,在教皇保羅二世的牽線搭橋下,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列格與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聯姻。在她的影響下,伊凡三世與莫斯科大公國漸漸以拜占庭帝國繼承人自居,並將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伊凡三世正式以雙頭鷹為自己的紋章。此後的俄羅斯統治者大體延續了這一傳統,直至俄羅斯帝國時代。蘇聯解體後,如今的俄羅斯聯邦也恢復使用雙頭鷹作為自己的國徽。
伊凡三世的紋章
俄羅斯帝國國徽
現代俄羅斯聯邦國徽
俄羅斯總統旗
受羅馬帝國影響,中世紀時期,中歐的神聖羅馬帝國大體上沿用「單頭鷹」作為自己的國徽。但拜占庭雙頭鷹已經開始產生影響。1250年左右,奧托四世皇帝便曾採用過雙頭鷹標識。
神聖羅馬帝國中世紀時期的「單頭鷹」國徽
奧托四世使用的雙頭鷹紋章
到了14至15世紀,德意志貴族和許多城市開始普遍以雙頭鷹作為自己的紋章。神聖羅馬皇帝亦不能例外。從腓特烈三世(1440-1493年在位)起,皇帝們開始改為使用雙頭鷹作為自己的標識。1806年,在拿破崙的壓力下,神聖羅馬帝國宣告解散,但奧地利帝國繼續使用雙頭鷹標記,並持續到了之後的奧匈帝國時期(期間還包括奧地利主導的德意志邦聯)。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徹底廢棄。
腓特烈三世的紋章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紋章
1510年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徽
奧地利帝國雙頭鷹。
奧匈帝國國徽
德意志邦聯國徽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盔甲上的雙頭鷹
塞爾維亞受拜占庭影響,自14世紀起開始使用雙頭鷹標誌,並一直延續至南斯拉夫王國時期。南斯拉夫解體後,塞爾維亞、黑山繼續以雙頭鷹作為本國國徽。另一巴爾幹國家阿爾巴尼亞,Kastrioti家族從14-15世紀開始也用雙頭鷹作為自己的紋章。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阿爾巴尼亞的國徽中便一直保留著雙頭鷹標誌,最新版本的國徽中,在雙頭鷹上添加了一頂斯坎德培帽。
塞爾維亞國徽
阿爾巴尼亞國徽
黑山國徽
此外,還有一些未獲普遍承認的國家,以及若干城市、團體採用或採用過雙頭鷹標誌。如位於烏克蘭的所謂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奧斯定會、蘇格蘭共濟會的徽章拉格什雙頭鷹、蘇格蘭城市珀斯的城徽等。總的來看,雙頭鷹標誌擁有超過3000年歷史,至今在全世界還擁有廣泛影響力。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
珀斯的城徽
蘇格蘭共濟會的徽章拉格什雙頭鷹
1575-1600年間生產的出口用中國青花瓷瓶,繪製有特殊的奧斯定會雙頭鷹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