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父母「看見」,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文/錢志亮
最近有位家長找我反映了這樣一個問題:
「家裡老人總喜歡強制給孩子喂飯,孩子說吃飽了還要一直一直喂;穿衣服也是,一年四季都喜歡給孩子穿很多,孩子有時候熱的滿臉通紅都不給他脫掉。」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看過的電影《狗十三》,主人公李玩由於體質原因,不能喝牛奶,一喝就吐,可是家裡人總是給她遞牛奶,只因「喝牛奶對身體好」。
還有《少年說》里的男孩羅俊傑,小學時,每天一個蘋果,直到小學畢業共2190個蘋果,小學畢業後,媽媽又要求他每天一個雞蛋,就這樣,他整整吃了一年半的雞蛋,共547.5個雞蛋;他一個不落,全都記在心裡。
節目中,小小少年站在高處向樓下的母親大聲高喊:「媽,這輩子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表達著深埋多年的控訴。
這些案例,無不在揭示這樣一個現象: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看不見」孩子真實的存在。
看不見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有一次在公園野餐,旁邊一個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激動地拍拍身邊的媽媽:「媽媽,快看!風箏飛得好高啊!」
媽媽只顧著低頭看手機,隨意應付幾聲就過去了。孩子眼中的光霎時就黯淡了下來。
在孩子表達自己感受與情緒時,很多家長不注重與孩子之間的共情,常常選擇忽視、敷衍或否定:
孩子拿著自己的畫,開開心心地求表揚,結果媽媽冷不丁來一句:「你要是把你畫畫的勁頭用在學習上,我就省心多了!」
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被送人了,悶悶不樂,家長勸他:「你已經是大孩子了,要懂得分享。」
其實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沒錯,但是孩子聽了就是會覺得孤獨、難過。情感得不到共鳴,孩子與父母就像存在於兩個時空之中。
父母看不見孩子的情緒和感受,高興了、難過了,父母都沒有察覺,或者認為無關緊要,孩子得不到及時的肯定與回應,親子之間愛與信任的連接就中斷了。
只有當真實感受被確認,接納時,孩子才會產生幸福的存在感。
因此,父母要努力做到:
在陪伴孩子時,每一刻都是專註的,快樂著他的快樂,悲傷著他的悲傷,收起你自以為是的評價,享受這個情感連接的過程;
在孩子與你交流時,放下手中的事情,專註地看著孩子,傾聽孩子,並給他積極的回應,這樣孩子才會明白:爸爸媽媽是愛我的,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與歸屬感的關鍵所在。
看不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在我的教師生涯中,遇見過很多父母工作忙,孩子就故意在學校違反紀律、製造各種「動靜」的典型案例。
後來發現,其實不是孩子有多調皮不懂事,他們最終目的只是想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說起來不免讓人覺得心酸。
沒有哪一個孩子生來就是與「不良行為」為伴的,所有的不良行為背後,其實都藏著孩子未被滿足的需求,希望被家長看到和理解。
比如尋求關注,尋求自由、尋求權力等等,如果目的沒有達成,就會一直繼續下去,甚至愈演愈烈。
可是這個簡單的道理,卻總是被忽視。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搗亂,就想著「我的孩子就是愛搗亂」,直接給孩子貼上個「愛搗亂」的標籤。
他們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搗亂,這一行為背後有什麼動機?」
當我們換成這樣的思維來考慮問題時,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行為背後都有他的心理訴求,而只有從孩子的心理訴求出發,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會更加理解孩子。
《媽媽是超人》有一期的節目中,霍思燕家裡來了幾個小朋友,由於都比嗯哼小,霍思燕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們身上。
嗯哼在一旁看著,感覺自己受到了冷落,不開心了,站在門口獨自落淚,還告訴媽媽說要離家出走。
懂教育的霍思燕能夠做好情緒管理,冷靜地和孩子溝通;高情商的嗯哼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心聲,坦言「今天你一直沒有照顧我,一直在管其他小孩。」
於是,雙方很快達成了和解。
在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完善的幼年時期,孩子通常很難把自己的心理訴求表達清楚。
這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包容和理解,蹲下身子和孩子好好溝通,真正走進孩子內心。
看不見孩子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有一個小故事:
一位家長帶著孩子去買水果,家長拿了剛上市的草莓,特別新鮮,價格不菲,家長的內心,只想給孩子最好的。
孩子卻一再拒絕,一直大哭,指著那些不起眼的蘋果,說要吃蘋果。
家長不樂意了,說孩子不識好歹,草莓比蘋果好吃,自己這麼捨得為他花錢,孩子卻不領情。
家長經常犯的錯誤,就是我們總自以為是地以自己的想法,去給孩子所謂最好的,看不見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電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酷愛天文物理,一心想加入物理興趣班,但英文成績不好,老師建議她加入英語興趣班,一番糾纏後,父親強行幫女兒「簽了名」、「報了班」。
這一幕讓很多觀眾產生共鳴,有多少次,是由父母幫自己決定了「興趣」和「志向」呢?
「會彈鋼琴是一項多好的技能,我們當時想學還沒條件呢,孩子再討厭也得逼著他學。」
「我和他爸當年成績都那麼好,我就不信我們的孩子就不是學習的料,上再多補習班我也要把他成績提上去。」
這樣的言論我不知道聽了多少。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活在自己的想像中,不願意接受真實的孩子,只想接受他們認為孩子應該成為的那個樣子。
一旦發現真實的孩子跟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樣,就會感到十分焦慮。
為了減輕焦慮,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惜一切辦法也要把孩子「修剪」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
可是到最後會發現,孩子即便變成了父母期待的樣子,也只是一個標準化產品,他並不快樂,找不到自我價值。
很多時候,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所謂「為了你」的犧牲,而是需要父母的「理解」。
作為父母,不要總想著以過來人的經驗去指導孩子的人生,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因為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麼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完整、需要被尊重的人看待,看見孩子,用他真正需要的方式愛他。
這比什麼都好。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總覺得孩子
幹啥都挺好,就是學習不夠好?
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就是對學習沒感覺?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孩子真的如您想的那樣「差勁」嗎?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考100分,但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棟樑之才。美國蓋洛普民調結果顯示「每個人都是天才,只有20%的人被放對位置」。
生病還要對症下藥,學習更要因材施教。
新東方家庭教育中心
聯合
資深學科老師
家庭教育名師
嘔心瀝血為您精心打造
《小學生家長必修:把潛能培養成優勢,為孩子學習助力》
精品線上課程
(識別上方二維碼直接購買課程)
新木桶視角幫助家長挖掘孩子潛能,培養孩子的學科優勢能力和心理優勢能力,助力孩子全面成長,收穫自信。
課·程·亮·點
超強研發團隊,教齡十年,累積課時7000餘小時的學科老師和個案千餘小時的心理輔導、家庭教育專家聯合研發
讓孩子不做「書獃子」也不做「小透明」,您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只差這幾步!
激發潛能
從優勢視角出發,幫您捕捉孩子的優勢信號,激發孩子真正的動力和自信。
學科提升
幫您從小培養孩子的文學能力、數學能力,以及英語能力,三大主科全面發展。
心理健康
從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以及抗挫力,讓孩子成才又成人。
適·用·人·群
孩子將要上小學或者正在上小學的家長都適用~
課·程·內·容
引子
1.優勢視角,讓孩子更有自信
發現潛能信號
2. 怎樣捕捉信號,了解孩子有哪些潛能?
3. 這些重要的能力,你是否忽略了?
數學能力
4. 變個題型就不會——培養總結和反思的能力
5. 計算馬虎出錯—— 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
6. 應用題不會列式子—— 培養抽象思維的能力
英語能力
7. 學習效率不高——孩子英語高效學習線路圖
8. 綜合能力不強——手把手教你提升孩子聽說讀寫
9. 父母英語不好——該怎樣為孩子創造雙語環境
語言與思維能力
10. 看不懂文章:理解作者想表達什麼
11. 看不懂題:了解老師想問什麼
12. 得不到分:讓別人聽懂你在說什麼
13. 不知道寫什麼:引導孩子觀察和感受生活
14. 寫成流水賬:學會豐富語言,講一個好故事
15. 寫的沒邏輯:學會思考和組織語言
16. 父母換一種思維方式,孩子學習更有動力
17. 怎樣利用優勢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比智力更重要的心理優勢能力
18. 孩子沒朋友,不合群,怎樣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19. 孩子總發火,不懂表達,怎樣培養情緒管理能力
20. 孩子怕困難,輸不起,怎樣培養抗挫折能力
結語
21. 怎樣做孩子學習的加油站
21期精緻實用音頻課
(已更新15節,將在2月前全部更新完畢)
永久回聽,學生和家長可終身學習
幫助家長挖掘孩子潛能
培養孩子的學科優勢能力和心理優勢能力
助力孩子全面成長
僅需69元!!!
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訂閱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課程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