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被攻破後多鐸表示要安民,回頭卻說:殺了他們
中國古代史,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而一旦出現戰爭,傷亡就不可避免,「一將功成萬骨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秦國名將白起,從無敗績,戰功赫赫,威震東方六國,但殺戮也多,長平之戰後幾十萬趙軍被坑殺便是證明。西楚霸王項羽,坑殺秦軍降卒20萬;成吉思汗西征,時常屠城,所到之處赤地千里,荒無人煙;李鴻章蘇州殺降,幾萬太平軍死於非命。由此可知,戰爭是相當殘酷的一種軍事行動,愛好和平,共享盛世才是人類文明真正的意義。
多鐸(1614年—1649年),努爾哈赤第15子,睿親王多爾袞親弟弟,受封為和碩豫親王,後進封輔政叔德豫親王,是清朝初年實力派二號人物。乾隆對其評價是:「開國諸王戰功之最」,這是多鐸軍事能力的認可。實事求是地說,多鐸在清朝初年確實算是名將一枚,但為人過於殘忍,殺人不眨眼,這也許是幼年時受喪母之痛影響。1645年5月,多鐸用紅衣大炮攻破揚州城,俘虜守將史可法,而後背信棄義地將揚州城進行屠戮,80萬人死於非命,史稱「揚州十日」。
史可法拒絕投降時曾說:「我頭可斷,而態不可屈。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多鐸表示答應,但很快便將這承諾拋擲腦後,開始屠殺行動。後南京城破時,多鐸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布告中就露骨地宣稱:「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將禍福諄諄曉諭。遲延數日,官員終於抗命,然後攻城屠戮,妻子為俘。是豈予之本懷,蓋不得已而行之。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鑒。」
1644年5月,多爾袞揮師入關,而後分兵追殺李自成大順軍,在潼關之戰中徹底擊潰其主力,李自成逃往湖北。與此同時,清軍甩掉「為明復仇」大旗,派多鐸統兵一萬八旗精銳南征弘光政權,剷除明朝參殘餘勢力。當時,明朝尚有一百多萬大軍,其中僅左良玉就有80萬,高傑、劉良佐、劉澤清、黃得功等江北四鎮兵馬幾十萬,兵力堪稱雄厚。不過,明朝大勢已去,人心渙散,內部正忙於鬥爭,他們天真地認為清兵入關是為了幫明朝復仇,只是剿滅農民軍而已。
面對清軍來犯,弘光政權內部相互傾軋,不思如何抵禦強敵,高傑舊部、劉良佐、劉澤清等將領則乾脆投降清朝,左良玉之子左夢庚率80萬投降,堪稱史上之最。如此一來,加上明軍降卒,多鐸抵達揚州城下時,清軍居然有10餘萬,而八旗僅僅一萬。當時的揚州城,由於將領叛逃時有發生,守城官兵僅一萬有餘,這是史可法所能調動的。
兵力不足,史可法只能連連向南京告急,希望朝廷能派出兵馬援助,但弘光小朝廷正忙於內鬥,哪來的精力去管揚州軍務呢。所以,史可法只好憑藉手頭一萬餘人硬抗清軍10萬人馬。當時,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歧鳳等建議史可法接受清軍勸降,認為抵抗毫無意義。此外,多爾袞、多鐸更是連續書信史可法,希望他能為大清效力。但是,史可法拒絕了,他在回信中寫道:「我為朝廷首輔,豈肯反面事人,」表示對大明忠心不二。
史可法主張堅決抵抗,但也僅限於表態,實際行動卻很少,因為人心已渙散,明軍失去了奮鬥的動力。正如他在家書中所說的:「北兵於十八日圍揚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此外,史可法還召集諸將說:「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之中不可落於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由此可知,史可法也知道揚州守不住,自己在做毫無意義的抗爭。
果然,當紅衣大炮調來後,多鐸下令大軍攻城,僅一天就破了揚州,史可法被俘虜。由於史可法威望很高,多鐸便親自勸降,說:「前以書謁請,而先生不從。今忠義既成,當畀重任,為我收拾江南。」意思是說,先生您為國盡忠之事已經做到了(守揚州),現在應該為我大清服務,朝廷會委你重任,讓您去平定江南地區,建立功業。對此,史可法直接拒絕,說:「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對此,多鐸表示同意,自己會安撫揚州城中居民,及時恢復秩序。
但是,多鐸不守信用,史可法死後,他開始屠殺行動,揚州城內80萬手無寸鐵的居民死於非命。顧炎武有詩云:「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明季南略》載:「廿五日丁丑,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揚州城守紀略》:「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此次屠殺,曾經繁華一時的江南市鎮揚州城,血流成河,損失慘重。
至於多鐸為何背信棄義地下令屠城,原因眾多,如剃髮令受阻。但是,平民畢竟是無辜的,對平民的殘殺,乃是對人類文明的褻瀆,是對人道主義的挑戰。有意思的是,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多鐸沒過幾年就染上了天花,不治而亡。
※唐朝對明朝:李世民即位時給突厥送錢,朱元璋追著蒙古打
※春節六大冷知識:春節可能過兩個,壓歲錢不是「錢」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