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才是《流浪地球》最大的價值,90%的人都沒有意識到

這才是《流浪地球》最大的價值,90%的人都沒有意識到

《流浪地球》徹底的火了。截止到今天發稿,票房已達25億,貓眼預測總票房也直超50億,大有逼近《戰狼2》甚至超越之勢。

這片子能火,當然也是有其道理的。除了電影本身製作出色,以及劉慈欣這個超級實力派大IP的加持,其作為中國硬科幻電影開山之作的噱頭,以及「中國人首次拯救地球」等諸如此類的梗,也讓它收穫了諸多電影本身之外的高額溢價。

不過僅僅將《流浪地球》的成功,定義在某一電影工業類型的突破,以及一時性的國家民族自豪感的催發,那這一成功背後的意義和價值,其實就大打折扣了。在雲石君看來,這部片子真正的重要性,在於其對中國太空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基礎性助推作用。

這麼說可能很多人覺得雲石君在無腦吹。且不說《流浪地球》本身成色有限——雖說之於中國電影工業算是前所未有的大突破,但跟好萊塢同類型影片比,也就只能算準一流水平而已,比起《星際穿越》這類頂級製作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何況就算《流浪地球》真的登峰造極,但就其本身,也不過就一部電影罷了。將一部科幻電影,跟太空事業發展關聯,實在有些誇張。

但如果你這麼想,未免就把硬科幻電影看的簡單了。雖然硬科幻電影本身只是一個商業產品類型,它的世界觀、邏輯線條也未必符合符合客觀事實,但它的蓬勃興旺,其實與太空事業的興衰成敗,是有很大關聯的。因為它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解決困擾人類太空事業發展的兩大致命難題——人和錢。

關於太空探索的戰略,一直追看雲石君文章的讀者應該多少還是有些理解和認識的。簡單點說,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單一的地球資源,終將無法滿足人類的需要。衝出地球,邁向太空,是人類文明生存和發展的必然之路。

而具體到中國和華夏文明,由於錯失了海洋時代的轉型機遇,這個國家和文明也在近五百年的全球競爭中遭受巨大的挫折,甚至一度陷入亡國滅種的危機。雖然最終渡過劫難,並重回正軌,但這個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也是十分沉重的——西方可以憑工業化先發優勢和全球殖民攫取的豐厚資源,相對簡單輕鬆的邁入現代文明。而反觀中國,先不得不忍受西方的百年盤剝,後來好不容易走上復興之路,卻發現不僅技術上西方已經佔盡先發優勢,連全球資源已被西方瓜分殆盡,這種情況下,中國人要想追趕,只能憑藉自己的超額付出,忍受血汗工廠、高強度勞動、環境污染、不平等貿易規則,這內中的屈辱與血淚,可謂一嚴難盡。

這就是錯失歷史風口的代價。華夏錯失了大陸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轉型風口,所以有了之後幾百年的沒落與苦難。有這個前車之鑒,那麼對下一個風口——太空時代,中國和華夏一定不能缺席——不僅不能缺席,還必須想方設法搶在他人之前,拔得頭籌。

但要實現這個目標也不容易。無論是太空探索,還是星際殖民,這都是有很高科技壁壘的。要想在技術層面將這個夢想變為現實,需要前期源源不斷的投入海量資金——而且這個過程十分漫長,可能是以數十年甚至百年計,而在此期間能收穫的利益回報卻十分有限——甚至近乎沒有。

這對太空事業的參與者是個極大的考驗:

首先,入局者必須有足夠的硬實力——沒有足夠的經濟和科技基礎,肯定是玩不了這個遊戲的。

關於這一點,分析起來倒是簡單容易——到現在為止,真正有資格入局的,無非就是美中俄歐四家。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俄歐兩家已略顯頹勢,只有中美看上去依然有能力保持足夠的戰略投入。

但這只是一方面而已。有這個硬實力,並不代表你就一定能成功。就像當初大航海時代來臨前,中國的硬條件絕對是冠絕全球——鄭和的船隊足以甩一百年後的哥倫布十條大街,大明王朝的經濟基礎更不是中世紀西歐的那幫小螞蚱泥腿子國家比得了的——但這並不能改變中國在這場競爭中被歐洲摁在地上摩擦的結局。

所以,除了硬實力,還得有軟實力——即主觀上有沒有決心,將這場競爭繼續下去。

這就是中國當初輸掉海洋時代競爭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中國當時之所以輸,除了當時的體制、文化等因素外,主觀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在於認識不到位,沒有意識到文明變革的意義。今天這個認識方面倒是不成問題了,所以威脅入局者堅持下去的,主要就是錢和人方面的問題了。

首先說錢。前面已經說了,要把這場遊戲玩下去,首先你得堅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高額投入——而且這種投入在此期間沒有回報——或者回報遠不足以覆蓋成本。由於中短期內看不到收益,這種投入商業資本通常是不會有太大興趣的,所以絕大部分只能由國家,由政府來買單。

這個對國家定力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最簡單的例子:民眾的對美好生活的慾望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所以,他們在為國家創造更多財富的同時,也會要求國家提供更多福利,提供更好勞動和社會保障,減少工作時間——而這些都會對政府的財政收支產生影響。

這種情況下,需要源源不斷高投入,卻中短期內見不到回報(甚至現實中的人們終其一生都不可能見到回報)的太空事業,很容易被民眾視作虛泛而無用耗費,進而要求政府減少相應投入,將摳出來的錢投入到可以馬上讓民眾受益的福利開支中。

一個稱職的現代政府,不可能無視民眾的福利訴求——否則蘇聯就是前車之鑒。但對這種訴求,也不能無底線的滿足——否則這勢必影響國家的長遠發展。這種情況下,如何平衡太空事業與民眾現實利益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一個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

而通過硬科幻電影,維持民眾對太空事業興趣,其實就是緩和二者矛盾的一個不錯手段。雖然腦洞大開的硬科幻電影本身並不能對高度嚴謹的太空事業產生什麼直接幫助,但這種類型電影的盛行,卻可以激發民眾對它的興趣,並通過電影來增強民眾對太空事業重要性的認識。雖然這種手法相對直觀感性,缺乏嚴謹的邏輯性和科學性。但民眾本身就是一個感性大於理性的群體,所以這也算是有的放矢,能夠在相當程度上降低民眾對太空事業高額耗費的反感。

這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對好萊塢硬科幻電影高度扶持的主要原因。國會每年都會審議政府各項經費開支,所以NASA這種每年花一大堆錢卻啥好處都看不到的部門,很容易成為民眾眼中的敗家子,然後被那些要靠迎合選民混飯吃的國會議員們把經費端掉。

為了保住兜里的小錢錢,NASA可以說是操碎了心,除了聯合那幫天文學家,隔三差五的爆出些小行星即將撞擊地球的新聞,給自己刷存在感;就是跟好萊塢親密合作,製作一部有一部硬科幻大片,讓大傢伙兒暢想下太空時代的新奇生活,讓大家沖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盡量別把自家經費當成靶子。

而除了錢,人才儲備也是科幻電影對太空事業的一大貢獻。之前說了,搞太空事業,這玩意中短期內是見不到什麼直接利益回報的——換句話說,它的商業價值較低,主要靠政府經費維持。而既然是財政撥款,那人員的待遇自然也高不到哪兒去。

這擱在以前計劃經濟時代,可能還不是什麼是大問題——反正那時候大家都差不多,而且還可以用愛國主義,奉獻精神來等激勵科研人員艱苦奮鬥。

但現在這招就不太好使了。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不管你承不承認,賺錢能力絕對是評價個人成功失敗的一個主要社會標準。像太空事業的參與人員,都是典型的高智商高學歷,這類人擱市場上,一般都能獲得不菲收入。但一旦入了航空航天、天體物理這些坑,前面已經說了,這些行業現在商業價值還沒充分顯現,大部分還是靠政府財政撥款維持,所以很難拿到高額報酬。這種情況下,再像過去那樣,主要靠奉獻精神來激勵,雖然效果依然有,但肯定比起以前是大打折扣了。

這就是個問題。這麼繼續下去,就算在職的因為專業已經定型而別無選擇,但那些後來的學生,眼見前輩們個人收入上的平凡,很多也會打消學這些專業的心思——畢竟能幹這活兒的人智商都不低,還不如去學那些應用性強,來錢快的專業。

那這該怎麼辦?

報酬實在是沒法給太多——至少和那些來錢快的行業沒法比。傳統激勵手法的效果又不如以前。那麼,這個行業還如何吸引第一流的人才?

答案就是興趣。

擱在前二十年,中國人普遍貧窮時,興趣這玩意的作用可能還不是太大——畢竟興趣不能當飯吃,再怎麼有興趣愛好,賺錢養家也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能看到當年那麼多有著浪漫主義情懷的文學青年,最後都折了筆頭去混社會討生活。

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中國,雖然整體依然不能稱之為發達,但經過幾十年發展,實際上已經培育出了一批富裕和中產階層——雖然論比例來說並不是不是太高,但絕對數量,還是很不少的。

富裕和中產階層的子女,一般都受到較好的教育;同樣富裕和中產階層的子女,由於父輩的財富積累,使得他們在踏入職場之前,就已經基本上、甚至完全擺脫了賺錢養家這種基本生存需求——換句話說,他們在職業選擇時,能夠更從容的遵從自身的內心,而非單純的為了賺錢。

這樣選擇面就寬廣了。當然,這些群體中依然會有許多人會選擇與功名利祿關聯度緊密的從政經商,但同樣,也有許多人,可以依從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

而這一部分群體,正是太空事業發展的最好潛在人才。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如果你是個自身優質但家裡一窮二白的北漂,畢業後為了興趣愛好而放棄百萬年薪,這個實事求是的說,對自己和原生家庭都多少有點不負責任。但如果你爹媽已經給你在北京攢了幾套房,甚至更多,那畢業進個航天研究所,或者在大學裡當個天體物理學者,同樣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這樣,最後剩下的就只有一點——要培養出他們對太空事業的興趣。

這下硬科幻電影,尤其是國產硬科幻電影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沒有《流浪地球》這類電影的崛起,「不差錢」的新人們就算擇業時遵從興趣愛好,也多半是唱歌跳舞這類雕蟲小技——雖說這也沒什麼不好,但全跑去唱唱跳跳,於國實在沒什麼大用處。

而如果硬科幻文藝作品崛起,培養出一定的社會氛圍,讓一批人從小就對此產生強烈興趣,進而在選擇專業和擇業時,投身太空事業,這樣一來,太空事業也算是後繼有人——而且有興趣的加持,他們的工作熱情,明顯要強的多。

這才是《流浪地球》這類硬科幻電影崛起的最大價值。電影工業類型的突破,擱在國家和文明的高度,不過是個小小成就而已,至於激發的民族熱情,也很難持久。但這類電影得到良性發展,能夠從資金保障還人才儲備方面,為太空事業提供長久支撐!

從這個角度說,雲石君是衷心希望《流浪地球》大獲成功!希望在大眾文藝作品的推動下,中國人能夠對真正對太空探索這門眼下雖則冷門,但長遠看卻利在千秋的事業,投入更多的關注和興趣。這,才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當然,要實現這個效果,僅憑一部《流浪地球》還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單靠科幻電影的崛起,都不足以達成。要對這個古老的國家和文明,注入足夠的未來意識和基因,中國或許還得同時在三個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那麼,是哪三個方面呢?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公號里的下一節中,繼續分析。

本文為雲石海外風雲系列1912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系列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石 的精彩文章:

TAG:雲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