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流浪地球》雖有不足 比看外國大片有意義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科幻影視新跨越(作品品鑒)
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會的心態和國家的氣象,《流浪地球》展現出來的強大工業製作能力、有待貫通精進但不容小覷的綜合實力,令人充滿自豪,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電影《流浪地球》里,「日月換新天」是實實在在的故事情節。
太陽即將發生氦閃而爆炸,人類給地球安裝上千個巨型發動機,計劃用100年時間,將地球推離太陽系,搬家至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比鄰星系。
這個故事設定如此大膽,在114年的中國電影史上,還沒有哪部作品敢於正面直攻這樣龐大的命題。近代以前,限於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條件,對於「生存還是毀滅」這樣的終極問題,人類只能以神話、預言等方式面對,進入工業和後工業時代,在載人航天技術實現「一小步」跨越之後,人們開始以科學的態度想像地球和人類命運。
儘管如此,作為現代人的神話,科幻電影要在大銀幕上呈現「流浪地球」這樣的恢弘想像,仍然是有門檻的:一是要具備強大電影工業製作能力,二是要具備為人類命運擔憂「捨我其誰」的底氣。在這個意義上,以中國視角和硬科幻視聽語言講述人類命運故事的《流浪地球》,至少在中國觀眾看來,是開天闢地頭一遭,體驗是前所未有的。
科幻片作為一種常見電影類型,此前中國電影人不是沒嘗試過。近些年來給人留下印象的就有《長江七號》《寶葫蘆的秘密》《未來警察》等。但這些作品基本都是軟科幻:其科學設定比較淺顯,重在趣味性;科幻元素往往僅限於人或未知生物的「超能力」,並不指向人類命運的必然性。還有一些類科幻或者玄幻、神話魔幻題材電影,存在缺乏科學依據等問題。可以說,中國科幻電影還沒有「很硬的」先例,《流浪地球》因此在上映之前並不被看好。
《流浪地球》製作團隊並沒有取巧迴避恢弘宇宙場景的直接呈現,而是正面直攻人類「開天闢地」的現代神話。隨時崩解的凍原,巨大、複雜又冰冷的地球推進器,厚重的隔離服,巨型的空間站,無論全景還是細節,都有足夠的視覺說服力,全片兩個多小時,特效場面比比皆是,幾乎看不到令人齣戲的塑料質感道具和不符合重力規則的運動效果。這對一部科幻片而言至關重要,因為一旦穿幫,苦心經營的未來感和臨場感瞬間破功,影像敘事的基礎就瓦解了。
劉慈欣說,好的科幻片拍得像歷史片。我的理解是,科幻片要有站在未來看現在的恢弘歷史感。在這方面,製作團隊下的功夫觀眾是能夠感知的,冰封的城市地標建築,北京市交通管理局溫馨提示,卡式電視遊戲機,毛筆書寫的大紅福字,這些精心選擇的細節都與未來場景構成了有意味的衝突,使觀眾在會心一笑中實現沉浸感和臨場感。物境營造這個科幻電影最基礎部分,是《流浪地球》最硬氣的所在。
觀眾對電影《流浪地球》的關注,顯然跟劉慈欣以及他所引發的科幻熱有關。相比於《三體》的婦孺皆知,中篇《流浪地球》是其早期作品。正如劉慈欣本人所說,這部小說更像是一個創意藍本。但其設定足夠結實,給電影敘事留下發揮的空間。當簡單抽象的文字退隱為「後台程序」,轉化為故事架構、人物關係、恢弘場景時,科幻的衝擊力充分釋放出來。
電影《流浪地球》故事在原著基礎上做了這樣幾個改動和延展:把故事裡極為簡單的人物設置理出關係,賦予形象和性格特徵,以父子分別、祖孫相依的人物關係構架整個故事,賦予親情的溫度;把百十年後的科幻場景與今天的城市等具體現實世界縫合在一起,強化觀眾的情感代入和情感認同;強化中國視角,呈現不同國家人民共同面對人類災難的場景,營造了人類命運一體感;影片最後,增加宇航員劉培強駕駛空間站「點火」土星的情節,把整個故事推向戲劇和情感的高點。電影在原著基礎上進行自然而合理的生髮,實現了新的創造。
觀看《流浪地球》,有一種被強大視覺推著走的感覺,視覺呈現有足夠說服力,也會讓人被緊張的命運感所牽引,被中國人勇敢擔當畫面所感動,看完久久不能平復。
從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會的心態和國家的氣象,《流浪地球》展現出來的強大工業製作能力、有待貫通精進但不容小覷的綜合實力,都令人充滿自豪,對未來充滿希望。儘管影片尚存一些有待完善提升之處,但對中國觀眾而言,觀看《流浪地球》遠比看一部「完美無瑕」的外國炫酷大片更有意義。
※NASA發現超新星爆炸後宇宙塵埃:比預期多10倍
※看完《流浪地球》後 有父親給女兒手繪了6張講解圖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