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我們治理學術不端缺乏「內力」?

為什麼我們治理學術不端缺乏「內力」?

作者 | 高峽

自近代科學產生以來,揭露學術造假、懲治學術不端,歷來是繁榮學術、保護學術生態、弘揚科學精神的重要戰場而為科學界所重視。

在學術不端事件頻出的2018年,我們發現國內與國外在披露學術造假過程中存在差別,揭示出我們在遏制學術不端機制上的差距與不足。

比如,


哈佛大學下屬醫學中心主動舉報並要求撤下某知名教授31篇稿件,同時認罰1000萬美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董事會投票通過解僱該校某副教授,理由是他在申請聯邦經費的研究中造假。

《懲治學術不端,「縱容」是最大「敵人」》

與國外學術機構多主動揭露自身內部學術造假不同,「我們的學術不端問題幾乎都是由外部『抖出』,學術機構內部似乎缺乏學術不端問題的識別能力,而非靠外部力量『捅出』而不作為」(《懲治學術不端,「縱容」是最大「敵人」》)

那麼為什麼我們揭露學術造假「內力」缺乏呢?

為什麼我們治理學術不端缺乏「內力」?

綜合專家學者們的分析,造成學術不端和揭露學術造假「內力」缺乏的原因眾多:「利益鏈」的巨大誘惑、過渡「行政化」的弊端、學術評價標準的不當、學術組織縱容行為的「撐腰」、學術監督體系的缺位、學術共同體的失能、學術道德知識的缺乏等等。

為此,在多要素構成的學術造假上構築防線是必要的,然而多在這些 「外力」上下功夫是遠遠不夠的。

提高學術道德、懲治學術不端,主要不是靠外部的力量,比如靠正面宣傳科學家精神、靠外在科學道德的教育,靠社會力量的懲治,當然這些都是必要的。

揭露學術造假、懲治學術不端,從根本上來說,要靠科學「內力」,靠學術機構、學術單元內在的良好運行機制,這是學術生態良性運轉的正途。

科學的良性運轉從根本上來說需要靠科學 「內力」調控。

那麼科學自身有沒有這套調控機制呢?

有!

這就是科學的質疑批判機制,這是自近代科學產生400多年來一再證明的繁榮學術、扼制不端的有效機制。而且這個機制是科學內生的,不是外力加在科學身上的,它是科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以質疑批判為機制的學術交流是科學的免疫系統,是科學必不可少的自我糾錯機制。

質疑批判是科學發展進程中依靠自身力量的一種創新機制與糾錯機制。

這種機制是在學術民主的環境中,通過科學家之間的自由交流,並在交流中,運用質疑、爭鳴、批判的方式,以認識隱藏在自然事物背後的秘密並及時糾正不符合客觀世界的認識,使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認識能順利地到達到彼岸。

正如科學學家精闢論述的那樣,學術交流是「科學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本機制」。

在這個「基本機制」中,糾錯機制非常重要,學術交流如果失去了糾錯機制,那麼學術交流的價值觀就有問題了。

一個組織內部如果沒有自我糾錯機制,這個組織是難以長久興盛不衰的。

科學作為人類探索自然世界的一種活動,在400多年近現代科學史中,之所以不斷繁榮發展,也正是因為科學具有一套自我糾錯機制。

糾錯與創新同樣重要,同樣功不可沒。這兩個機制其實是不可分割的一體,沒有糾錯的創新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可以說,創新與糾錯是經略科學的精神路標。

在「韓春雨事件」中,打破扶搖直上、一夜暴名神話的決定性力量在科學內部的質疑,是科學質疑使韓春雨發熱的頭腦暫時或者永遠冷卻下來是不爭事實。

質疑與批判是科學可靠性的最後一道防線。

韓春雨團隊主動撤稿,雖然還存在一些專家所說「謎團加深」的疑惑,但它也再次驗證了質疑批判對學術健康警告的作用,驗證了我國科學界「自凈」機制的存在。

質疑批判是許多科學大師的精神品格,這種品格在錢學森科學思想中佔有突出的地位。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錢學森當選中國科協主席之後,他發現當時我們學術交流主導思想有缺陷,科協、學會的基石——學術交流根基不穩,即學術交流的封閉與一言堂現象。

他說,


「在我們思維科學這個新的領域裡,沒有什麼權威,不能搞一言堂。大家充分發表意見,互相交流,爭吵一下也沒有關係。暫時統一不了認識,也不要緊,慢慢來。總之,我們既要嚴肅認真,又要生動活潑,充分發揚民主,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錢學森:《開展思維科學的研究》載於錢學森主編:《關於思維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62頁)

到2009年錢學森質疑批判的學術交流思想匯入 「錢學森之問」而驚醒國人,引起科學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缺乏學術交流質疑批判的負面擠壓效果,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慢慢顯現。

科學精神長期不振、學術造假猖獗盛行、申報科技成果的浮誇、包裝拼湊等不良風氣難遏,科研界風氣日益浮躁。至今學術環境存在的種種突出問題,無不與質疑批判思想的缺失有關。

學術環境的不良不僅有學術作假,也包括缺乏敢於質疑的學術氛圍。

如同沒有白血球和免疫系統的人體難以抵禦細菌和病毒的侵襲一樣,我國科學機體缺乏質疑批判這一科學自我糾錯機制,為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學術不端猖獗留下重大隱患。

在名利重重誘惑下,一些人或明或暗的用學術資源去做交易,當學術資源不夠時有人不惜用學術名義去冒險,最終走上學術不端的歧途。

科學研究中,學術不端從來就蟄伏其中而不論西東。

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思想家,很早就開始憂慮科學技術和資本密切結合之後出現的失控現象。

據說,以學術資源在學術市場中 「換取收益」「獲得名利」,就是西方一位名叫布爾迪厄的社會學家發現的「理論」。

說白了這個「理論」就是為學術交易正名。所以西方的學術造假、論文撒稿事件照樣層出不窮。

在學術不端的生成上,東西方沒有本質差別。

差別在於,他們較早就密切關注學術「失控現象」而產生一種「對內學術訴求」,因而學術交流質疑批判在外國普遍正常而在國內罕見;差別在於,懷疑主義在西方科學文化成為科研規範(科學的社會規範:公有主義、普遍主義、原創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主義),理性及質疑批判成為西方科學文化的標誌。

而中國的科學文化尚在起步階段。

得益於西方有相對規範成熟的質疑批判機制,不僅學術見解不同大膽爭鳴質疑,對學術造假也有勇於揭露、窮追不捨的傳統。

在這種科學文化影響下,西方學術單位對自身內部的學術不端多「主動舉報」並「要求撤下」,也就順理成章了。

中國一些學術單元和管理者常常以取得科學共識為學術交流目標,不願意甚至迴避質疑批判,一些科技工件者即使有不同學術見解因為怕「傷面子」、「得罪」權威而不敢當面質疑,殊不知這種敝屣質疑批判的作法不僅使正常的學術爭論消缺,造成創新動力不足,也使科學自我糾錯機制缺失,造成科學大廈之基不牢。

質疑批判與科學精英同行。真正的科學家無不高度重視科學的質疑精神氣質。

在愛因斯坦與玻爾著名的學術論爭中,他們互相挑戰對方的學術論點,回擊對方的學術論證。

科學史表明,科學在取得共識之前,往往都經過質疑、爭鳴這個過程,沒有也不可能一開始討論就取得共識。

沒有科學爭論的「共識」不是真正的共識。

質疑是認識科學的一個過程,甚至是科學認識的一個常態,而共識往往是過渡期,即使科學一時取得共識,新的質疑又會生起。

質疑批判與科學共同體並進。

一百年多年來,國際科學界推崇和嚮往的科學共同體如卡文迪許實驗室、貝爾實驗室、哥本哈根學派等,他們創造的為科學界所稱道的科研環境有諸多要素,其中質疑批判為核心要素之一不可或缺。

在這些科學共同體中,質疑批判成為學術創新的催化劑,催生了大量足以影響人類進步的重要科學成果,培育了眾多令人矚目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創造的科研製度和良好學風,也成為世界科學聖地和人才成長的搖籃。

借鑒世界學術交流質疑批判機制,針對懲治學術不端「內力」缺乏之症,有必要從根本上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倡導質疑批判的科學精神氣質,著重樹立新一代年輕學者的學術心態與觀念。

在加大懲治學術不端「外力」的同時,注重提高學術單元識別、揭露學術不端問題的內生動力。

擊穿學術不端的雲遮霧障,我們應當在挖掘遏制學術不端的源頭活水上、在提高科學自我糾錯「內力」和優化學術環境這些基礎性的「工程」上下功夫。

2016年1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鼓勵學術爭鳴和質疑批判」條款,應當適時細化,使學術生態環境走向良性持續發展之路。

行文至尾聲之時,夜深人靜,仰望星空,意猶未盡,從心中流出《質疑批判思想之歌》一首,獻給正在興起的科學文化論壇。

質疑批判思想之歌

質疑批判思想,

你是「科學家的美好品質」,

「科學內在精神」之含蘊。

你是科研必備的基本素質,

揭開自然世界奧秘的利器。

你是砥礪思維的礫石,

抑制殘缺假冒科學產物出籠的有效工具。

你是擊穿學術不端雲遮霧障的電閃雷鳴,

科學自我糾錯的內在動力。

你,科學家的「思想實驗室」,

在激發想像力和批判性思維上無以倫比;

你,在科學歷程中,

與科學精英同行,與科學共同體並進。

你,科學文化的天然旗手,

對認識進行反思、拆解、修正、重構,

讓科學充滿自信,做最好的自已。

有人說,你是西方科學文化的產物,

中國傳統文化缺少你的基因,

殊不知,

百家爭鳴、懷疑思想,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豐富一筆,

這讓李約瑟曾稱頌不已。(注1)

只是近代以來,

隨著國力衰微,

自信、質疑被擱置,

但並非沉沙折戟,

只待條件適宜,爭鳴機制重起。

上世紀50年代,

社會主義文化,迎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波高潮,

改革開放,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科技創新戰略新時代,

你歷久彌新,春風又起。(注2)

建構質疑批判思想,

與回答「錢學森之問」同質,

路漫漫其修遠,

科學強國在佳期。


注1:英國著名科學家和科學史家李約瑟在《中華科學文明史》中指出,「像對所有的自然知識一樣,懷疑的態度是中國思想的要素之一。他同時認為,中國懷疑論傳統的主要倡導者――王充,就是「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王充在《論衡》中的「論述充滿理性並且以一種徹底的批判態度對待他的研究。」「王充所強調的懷疑論的教義貫穿於中國的歷史,代表了中國諸多文化成就。因為懷疑論的存在,儒學家採取嘲諷鬼神信仰的態度。」李約瑟還指出,在王充之後,還有范縝以及天文學家、占卜家劉基純等懷疑論的典型。(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12月第一版第198頁、205頁、213頁)


注2:2016年1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文件中,「鼓勵學術爭鳴和質疑批判」條款,使爭鳴質疑機制「春風吹又生」。近幾年,勇於爭鳴、大膽質疑的學術氛圍在一些學術環境良好的學術單位有所增強,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開始勇於與爭鳴質疑握手。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高峽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1292-1161526.html

更多閱讀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為什麼我們治理學術不端缺乏「內力」?

這是一條文風轉化分割線

做科研、寫本子,累了吧?

暖心小編上線

一首《成都》「基金版」(獻給大家)

(敲黑板:歌曲下面有福利)

讓你掉下眼淚的 基金失敗的痛

讓你依依期盼的 基金中標的寵

本子還要改多久 抓耳撓腮的愁

讓你感到痛苦的 是修改的魔咒

「基金問答」已上線 專家解決你憂愁

通宵達旦的辛苦 基金定能成功

在基金申請的路途中 我從未忘記你

諮詢/一對一/只為你

……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科學網」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為什麼我們治理學術不端缺乏「內力」?

為什麼我們治理學術不端缺乏「內力」?

為什麼我們治理學術不端缺乏「內力」?

為什麼我們治理學術不端缺乏「內力」?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的3個基礎條件
紅棗補血?更「補」血糖……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