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日本退出IWC恢復商業捕鯨,但無望擴大消費

日本退出IWC恢復商業捕鯨,但無望擴大消費

有著歷史傳統的日本捕鯨業如今正站在岔路口上。2018年12月底,日本政府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預定從半年後的2019年7月開始,時隔約30年重啟商業捕鯨。

日本自古以來一直食用鯨魚,作為一種文化已經根植於日本社會。日本的捕鯨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9千年前。在彌生時代(公元前10世紀—公元後3世紀)出土的文物中就描繪了捕鯨的情景。到了江戶時代(公元1603年—1868年),日本各地紛紛成立了名為 「鯨組」 的捕鯨團體,爭相比拼捕鯨技術,鯨魚肉廣泛作為普通百姓的食物。鯨魚身上幾乎沒有無用的部位,全部得到了充分利用,比如提取的鯨油用作農業資材和燃油,鯨鬚用作工藝品材料等。

東京居酒屋現在有時也有鯨魚肉上桌



進入近代以後,日本沿岸地區小型鯨魚捕獲量下降,開始出現使用捕鯨船的遠洋捕鯨,挪威、日本和德國等競相在南極海域捕獲大型鯨魚。在此背景下,過度捕撈導致部分鯨魚種群的數量減少,甚至出現了瀕臨滅絕的狀態,要求保護鯨魚資源的呼聲日漸高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進入糧食短缺的困難時代,鯨魚肉成了重要的營養來源。1962年頂峰時期,日本的鯨魚肉消費量曾達到23萬噸。學校的配餐也將其作為主要食品,受到了各個年齡層的喜愛。

IWC是1948年根據《國際捕鯨管制公約》成立的,目的是保護鯨魚資源、實現捕鯨產業的有序發展。當初圍繞這兩個目的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直到1982年,以歐盟為中心,反對捕鯨的大多數國家加入IWC,通過了暫停商業捕鯨的決定。雖然日本對該決定提出了申訴,但經日美協商後於1986年撤回了申訴,於1988年正式停止了商業捕鯨。

此後,日本為了收集重啟商業捕鯨的科學數據,一直在南極海域以及西北太平洋海域實施調查捕鯨。期間捕鯨支持國與反對國之間圍繞解除商業捕鯨禁令展開了激烈交鋒,日本為確保捕鯨配額曾向IWC提出20多次建議,但所有提案均遭到否決或被迫撤回。目前IWC成員國有89個國家,其中支持捕鯨的有41個,除日本外還有挪威和冰島等,反對捕鯨的國家共48個,包括澳大利亞、美國和巴西等。

之後,全球保護自然資源的呼聲日益高漲,捕鯨遭到強烈反對,日本為恢復商業捕鯨在IWC內不斷進行交涉。日本一直主張 「鯨類是重要的食用肉資源,與其他海洋生物資源一樣,應該以科學為依據展開可持續利用」。

而反對捕鯨國家的根本依據是主張鯨類擁有與人類相匹敵的高等智慧和智力,根本就不應該捕撈。

因此,這十幾年來,雙方在IWC內部的討論中始終各持己見無法達成一致。日本國內方面,來自政府和執政黨自民黨內部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 「這種狀態已經無法展開有建設性意義的討論」,每當在IWC大會討論中看到重啟商業捕鯨希望渺茫時,日本都在討論退出該組織。不過,希望以國際合作為重的日本外務省堅持應該留在IWC內,從內部改變狀況,封殺了強硬派的退出意見。

2018年9月在巴西舉行的IWC大會由日本擔任議長,會上日本再次提出恢復商業捕鯨方案,但以41票反對,27票贊成而告終,日本水產廳稱此次提案「慘敗,連過去支持捕鯨的國家也有投反對票的」。大會前日本一直在努力遊說各方,但未能獲得多數國家的理解,所以對此結果,日本政府代表團是有心理準備的。

日本是IWC最大的出資國,2018年向IWC提供了約13萬英鎊、佔整體8%的活動經費。但這些資金被用作反捕鯨派的廣告宣傳費,引起日本國內捕鯨推進派的不滿,進一步加速了日本退出IWC的行動。

不過,日本也簽署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規定,鯨魚的管理要 「通過國際機構方可開展」,因此日本在退出IWC後依然會以觀察員的身份繼續參加IWC大會和科學委員會,以表明自己的國際合作態度。


現存的約83種鯨類中,有13種為IWC的限制捕撈數量對象,除此之外的鯨類並不限制(摘自日本水產廳網頁「關於捕鯨」)



日本水產廳的資料顯示,目前地球上共生存約83種鯨類,被IWC作為限制捕撈對象的是其中13種中型和大型鯨類(上圖)。除此之外的小型鯨類並不受限制,就這一意義而言,日本目前也有 「商業捕鯨」。此外,日本國內流通的鯨肉除了在IWC的監管下於西北太平洋和南極海實施的科研捕鯨部分外,還有一些是從冰島等捕鯨國進口的。但即使全部加在一起,日本國內的鯨類消費量一年也只有5千噸左右,人均年消費量僅30~50克。

日本退出IWC後,日本國內鯨魚的消費量也不太可能大幅增加。退出IWC後,目前在南極海實施的科研捕鯨將無法再繼續,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實施的科研捕鯨也將被迫進行區域調整。另一方面,雖然日本決定恢復商業捕鯨,但日本政府考慮到反捕鯨國的主張和保護自然資源的國際輿論等,打算將捕撈區域限制在日本近海和專屬經濟區(EEZ)內。這樣,即便是恢復商業捕鯨,捕撈數量大幅增加或捕鯨產業重新大規模復活也是不大可能的。

對於恢復商業捕鯨,仍保留著捕鯨傳統和文化的和歌山縣太地町、山口縣下關市及宮城縣石卷市等捕鯨基地表示熱烈歡迎。可以說日本決定退出IWC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部分有影響力的政治家的選區就在這些被視為日本古式捕鯨的發祥地,他們需要迎合當地的呼聲。

7月份重啟商業捕鯨後,日本將限定捕撈區域,可以捕撈的鯨種也只有塞鯨(成鯨約重15~25噸)、布氏鯨(成鯨約重25噸)和小鬚鯨(成鯨約重5~8噸)這3種中小型鯨魚。日本水產廳推測作為水產資源目前在北西太平洋上塞鯨有21612頭,布氏鯨有20501頭,小鬚鯨有25000頭。關於重開商業捕鯨,日本水產廳表示:各種鯨魚的捕獲配額均按照IWC科學委員會根據長期捕鯨調查數據及分析制定的 「捕獲配額計算公式」 計算得出,日本的商業捕鯨將會遵照具有科學根據的國際管理制度的要求謹慎實施。

另外,2018年10月,保護頻危物種的華盛頓公約常設委員會認為日本在北太平洋以調查捕鯨名義捕獲的塞鯨,被用於食用肉目的上岸銷售,違反了公約,要求日本政府嚴肅查處。對此,日本政府表示將制定政策徹底整改。

雖然日本政府主張 「日本近海(鯨魚)資源豐富,只要進行適當的資源管理,就沒有滅絕的擔心」,但因為捕撈對象中包含了華盛頓公約中被指定為頻危物種的鯨魚種類,所以有輿論認為,即便日本重開商業捕鯨,也會把資源保護放在第一位,謹慎地推進。

日本曾經的捕鯨基地在近30年來迅速荒廢。日本政府設想的捕鯨地點有7處,分別為實施沿岸捕鯨作業的北海道網走和釧路、八戶(青森縣)、石卷(宮城縣)、南房總(千葉縣)、太地(和歌山縣)等6處,以及在太平洋進行海上捕撈的山口縣下關市。日本水產廳正在討論以這些地區為中心推動商業捕鯨所需預算等。

目前仍在進行商業捕鯨的挪威和冰島,兩國是通過向IWC提出異議申訴和保留權利的方法來規避停止商業捕鯨的。另外,在反捕鯨國美國,原住民生活需要的捕鯨也被區別於商業捕鯨而存在。此外,未加入IWC的印度尼西亞等少數國家目前也在捕鯨。

作為有別於IWC的另一個涉及鯨魚的國際機構,還有由捕鯨國挪威和冰島等於1992年成立的 「北大西洋海洋哺乳動物委員會」(NAMMCO)。在每年由日本主辦的捕鯨支持國會議上,日本正在考慮向參會國家發出倡議,建議成立一個類似 「第二IWC」 的國際機構。

文:瀧川進


翻譯?編輯修改:客觀日本編輯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客觀日本 的精彩文章:

日本發現治療ARID1A基因突變癌症的新方法

TAG:客觀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