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您這是逗孩子啊,還是耍猴呢

您這是逗孩子啊,還是耍猴呢


本文轉載自浪潮工作室(WelleStudio163),作者程漁亮。


一到過年,各路親戚又出現了。雖然我們一直在討厭著各種熊孩子,但其實孩子們也很怕大人,尤其是愛逗小孩的大人。可能每個小孩的童年噩夢,都有一個關於大人逗小孩的故事,連明星的孩子也不能避免。

比如2018年7月,蔡少芬帶著兩個女兒上親子節目前,肯定沒想到自己的女兒會在眼皮底下被嚇哭。

節目中,工作人員讓兩個女孩在玩具和「媽媽的陪伴」中做一個選擇,「媽媽的陪伴」是一張卡片,兩個孩子毫不猶豫就選了玩具。

於是,工作人員就把「媽媽陪伴卡」撕掉了,對孩子說,接下來的幾天孩子都不能陪伴她倆了。兩個孩子懵了,問回到香港還可不可以找媽媽,結果工作人員說,「媽媽已經『碎掉』了。」妹妹被這樣的說法嚇哭了。




雖然這是節目的故意安排,但你明顯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很多這樣類似的場景,「你媽媽不要你了」、「你是撿來的」、「你明天就會被抓走」……以至於甚至出現了「中國式逗小孩」這個詞,來表示那些故意逗哭孩子的糟糕行為。

為什麼「中國式逗小孩」這麼讓人反感?正確逗孩子的姿勢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中國式逗小孩錯在哪




2015年,廣州日報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最常被拿來逗小孩的話就是「媽媽不要你了」,而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周圍就有小孩子被灌過酒。而像彈男孩生殖器這種行為,很多人在生活中也遇到過,而且他們還覺得很正常。

大人可能覺得,我只是「逗你玩」,是在示好,但小孩子可不這麼覺得。

你取笑年齡越小的孩子,他越容易把你當成壞蛋。

美國心理學家對7歲兒童的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的兒童都表示在被取笑後會感到憤怒或悲傷,提到取笑時,想到的都是不好的例子。而當孩子到五六年級時,才能發現或者回憶起來,雖然被騙但也好玩的經歷,比如自己小時候竟然真相信肚子里會長西瓜。



易烊千璽說,自己小時候是西瓜頭,有一個在早戀的小姐姐想摸他的頭,被他拒絕了,小姐姐還給了他一個糖。小時候覺得討厭的行為,長大後想起來卻有點萌 / 網路



當孩子特別小的時候,他記住的可不是西瓜,而是自己總被騙是撿來的,被騙哭的經歷。

小孩子才不是哭過之後就忘了。那些會讓孩子難過的取笑,如果沒有被制止,甚至還經常發生,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歡迎,嚴重時還會導致焦慮和抑鬱。尤其是,如果小時候經常被嘲笑長得胖、長得丑,長大後很容易有外貌焦慮。

而中國的很多家長,甚至是旁觀者,並不會選擇馬上制止。

廣州日報的調查顯示,當發現有人用不好的方式逗自己的孩子時,只有21.61%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會阻止,另外的大多數,還要再看看跟對方的親疏關係,再看看對方的逗弄方式,再決定要不要制止。

這邊孩子正在哭呢,那邊家長還在算著這個是五服內的親戚,那個是五里內的鄰居,小孩子該怎麼辦、怎麼想?



2018年9月,俄羅斯女星伊芙莉娜(Evelina Bledans)在節目中怒扇現場觀眾耳光,因為觀眾批評她已經生了一個唐氏綜合征兒子,卻還要再高齡懷孕。她說,「你可以說我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能說我的孩子」。「護犢」在中國不是一個好詞,但當孩子被取笑時,學會護犢很重要 / 網路



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當爹媽的不僅不幫忙,還馬上跳出來說,是是是這孩子就是長得丑,對對對這孩子就是不懂事。你以為這是中華民族謙虛的傳統美德,卻不知道這是能寫進教材的坑娃典型。

而且,

比起大人,小孩子更不熟悉社交語言,他需要有人教導才會使用一些措辭。

就算父母不親自製止對方,也要教孩子學會應對別人的逗弄和取笑,讓他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想一下,如果你小時候因為搬家到了一個新學校,按要求得重上三年級。一個同學笑話你說,「你太笨了,我從來沒聽過有人會因為搬家留級」,你能馬上想到怎麼回應嗎?

大人很容易想到幾種方式。一種方式是直接忽視,轉移話題,跟別人聊天;一種是移情,「如果你知道這麼說會讓我有多難過,你就不會這麼說了」;一種是幽默,「你都是這麼交新朋友的嗎」;一種是反擊,「你才又蠢又笨」。



很多中國人相信「不打不相識」,但實際上,在回應對方的取笑或挑釁時,打併不是最好的方式,幽默和移情才是。小孩子打完架成為朋友,還不是因為老師讓兩個人握了手 / hschinese



美國心理學家萊特納做了這個實驗,他發現,小孩子更容易選擇忽視,但家長們卻覺得幽默和移情更好。如果用移情的回答,那些笑話你的小孩也會反思自己的行為。用幽默的回答,甚至還能交個朋友。

但問題是,這些回答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會,得家長教才行。

可很多中國家長,不僅不幫孩子,還跟著別人一起取笑,「對呀你就是這麼笨才留級的」,那還能指望孩子學會反擊嗎?

事實上,經常被取笑的孩子更有可能受到欺負,而且,有約一半的學生被欺負後不會說出來。這一點上,當父母的不能說沒有貢獻。




家長為什麼要逗孩子




人生是一直如此艱難嗎?還是只有童年如此?

在被戲弄這件事上,可能的確童年更艱難。

而更傷感的答案是,儘管很多孩子都被逗過,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這麼艱難。

20世紀80年代,心理學家艾森伯格錄下了兩個美國小姑娘南希和瑪麗的生活語言。每三周錄一次,每次倆小時,直到南希從21個月長到32個月,瑪麗從24個月長到38個月。

幾乎每次錄音,研究人員都能聽到大人在逗小孩。他們經常會威脅嚇唬孩子,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大人會說,

「我們要把瑪麗扔進垃圾桶」

「我要把你的娃娃帶走!」

「我不會再愛你了!」

「瑪麗,你是不是長得很醜?」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原來不止是中國人愛這樣干,美國人民也這樣。在墨西哥、挪威等其他國家,也都觀測到類似的情況。而且不止是語言上的,在身體上他們同樣也喜歡逗孩子玩。



把豬肉脯做成小豬佩奇的樣子,然後一看到豬肉就跟孩子說這是佩奇本人,在逗小孩這件事上,人民的想像力永遠是無窮的 / 圖片來自淘寶



1986年,另一位心理學家米勒觀察一戶美國家庭時看到,兩歲的女兒偷喝了蘇打水,媽媽就會舉起拳頭,威脅要打她。

為什麼這些「逗孩子」的行為卻並沒有產生那麼壞的影響,甚至還能跟孩子玩的很好?因為這些家長並不只是在嚇孩子,

他們逗孩子會有三個主要元素——攻擊性、幽默和模糊性。

比如,媽媽雖然是在嚇唬孩子要打她,但實際上她並沒有打,反而是用誇張的動作和笑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戲弄最後會變成充滿活力的身體遊戲。這就是逗孩子中的攻擊性和幽默。



2011年10月18日,重慶,姚明在合川某小學和孩子做遊戲。老鷹捉小雞就是常見的逗孩子的遊戲,通過緊張的互動,讓孩子的身體活躍起來 / 視覺中國



而孩子並不知道媽媽的真實意圖是什麼,這就是模糊性。在逗孩子之初,大人可能會假裝自己說的是真的,比如對孩子說,我不愛你,我要扔下你,你玩不成了。但注意:他們並不會希望孩子始終相信他們的話,他們會用誇張的語調、大笑或眨眼,暗示「這就是玩」。

艾森伯格在她的研究中說,成年人逗孩子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控制孩子的行為,二是和孩子一起玩。

比如,他們雖然嚇唬孩子「不愛你了」,但沒有一個大人真的讓孩子這樣相信了。最終他們都會向孩子確認,「其實我很愛你」,在這個過程中與孩子更親密。

所以,逗孩子本身並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情,甚至是親情的催化劑。但問題是,很多中國大人逗起小孩來,完全只有攻擊性,卻沒有幽默和模糊性。

比如《爸爸去哪兒》中有個「護蛋」遊戲,讓孩子負責看護雞蛋,找一位爸爸來想方設法砸蛋。這種用腳指頭都能想出來孩子情緒的遊戲,竟然沒有爸爸反對,看到孩子被騙哭時,還一起在演播室里笑。



一場大人集體戲弄孩子的遊戲,在新聞稿中變成了「Cindy面對破碎的雞蛋再展哭功」,把小孩子哭當成是不夠堅強,是大人們最大的誤解 / 網路



你覺得想不通嗎?就再看看艾森伯格說的兩個目的吧。控制和遊戲,

別人通過「逗小孩」跟孩子玩,我們卻是通過「逗小孩」控制孩子。

就像故意要讓孩子把蘋果分享出來,直到孔融成為每個孩子的童年噩夢。




如何科學逗孩子




不僅是家長不會保護孩子,很多成年人也根本不知道怎麼逗孩子。動輒就帶孩子做一些極度危險的動作,比如拋高、甩來甩去、讓孩子喝酒,這哪裡是逗孩子,分明就是在整孩子。

比如過年期間很常見的逗小孩子喝酒,就是非常危險的行為。2015年,廣西一男子逗兩歲的侄子喝下一兩自釀米酒,導致酒精中毒和繼發性腦損傷;攀枝花一個2歲男孩被父親的朋友灌下二兩白酒,最終因急性酒精中毒搶救無效身亡。

每個心裡有點數的成年人都得知道,瓜可以隨便吃,孩子不能隨便逗。

怎樣科學逗孩子,不僅僅是不能做危險動作,不能有身體傷害,還有兩點非常重要,我們稱之為「兩個凡是」。



一到過年期間,就有很多人騙小孩喝酒來逗小孩 / 圖片源自網路



凡是私自逗小孩都是耍流氓。

前面說了,家長要跟孩子站在一起應對逗孩子,但如果是一個人悄悄逗孩子,就沒有人可以教孩子怎麼應對了,孩子就成了最孤立無援的人。

所以,逗孩子必須發生在一個有家長或者其他人在場的環境中,確保有人唱黑臉,也有人唱白臉。也讓孩子知道,「逗孩子」只是一個遊戲,他只不過是要學會遊戲中的反擊。

那種趁家長不注意,就跟孩子說「你爸媽生了二胎不要你了」、「你媽準備把你送人了」,說是「鬧著玩」,誰信呢。而偷偷給小孩灌酒灌到住院的,就算是鐵打的親戚也沒安好心。



2017年,鹿晗和迪麗熱巴在街頭逗孩子。要想讓孩子明白逗樂是一種遊戲,就得有父母或者其他人在場才行 / 《跑男》截圖



凡是不可改變的特點都不能取笑。

不是什麼事情都能拿來開玩笑,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的研究表示,拿那些人們生來就有的無法改變特點取笑,是最糟糕的行為。比如對有飲食失調和身體疾病的人來說,嘲笑他們的外表會降低自尊,增加抑鬱的可能性。

逗小孩也是一樣的。你可以笑這個小孩子粗魯、愛哭、不懂禮貌、馬虎,但是你不能笑他的身高、性別、身體缺陷,當著大人的面也不能說,小孩子也是有判斷能力的,這些都會給他們帶來傷害。



嘲笑文筆、打扮、導演能力都可以,但不能嘲笑別人的身高 / 視覺中國



何止是小孩子,成年人也這樣。你遇到你的朋友,嘲笑他頭髮太長/太短/太直/太卷都沒問題,但你要是上來就「哈哈哈哈你禿了」,是朋友也要絕交。

至於那種彈男孩小雞雞的,已經不僅僅是在戲弄身體了,嚴格來講就是性侵犯,就別說自己是在逗孩子了。



[1]Eisenberg A R. Teasing: Verbal play in two Mexicano homes[J].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cross cultures, 1986, 3: 182-198.


[2]Miller P. 10. Teasing as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nd verbal play in a white working-class community[J].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cross cultures, 1986, 3: 199.


[3]Keltner D, Young R C, Heerey E A, et al. Teasing in hierarchical and intimate rel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5(5): 1231.


[4]Harwood D. The phenomenon of sibling teasing: Three moth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children"s teasing behavior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2010, 24(4): 366-385.


[5]Mills C B, Carwile A M.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borderline: Separating teasing from bullying[J].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2009, 58(2): 276-301.


[6]Reissland N, Shepherd J, Herrera E. Teasing play in infancy: Comparing mothers with and without self-reported depressed mood during play with their bab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5, 2(3): 271-283.


[7]Lightner R M, Bollmer J M, Harris M J, et al. What do you say to teasers? Parent and child evaluations of responses to teasing[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21(4): 403-427.


[8]Aronson E, Biegler H, Bond B, et al. Norms for teas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2007, 24(2): 169-176.


[9]Whitney I, Smith P K. A survey of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bullying in junior/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J].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3, 35(1): 3-25.


[10]7成受訪者認為喂酒等"中國式逗小孩"為陋習,大洋網-廣州日報,2015-05-23


推 薦 閱 讀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中國科幻,不能毀在腦殘粉手裡


求求爸媽,別再去相親角給我找對象了



春節返鄉鄙視鏈,你總是處在最末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誰來接班趙麗蓉?
跨越1700公里的「陌生人」救援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