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石牌坊石雕藝術

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石牌坊石雕藝術


瀋陽清昭陵石牌坊石雕藝術初探

葛彥偉

(瀋陽大學 美術學院,遼寧 瀋陽 110044)

摘 要:本文以傳統民間美術對清昭陵石牌坊這一歷史建築形式及石雕紋飾作用的意義為出發點,通過分析和研究清昭陵石牌坊的紋樣雕飾藝術特點及工藝,探求其特定的人文價值與藝術魅力。以清昭陵石牌坊中的紋飾為主要研究對象,一是對石牌坊石柱底部須彌座上神獸的研究,二是對石牌坊橫樑雕刻紋飾——八寶的研究。清昭陵石牌坊迄今為止保存完好,雕工精美,神獸傳神,裡面集合了平雕、圓雕、浮雕、透雕等雕刻手法,紋樣集滿、蒙、漢多民族藝術風格,以及宗教傳說圖騰圖樣,刻畫精緻、生動絕倫。這為研究其藝術形式及滿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石牌坊 瀋陽清昭陵 石雕藝術

一、引言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建築獨具風格,每一個圖案的誕生都有其歷史和故事,滿族這個登上龍廷的民族對漢文化有重要影響,是個推崇學習漢文化與滿文化結合發展的朝代,在這期間創作出來的建築雕塑均融匯了滿、蒙、漢、藏等多民族藝術風格,體現了各族人民,特別是那些巧奪天工的能工巧匠團結合作、共創藝術奇葩的努力,令人肅然起敬。隨著歷史不斷地推進,很多寶貴的文化被風蝕,但位於東北中心城市盛京古城瀋陽清昭陵的石牌坊依舊完整矗立,為我們研究滿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貴的真實樣板。


二、瀋陽清昭陵的概述

瀋陽清昭陵位於城市西北,滿語中稱為「額爾登額蒙安」,意為「光耀之陵」,是我國清代關外陵寢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佔地最廣、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裡面埋葬著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瑞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瀋陽清昭陵石牌坊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中間立柱前後兩對石獸建於嘉慶六年(1801年)。石牌坊在清明陵寢中是一件典型建築,地下基礎完好,未受後人過多地干預和改變,自然環境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很高。石牌坊成型於宋,鼎盛於明清,在歷史中出現這種形式的建築一定有其重要意義。

瀋陽清昭陵石牌坊位於清昭陵正紅門前,是一座仿木架結構雕刻,高約十五米,全長約十四米,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坊頂,三條大脊、八條垂脊、大吻、走獸、垂獸、橫椽、望板、檐下有出檐的勾頭瓦件、斗拱、額訪、橫樑、欄板、獸頭、輔首、雀替及浮雕中的雲龍紋、纏枝蓮、八寶、卷草等全部仿照木雕做法,其上大到神獸小到紋樣流蘇都是精雕細琢的,造型生動逼真,在全手工雕刻時代刻畫出如此傳神的藝術,可見多獨具匠心,對中國古建築裝飾藝術、清朝風俗及傳統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清昭陵石牌坊四根柱腳上雕有神獸,其中四柱南北相背的是座獅,東西向背的是獬豸。雕刻形態都是相背蹲踞在須彌座(須彌座:高級建築的台基,源於佛座,由多層磚石構件疊埋而成,一般多用於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築物上)上,形態均為昂首挺胸、瞠目張口,活靈活現、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細看南北相背石獅,頭部均向昭陵中軸線輕轉,注視著過往的生靈,忠實地守衛著皇陵。石獅排位左雄右雌,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在石獅雕刻上,與一般宮殿外和坊間的石獅不同,(一般石獅雕刻形態及象徵:爪下為球,象徵著統一寰宇和無上權力,必為雄獅。爪下型為幼獅哺乳,象徵著子孫綿延,是雌獅)。而且全部都端坐於須彌座上,雌雄分辨採用雕刻雄性誇張的生殖器以區分,用這種形式塑造雄性形態更體現其威嚴、莊重及尊貴。

東西相背坐於須彌座上的為獬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雙目明亮有神,其額上長角,這是在石雕中區別獬豸與石獅的主要特徵。傳說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在雕刻上除了雕琢額上一角外,又將其後肢與祥雲紋結合,身上被毛雕刻處理也採用祥雲紋理,層層疊疊,層次分明,神獸如騰雲而至,守衛皇陵。

中間兩對石獅較兩端的石獅由於石質年代不同,顏色較發青,因石牌坊修建時隔一百多年而致。據《昭陵志》記載:1799年(嘉慶四年)任命盛京將軍晉昌、盛京工部侍郎薩敏為修石牌坊「督工大臣」,欽定維修方案:在石牌坊中間兩柱角各設夾桿石獅一對,石料為遼陽青石。1801年(嘉慶八年)三、四月,石牌坊石坯從遼陽運到昭陵。7月,石牌坊竣工。1803年(嘉慶八年),石牌坊夾桿石獅地基下沉,重修。1805年(嘉慶十年)九、十月嘉慶帝至昭陵祭陵,這其中提到的夾桿石獅便是為了加固石牌坊而修葺。

《瀋陽日報》對清昭陵石牌坊有這樣一段歷史描述:據《大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二月,盛京將軍琳寧,向乾隆皇帝提請,說昭陵石牌坊現已向南傾斜七八寸之多,並在托樑上發現「敘璺一道」,認為有倒塌的危險。事關陵寢,干係重大,提請撥付錢糧以便修理。琳寧提出,可暫時在石牌坊四根立柱前後,增加四根戧柱,以防石牌坊倒伏。然而,乾隆皇帝接到琳寧本章後,卻傳旨,此坊沒有必要修理,因為「陵寢重地工程未宜輕動」。「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才不過傾斜七八寸,說明石牌坊建築本來十分堅固,可以聽其自然、保持原狀,無須「拆動更換」。乾隆提出這些理由,均不合理。實為乾隆另有苦衷,當時官場腐敗,恐盛京官員借工程之機貪占「糧錢」,故遲遲沒動工。

《大清仁宗實錄》詳細記載了嘉慶初年修繕昭陵石牌坊的經過。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駕崩,嘉慶親政,於是將修繕昭陵石牌坊一事重新提到議事日程上。嘉慶欽命新任盛京將軍晉昌、盛京工部侍郎薩敏,擔任修繕石牌坊工程督工大臣。經過反覆設計、研究,最終決定在石牌坊前後,增加兩對夾桿石獸,不僅確保石牌坊安全,更從整體造型上起到畫龍點睛作用。這個方案得到嘉慶皇帝的認可。

晉昌、薩敏開始費盡心思尋找石料。經過精心選擇,最後確定了兩種石料:一是遼陽水峪山的青石;另一種是錦州義縣千金寨的白石。這兩種石料的硬度、耐火性等,均各有千秋,究竟選擇其中的哪一種,晉昌、薩敏都不願拿主意。於是,他們將青石、白石樣品送到北京,請嘉慶皇帝欽定。嘉慶皇帝最終選定遼陽的青石,理由是:遼陽距離盛京較近,開採運輸均方便,可以節省不少錢糧;再有,青石要比白石堅固耐久。確定石料後,已是「春融土化,重載難行」時節,開採的石材不能從山裡運出來。無奈,晉昌、薩敏只好再次奏請嘉慶皇帝,於來年冬季再運輸石材,嘉慶欽許。

嘉慶六年(1801年)二月,石材悉數從遼陽運抵盛京昭陵工地,石匠們開始雕刻加工石材。僅用5個月便將石獸、須彌座全部加工完畢,開始進行組裝,不久便竣工。之後,嘉慶皇帝對晉昌、薩敏予以嘉獎。

石獸下沉罰款返工。在施工中,由於晉昌、薩敏過於搶時間,忽視工程質量,導致地基夯打不實、地勢鬆軟、灌漿不足,以至於兩年後的嘉慶八年(1803年),便發現石牌坊石獸下沉,其尾部與石柱之間出現了裂縫。昭陵關防官發現後,立即找來盛京工部共同勘驗,然後奏請嘉慶皇帝。當時,距離嘉慶皇帝東巡盛京,還剩一年多時間,必須在嘉慶皇帝駕臨之前將昭陵石牌坊修補完畢。

嘉慶皇帝得知此事後欽定:因竣工未足三載,尚在保固期內,按照營繕制度,應由原督修官重修。於是,欽命晉昌、薩敏每人各出資一半,將石獸拆卸,重打地基,返工重修,以示「正肅」。嘉慶十年(1805年)八月,再到訪昭陵,當大禮已畢,在祭區敬瞻之時特意到石坊駐足停留,十分仔細地觀摩了這件為之費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瀋陽清昭陵石牌坊有數量相當、種類繁多的藝術紋樣雕飾,這些雕飾、紋樣多以吉祥、安泰的百姓心愿為主線,體現了吉祥、祈福盛世的民俗民生,其裝飾紋樣對現代民間藝術也有重要的影響。


三、瀋陽清昭陵的石雕藝術

對於吉祥,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祝願,也是一種期盼。當然,在數千年的流傳過程中,由於受到歷史及社會的局限、宗教習俗的影響等,「吉祥」的含義不斷加進新內容,使之變得更複雜。但是,不論古人或今人,對於吉凶禍福的心態,人們總是嚮往吉祥幸福而力避災禍。並按照自己的意願,構想出仙人、樹木、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圖飾作為「祥瑞」的標記而加以崇拜。

清昭陵石牌坊意義更有別於民間牌坊,其裝飾雕刻等藝術形態更要顯現帝王風采。皇帝自認為「真龍天子」,受命於天,權傾四海。龍就是人們臆想出來的神獸,自古以來傳說龍能興風作雨,使之風調雨順,達到五穀豐登,造福於人。所以千百年來人們把雙龍戲珠,作為皇權、尊貴、吉祥的象徵。所以在這清昭陵石牌坊上龍飾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紋樣。

在清昭陵石牌坊下駐足觀看其紋飾石雕,會發現吉祥紋飾種類繁多,其表現手法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使用各種「祥瑞」的禽、獸,如龍、鳳、麒麟表示;二類是用象形、諧音、取義等方法寓意吉祥,如「蝙蝠」寓意「富」,用「鹿」寓意「祿」,用喜鵲寓意「喜」等,這裡不一一列舉。

在滿族文化中,宗教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瀋陽清昭陵石牌坊兩側坊頂中梁結構中便有「吉祥八寶」石雕,又稱「八吉祥」,是用八種佛教法物構成的裝飾圖案,包括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貫)、金魚(雙魚)、盤腸八種圖飾,簡稱即輪、螺、傘、蓋、花、貫、魚、腸。吉祥八寶的含義,據載:「法螺,佛說具菩薩意妙音吉祥之謂;法輪,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之謂;寶傘,佛說張弛自如,曲覆眾生之謂;白蓋,佛說便覆三千凈一切業之謂;蓮花,佛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謂;寶瓶,佛說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謂;金魚,佛說堅固活潑解脫壞劫之謂;盤腸,佛說迴環貫徹一切通明之謂。」吉祥八寶還代表了八大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菩薩、妙吉祥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這些法物均為神佛配飾,代表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教義,可見佛教思想在清朝文化及清王朝中所佔的地位。

在清昭陵石牌坊中多處出現傳統祥雲紋樣圍繞在天龍周圍,這些祥雲的設計環環相扣、互相纏繞、密不可分。這種設計方法比傳統由下至上舒展祥雲的樣式更加具體細緻,由橫軸中心對稱,上下複製,使其更具符號感,可稱之為清朝祥雲紋樣的代表。


四、結語

通過對清昭陵石牌坊的石雕藝術探究可以看出清初匠師的精湛技藝,以及皇陵設計與修建對一個王朝的重要性。存在必有其價值,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誕生特定的建築,反觀這特定的建築,又讓我們回顧探究那段歷史。清昭陵的石牌坊承載並反映了清初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展現了它獨特的裝飾藝術,這是個多民族文化、民間習俗、宗教政治融於一體的藝術珍品,是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王捷.牌坊瑣談.旅遊日報.174.

[2]王佩環.一個登上龍廷的民族—滿族社會與宮廷.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5.

[3]清昭陵.廣西城鎮建設,2007,(12).

[4]何溥瑩.清昭陵.遼寧文物(總3),1982.

[5]瀋陽一宮兩陵志編委員會.瀋陽昭陵志.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10.

[6]邱宏.昭陵石牌坊三百多歲.瀋陽日報(4版),2008.9.21.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日本為何徹底廢除春節?
古代外國人長期把鮮卑、契丹視為中國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