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府庄陵墓出土一件銀酒器,看似很奢侈,其實是元代御酒坊的創舉
有這樣一件文物,它是一件銀酒器,它的出土,讓人們又一次看到了唐王朝的奢侈。可事實卻遠不是這麼簡單,看似奢侈的銀酒器,其中,卻飽含著一份無奈的聰明。這樣一件背景複雜的文物,您知道它是什麼嗎?在它的身上,又隱藏了怎樣的故事呢?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7年早春的一天,在陝西省西安市市西效的魚化寨南二府庄,當地的一位姓姚的村民扛著鋤頭下地,他早就看中了和自己的田地接壤的一塊地,那是一塊無主的土地,而且高低不平,可就在平整土地的過程中,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古墓。這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墓葬,因為早已被盜墓光顧過,所以基本上沒留下什麼有價值的文物。就在考古人員失望之餘,卻發現了一件裹在泥里的銀器。這件躲過了盜墓者的銀器,其身份和地位,很顯然不一般。
這件銀器高26厘米,外形和今天的某種瓷茶壺很相似。它小口,高領,肥腹,平底,壺嘴從肩部伸出,兩側還有一對可以繫繩的系耳。重點在銀器的外底部,上面鏨刻了六十一個字的銘文:宣徽酒坊,咸通十三年六月二十日別敕造七升地字型大小酒注壹枚重壹百兩正,臣楊存實等造,監造蕃頭品臣馮金泰,都知高品臣張景謙,使高品臣宋師貞。
謎題似乎就此解開了,這件銀器名叫酒注,主要用途就是存酒,說白了就是今天的酒瓶子。使用時,可以用專門的溫碗來溫酒,再把酒直接倒到杯子里。這個酒瓶子的珍貴之處,不僅僅在於它是銀制的,更重要的是,它的產地是宣微院。宣徽院,是從唐代起,直到宋朝,元朝,皇宮內府里都專門設置的一個機構。它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為皇帝生產御用酒。
好傢夥,皇帝們真夠奢侈,喝酒要指定生產廠家也就算了,竟然連一次性的酒瓶都要銀制的。事情真的是這樣嗎?這就是酒注的全部嗎?這樣下結論是不是為時過早?
元朝的時候,仍舊沿襲著設立宣徽酒坊,專門為皇帝造酒這項樣制度。只是最初的元朝,並不想走唐宋奢侈的老路。於是,他們雖然專門為皇宮造酒,在酒註上,卻放棄了銀制的酒注,而是用陶制的酒壺代替。陶制的成本低太多,又可成批燒制,一開始,大家都很高興,以位找到了為國家省錢的好辦法。
可陶制的酒注卻沒有讓人們高興多久,新的問題很快出來了。皇親國戚,各級官員,甚至一些民間有門路的人,都通過各或明或暗的途徑,來討要宣徽酒坊生產的酒注。這時,人們才發現,本來用陶制的酒坊的目的是想節約,可到最後,不僅不節約,連宣徽酒坊酒生的產都受到了影響和衝擊。本來是好事兒,就這樣一下子變成了壞事。
直到一個叫別兒怯不花的人負責定徽酒坊的管理時,才徹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他的那個十分有效的解決方法,卻是放棄了陶制酒注,重回到了唐朝時開始使用的銀質酒注。銀制酒注成本高了許多,不僅數量上控制極嚴,而且每一隻酒注都有唯一的編號。結果是,《元史》記載,"而索者遂止"。
這才是銀酒注的全部。其實歷史始終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不管你怎樣的批評她,怎樣的讚美她,她始終在那裡,一言不發。而我們要想真正地看清歷史,就必須要一一掀開所有的面紗,才能最終看到她最真實的一面。
※民國時,這家古玩店從紫禁城買來報廢紙盒,竟因撿漏而發了財!
TAG:歷史小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