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有過一番表態,令孫權勃然大怒,為關羽的悲劇埋下伏筆

劉備有過一番表態,令孫權勃然大怒,為關羽的悲劇埋下伏筆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發生在孫權派遣諸葛瑾來到成都索要荊州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瑾、諸葛亮、劉備、張昭。原文如下:

劉備有過一番表態,令孫權勃然大怒,為關羽的悲劇埋下伏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卻說孫權要索荊州。張昭獻計曰:「劉備所倚仗者,諸葛亮耳。其兄諸葛瑾今仕於吳,何不將瑾老小執下,使瑾入川告其弟,令勸劉備交割荊州:『如其不還,必累及我老小。』亮念同胞之情,必然應允。」權曰:「諸葛瑾乃誠實君子,安忍拘其老小?」昭曰:「明教知是計策,自然放心。」權從之,召諸葛瑾老小,虛監在府;一面修書,打發諸葛瑾往西川去。不致日,早到成都,先使人報知玄德。

劉備有過一番表態,令孫權勃然大怒,為關羽的悲劇埋下伏筆

玄德問孔明曰:「令兄此來為何?」孔明曰:「來索荊州耳。」玄德曰:「何以答之?」孔明曰:「只須如此如此。」計會已定,孔明出郭接瑾。不到私宅,徑入賓館。參拜畢,瑾放聲大哭。亮曰:「兄長有事但說。何故發哀?」瑾曰:「吾一家老小休矣!」亮曰:「莫非為不還荊州乎?因弟之故,執下兄長老小,弟心何安?兄休憂慮,弟自有計還荊州便了。」瑾大喜,即同孔明入見玄德,呈上孫權書……玄德徐徐曰:「既如此,看軍師面,分荊州一半還之:將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與他。」亮曰:「既蒙見允,便可寫書與雲長令交割三郡。」

劉備有過一番表態,令孫權勃然大怒,為關羽的悲劇埋下伏筆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孫權打算派遣使者向劉備索要荊州。謀士張昭建議,佯裝將諸葛瑾家小囚禁,再派其出使成都,以兄弟之情打動諸葛亮,令劉備歸還荊州。不過,張昭的計策被諸葛亮識破。在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劉備佯裝答應諸葛瑾的要求,讓其帶上自己的親筆信給關羽,讓關羽將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還給東吳。諸葛瑾不明真相,帶著劉備的信去見關羽。關羽大怒,認為這是孫權與諸葛瑾設計好的圈套,堅決不讓荊州。此後,孫權出兵荊州,於是便發生了「單刀赴會」的故事。

劉備有過一番表態,令孫權勃然大怒,為關羽的悲劇埋下伏筆

今天要介紹的成語,是諸葛瑾見到諸葛亮後的表情,叫做「放聲大哭」, 意為放開聲音大聲的哭。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已不可查,但應該很早便已經出現。

劉備有過一番表態,令孫權勃然大怒,為關羽的悲劇埋下伏筆

小說中提到的諸葛瑾奉命出使成都索要荊州,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吳主傳》載:「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不過,小說中提到的張昭獻策囚禁諸葛瑾家小之事卻並非歷史的真實,這只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情節,是為了增加故事的精彩成都而特意杜撰出來的。

劉備有過一番表態,令孫權勃然大怒,為關羽的悲劇埋下伏筆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關羽拒絕執行劉備書信中歸還荊州三郡給東吳的情節,事實上,對於此次孫權派諸葛瑾索要荊州之事,劉備的態度並非如此。《三國志?吳主傳》載,劉備是這樣回答諸葛瑾的:「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這句話無疑是明目張胆地在刷無賴。難怪孫權會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向荊州三郡派遣官吏,並在這些人遭到關羽驅逐後立即出兵發動進攻。儘管後來劉備因為受到曹操的巨大威脅而將荊州三郡還給了東吳,但卻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矛盾,這也為後來的關羽身亡及荊州的丟失埋下了伏筆。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此人贏不了關羽,打不過張飛,卻比較出了關羽張飛的武藝高低
劉琮本該安享餘生,為何命喪于禁之手,原因並不複雜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