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的《水滸》差點被人剽竊,好在他留了一手
施耐庵的《水滸》差點被人剽竊,好在他留了一手。
施耐庵,江蘇興化人,從學習經歷看,他從小就是個學習型人才——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6歲中進士。中進士後,曾在錢塘做過兩年地方官,但是,因看不慣圈內人的德行,辭職不幹了。
當時是元朝末年,群雄並起,天下陷入戰亂,施耐庵逃離官場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辭官的施耐庵避居江陰鄉下,做起了教書先生。教書這活是件苦差事,混錢少,還累,所以才有「家有三斗糧,不做孩子王」是民諺。
施耐庵畢竟不同於一般的鄉村塾師,他是個高學歷的智者,教學之餘,還開始了業餘寫作,所以,鄉居的日子到也不太寂寞。古代文人都是清高的,日子過到能裹腹就行。
相傳,由於家無餘財,施耐庵嫁女時辦不起嫁妝,就給女兒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部書稿。施耐庵對女兒說:「為父的窮居鄉里,手無餘財,只有這部書稿是多年心血,現交付給你,等你生活實在過不下去了,可以拿到書坊去換些油鹽菜金回來。」
在那個門當戶對的封建時代,施耐庵這樣人家的女兒,能嫁的也是普通人家。所以,幾年後,女兒一家的生活也陷入困境。絕望中掙扎的女兒想起了父親的那份特殊禮物,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拿著書稿去了就近的一家印書坊。
書坊夥計都是文化人,一看到施耐庵女兒的書稿,隨便翻了翻就知道淘到寶了。他看到眼前是個沒多少文化的家庭婦女,就誆騙她說,自己只是小夥計,看不懂書中內容,值不值得購買,他說了不算,得等掌柜的決定。掌柜的這幾天外出辦事未歸,所以,讓她將書稿先放在書坊幾天,等掌柜的回來再定價。
幾天後,當施耐庵的女兒再來書坊時,仍是小夥計接待的她。小夥計對她說:「書稿掌柜地已經看過了,感覺寫得太一般,沒有印賣價值,書稿退給你另找他家。」
滿懷希望而來,卻遭遇如此冷遇,女兒感覺是父親欺騙了她,拿一迭破紙讓她出來丟醜。為了一探究竟,她直接回了娘家,質問父親為什麼騙她。施耐庵聽完女兒的哭訴,就知道是女兒被人騙了,那可是他的心血之作《水滸》啊,但凡識貨的人都不會放過的。其實,書稿早被書坊的重抄了一遍,準備自己偷偷印刷出售。
女兒一聽,覺得是因為自己的愚蠢而白白天浪費了父親的多年心血,嚷嚷著要回去找那個夥計討要說法。施耐庵趕緊勸住了女兒:「你不用這麼急著去找他們了,我給你的那部書稿只是寫了三十六天罡的故事,我現在就給你再補齊七十二地煞的故事,這部小說才完整。他們處心積慮『偷竊』的只是半部殘書,他們遲早會求到你的門上的,到時再給他們講價錢也不遲。」
此後,施耐庵加快了創作進度,不久就將《水滸》故事擴充為新版《水滸傳》。書坊掌柜得知施耐庵的全本《水滸傳》寫完,只得花重金上門求購,算是為女兒「報了一劍之仇」。
上面的故事雖然只是個傳說,但是,它卻說明了《水滸傳》從一開始就被人看好的這個事實。果然,《水滸傳》一經印刷刊出,就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了後世中國小說創作的典範。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同時也是漢語文學中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圖片來自網路)
TAG:老黃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