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流浪地球》被打一星,豆瓣背鍋冤不冤?

《流浪地球》被打一星,豆瓣背鍋冤不冤?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來源 / 今日話題(ID:todaytopic)

作者 /劉文昭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客戶端,關注科技頁卡,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古有愛屋及烏,今有恨屋及烏。因不滿部分豆瓣用戶給《流浪地球》打一星,《流浪地球》的粉絲湧入各大應用商店,給豆瓣app打一星評分。一時間,躺槍的豆瓣被推上風口浪尖,《流浪地球》有多好,倒成了次要問題。

對《流浪地球》有多愛,對一星就有多恨

《流浪地球》上映之初,好評如潮,但隨後即有反彈之聲。眼看著心愛之作的豆瓣評分從8.4一路跌到7.9,《流浪地球》的粉絲當然不爽——為什麼突然多了這麼多一星,豆瓣為什麼不管管?

開始只是牢騷,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成了豆瓣被刷一星的導火索——有網友稱,豆瓣某人收了錢,在打四星後獲得高贊,突然又改成了一星,獲得的點贊卻沒有清零。事情越傳越大,「豆瓣某人收錢四星改一星」「很多人四五星改一星」「豆瓣網友收錢打分」。

微博截圖

原來一星這麼來的,《流浪地球》的粉絲有了出征的理由。可過去喊豆瓣評分不公,收錢評論的人也不少,甚至有導演親自下場怒懟豆瓣。為何那些劇的粉絲沒什麼反應,《流浪地球》的粉絲卻主動出擊?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些粉絲在《流浪地球》里傾注了太多的情懷和價值觀——填補中國科幻電影空白,中國硬科幻里程碑,終於輪到我們仰望星空了,電影行業即將「質量為王」替代「流量為王」……

可反方的觀點也說得通,你無法全部歸咎為水軍——不喜歡吳京,脫離原著,剪接粗糙跳躍,科學設定不足,煽動情緒,五星用戶上綱上線令人生厭……

在生活中,人們一般不會和陌生人談論宗教、政治等敏感議題,因為這涉及到價值觀,既不可能三言兩語改變對方,又容易發生衝突,但在網上評論電影,人們就沒那麼多顧忌了。

結果那些深愛《流浪地球》的人發現,他們的情懷不僅感動不了別人,還被別人嗤之以鼻,自然非常憤怒。可《人民日報》都說過「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不能說服人家,又不能讓人家閉嘴,還能做什麼?

這時,豆瓣評分不公、有漏洞,就成了粉絲們絕佳的靶子——說服不了網友,但能給豆瓣打差評;即使收錢打分不是真的,我們也有權「平衡」一下呀。

與美國的電影評分網站相比

豆瓣已經相當透明、平等

今天,豆瓣對網傳的改分情況做了回應——「有傳言有用戶將《流浪地球》的四星打分改成一星,昨天確實有一例,後來該用戶刪除了評分」,也不存在『高贊好評被收買改為差評』的情況。

豆瓣電影工程師統計了目前《流浪地球》的前500個熱評(高贊評論),僅有4位用戶有過跨分數(非相鄰分數)修改評分的行為:

2人由三星修改為一星;1人由一星修改為三星;1人由二星修改為五星;

當事人也出面澄清——沒收過別人的錢,自己是第一批看首映的人,看完之後興奮無比,打了四星。現在打一星,是「對他人簡單污衊這種愚蠢行徑的反抗」。

對於修改評分點贊不能撤銷的bug,豆瓣表示「我們也在優化產品功能,修改評分後,修改前的『有用』(點贊)數據將被清零。」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網友覺得豆瓣不公正,「這樣的電影你拍著良心說,怎麼能給到一星,為什麼點贊的還那麼多?」

其實,覺得電影評分「不公」,並非中國網友獨有的感受。和豆瓣一樣,美國的主要影評網站也經常遭到來自影評人、電影人和影迷的炮轟。

2017年,曾拍出過《計程車司機》、《無間行者》、《禁閉島》等作品的美國傳奇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就通過《好萊塢報道者》對外發聲,炮轟爛番茄網站,他直言「真正的電影人拍攝的好電影不是為了讓人解讀、消費或者立即被看懂的」,在這些網站上觀眾「被降格成了沒有冒險精神的消費者」,就連「爛番茄」這個名字都是「對電影的侮辱」。

馬丁·斯科塞斯曾獲奧斯卡最佳導演

影迷則更難「伺候」。2016年《自殺小隊》上映後,在爛番茄上26%的超低新鮮度引發了DC粉絲的集體抵制,他們認為漫威電影在爛番茄上的評分要遠高於DC電影,是因為爛番茄被迪士尼收買了。於是成千上萬的DC粉在網上發起了聯名抵制,要求關閉爛番茄。

電影評分太高,也有影迷不滿。2017年,《《星球大戰8》上映,爛番茄上的新鮮度高達91%,票房也不錯。可星戰的老粉卻對這部電影非常不滿,他們群策群力刷低分,將爛番茄《星戰8》活生生刷低了幾十個百分點。

可見世界上根本沒有簡單易行、人人滿意的電影評分方法。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爛番茄網站,這個網站上鮮紅的新鮮番茄(「fresh」)和腐爛的綠色番茄(「rotten」)分別代表了正負兩種評價,如果60%及以上的影評人對影片給出正面評價,則該影片能獲得「fresh」標誌,否則則為「rotten」。

當然,爛番茄也要確保用戶的意見得到體現,於是又設定了一個Audience Score(觀眾分數)。可以說,爛番茄既有專業評分又有大眾評分,且專業評分地位更高。

再來看著名的IMDb,IMDb主要有「網站評分」和「榜單評分」兩種群體評分,例如,IMDb Top250電影榜單榜首影片《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網站評分是9.3,榜單評分是9.2,這主要基於網站對評分用戶的「劃分」。「網站評分」是由所有用戶的評分生成的,「榜單評分」則是由評分頻次和評分公允度較高的「常評分者」(regular voter)的評分統計而成的。

為防止粉絲刷分和製片商哄抬評分等可能的惡意刷分行為,「網站評分」的統計方法完全保密,「榜單評分」的演算法是基於「貝葉斯平均」(Bayesian average)理念得出的加權平均值(weighted average),而具體的演算法設置和各項權重尚未予公開。(來源:當代電影《「初始錨定」與「演算法正義」——美國電影網路評分機制與電影產業》)

與美國的影評網站相比,豆瓣的評分機制已經相當透明、平等。

2015年,豆瓣被碰瓷的時候,豆瓣CEO阿北曾介紹過豆瓣是如何打分的——「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鐘,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一人一票也有例外,「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帳號。這些打分會被排除在外」,豆瓣也一直在努力反水軍,「一勞永逸的辦法可能沒有。但當下來說,水軍的千軍萬馬跳進來,讓評分的湖面一點漣漪都不起的辦法是有的。」

電影評分,只是在時間有限、選擇過多時代的一個指引

為什麼很多人在看電影錢都要看看評分?很簡單,在一個文藝作品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有限的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指引。在農耕社會,戲班子一年才來村裡一次,就是這個戲班子不好,全村人也會圍在戲台前。

也許有人會說,網站評分會影響票房,這個指引就很重要了。可有研究者指出,一部電影的總票房與排片、宣發、類型、題材、陣容等多種因素關係密切,與口碑之間並非呈簡單的正相關的關係。而且也不是口碑越好,電影票房就一定越高;口碑越差,電影票房就一定越低。

在現代社會,一部電影評價兩極分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你覺得豆瓣這個指引不夠公正,完全可以自己制定一套標準,建一個電影評分網站。如果搞得足夠權威,說不定可以超越豆瓣。

但當你和別人的意見不一樣的時候,就覺得別人不正常,或者背後必有陰謀,就沒必要了。因為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各不相同,也沒有每個人都覺得公正的評分方法。何況,一個人的喜好和觀點也會隨著時間變化。

近期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拼多多:擬再融資逾10億美金 2018年GMV達471 6億元
起底《流浪地球》背後資本局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