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難以啟齒的痛:伊朗伊斯蘭革命四十周年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文/後沙月光】
2月11日,伊朗舉行伊斯蘭革命40周年紀念活動,特朗普又趕緊拿起手機發推懟伊朗,還是罕見的」雙語連發「,先來條英文的,再來條波斯文。
「40年的腐敗,40年的壓迫,40年的恐怖。伊朗政權唯一的成就不過是40年的失敗,長期遭受苦難的伊朗人民理應擁有更加光明的未來」,還配上一名伊朗女孩抗議圖片。
毫無疑問是白宮宣傳機構給老頭做的,輿論引導用意很明顯,連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微博也馬上響應,底下一片淚光閃動。
之前,博爾頓也發了類似文案。
伊朗總統魯哈尼,革命衛隊將軍們給予了美國最強硬回應,伊朗民眾一邊焚燒星條旗,一邊喊」美國去死「,還有喊」特蕾莎.梅「去死的。
上世紀,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勝利是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了唯一超級大國。
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失敗是伊朗變天,三十年左右幾百億美元的援助全部泡湯,盟友變成死敵,到今天還是最大的隱痛。
美國的吹鼓手們總在網上憑著幾張照片,」回憶「巴列維國王時代伊朗是多麼的富裕和開放,今天又是如何的貧困和保守。
它們從來不說,巴列維國王作為傀儡政權的痛苦,也不說伊朗人獨立的自豪。更何況,如果1979年之前伊朗如此美好?為什麼王朝會被迅速推翻?
推翻巴列維國王的主要力量是」紅黑聯盟「--紅,是指人民黨(共產黨)及小資產階級左派力量,黑,是指伊斯蘭什葉派力量。
正是美國在背後支持這兩股力量興起,通過他們的抗議運動給巴列維國王帶來威脅,並以此為手段,逼迫國王更加依賴美國,並將伊朗變成了一個警察國家,三萬多名美國軍事和情報顧問在伊朗指導鎮壓。美國有FBI和CIA的秘密警察,伊朗建立起了更為殘暴的」薩瓦克「機構。
伊朗每一戶平民家庭至少有一名親人被君主政權殺害,仇恨積累了二十五年,」紅黑聯盟「登高一呼,全民響應,一個失去了群眾基礎的王朝怎麼可能是美好時代?
與其說伊朗人民恨巴列維國王,不如說他們更恨無處不在的美國黑手。
伊拉克是親蘇的,伊朗是反蘇的,哪怕是1979年之後,伊朗也沒倒向蘇聯。要了解伊朗的今天,就必須了解伊朗的昨天。
巴列維王朝
古代波斯有過輝煌歷史,限於篇幅,不述,從近代說起吧。
從19世紀中葉到1921年,伊朗人已經沒有獨立政權,只能聽從英國和沙俄的指令,英俄大使不同意的話,波斯連法律都不能通過。英國要控制波斯,是因為要確保通往印度道路的暢通,俄國覬覦波斯北部領土。
石油在古代拜火教眼中,是永不熄滅的聖火,到了19世紀中葉,兩位法國科學家確定伊朗有巨大石油儲量。1872年,英國馮,路透男爵得到了商業開採權,但由於資金不足,無法承擔起耗資巨大的勘探和開採工程,不得不放棄,男爵改行去搞媒體,所以叫路透社。
有了英國大財團參與後,1908年5月26日,伊朗終於開採出了第一桶石油。這時的伊朗是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人均壽命30歲,99%文盲率。 沒有軍隊,沒有警察,沒有鐵路,沒有真正的公路,沒有電,只有鴉片和宗教,凡是能賺錢的行業,全部控制在歐洲人手裡,曾經輝煌的波斯帝國只存於史書之中。
1907年英俄已經簽定了瓜分伊朗條約,北邊歸沙俄,南邊歸英國。愷加王朝連德黑蘭都統治不了。
1920年8月,伊朗哥薩克騎兵旅一位名叫禮薩.汗的軍官率2500名精兵起事,1921年就從西北的加茲溫省打到了德黑蘭,逼國王任命他為國防部長,又加封首相。
1925年10月31日,伊朗議會投票廢除愷加王朝,將波斯皇冠戴在了禮薩.汗頭上,1926年4月加冕為伊朗王,號稱禮薩.沙阿.巴列維。並宣布7歲的長子為王儲。
禮薩是個半文盲,但工作勤快,每天5點起床,7點工作,下午視察,晚上開會,伊朗的面貌出現了很大變化。
由於國王沒文化,所以對小王儲教育極為重視,他六歲就跟法國女教師阿爾法學法文,1931年,12歲的王儲到了瑞士勒羅賽貴族學校,當時,世界上最富有家庭的幼童一般都會送到這裡。
1936年,王儲17歲回國,到部隊服役,1938年起跟隨父親治理國家。
這時,英國和俄國對伊朗的控制明顯變弱,英國由於一戰,國力大衰,俄國由於革命變成了被孤立的蘇聯。
禮薩的軍事力量統治伊朗綽綽有餘,對手無非是些部落武裝,但放在國際上,根本不足以自保,而且對國際政治知之甚少。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進攻波蘭,二戰爆發,禮薩犯了致命的政治錯誤,他選擇了中立,其實是偏德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禮薩還在強調伊朗是中立國。
當希特勒和斯大林打瘋了的時候,沒有實力的伊朗不可能有中立機會,要不加入德國一邊,要不對德國宣戰。
要讓紅軍撐下去,美英必須為蘇聯提供物資支援,如果從遙遠的摩爾曼斯克海運送物資,非常緩慢而且困難,從埃及也不可能,德國空軍有制空權,地中海想都不要想,就算避開了希臘的德國海軍基地,土耳其人也不會允許盟軍物資通過達達尼爾海峽,黑海也不可能。
唯一的通道就是經波斯灣到伊朗再送到蘇聯國土,伊朗中立不允許戰爭物資通過,等於與盟軍為敵,禮薩卻仍不清醒。
1941年7日,王妃芙吉雅的父親埃及國王法魯克告訴伊朗王,丘吉爾要對伊朗動手。芙吉雅是小巴列維的第一任妻子,後來只生了一個女兒,而且王室還不喜歡她,兩人離婚。
伊朗磨磨蹭蹭,8月23日,斯大林派紅軍摩托化部隊從北面向伊朗全線入侵,英軍五個師從南面,東南面入侵,皇家空軍和蘇聯空軍聯手轟炸伊朗重要軍事目標。
五天後,伊朗放棄抵抗,紅軍和英軍通知伊朗王室,9月17日將佔領德黑蘭,除非禮薩退位。
9月16日,禮薩宣布放棄王位,流亡國外,由22歲的小巴列維繼承王位。
英國不同意,倫敦要求由愷加王朝血統的王子繼位,蘇聯反對,丘吉爾算得很精,因為那位王子就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
9月19日,英蘇談妥,共同承認新王巴列維,巴列維國王政權一直維持到了1979年。
巴列維國王向德國宣戰,結束了導致他父親下台的中立政策。不過,英國,蘇聯,美國一起將國王架空,英國給伊朗設計了內閣議會制,議員名單由英國提供(親英派),蘇聯不同意,他也有一份名單(革命派)。
戰爭期間,主導伊朗的是美英蘇三國,1943年11月,三巨頭會議就是德黑蘭召開。
羅斯福,丘吉爾連禮貌都沒有,兩人都沒有拜訪東道主巴列維國王,而是在下榻處召見國王。法國媒體嘲弄國王是位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反而是斯大林去了王宮拜訪這位24歲的國王,把他給嚇得連茶杯都不敢先端,斯大林第一句話就告訴他:你以後五十年內不用擔心。
意思是蘇聯會罩著伊朗,還說要送給伊朗一個坦克團和空軍中隊,巴列維國王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很幼稚。
等到蘇聯落實此事時,巴列維國王才知道斯大林是什麼意思。坦克團和空軍中隊必須由蘇聯將軍指揮,部署地點由蘇聯指定。
巴列維國王接著又犯了個錯,他堅決拒絕,這在斯大林眼中可是違背承諾,當著面答應過的事反悔了,那就別怪蘇聯不客氣了。
接著,蘇聯在伊朗建立了人民黨(實際就是共產黨),而人民黨的宣傳報刊《人民報》由英國特工法塔赫出資,沒有英國不插一腳的事情,萬一共產黨上台呢?
二戰之後,英蘇爭奪伊朗,由於兩國互相牽制,伊朗算是有了一些自主權,領土也基本完整。接近,一頭巨獸進入了伊朗,直到1979.
摩薩台事件
美國在1953年才真正插入伊朗,手段就是」幫助「巴列維國王奪回政權,對首相摩薩台搞了政變。
伊朗最好出路就是走君主立憲制,把權力交給內閣,王室虛位化,對境外大國保持距離,不倒向任何一國。
摩薩台本人是愷加王朝和禮薩王朝的高官(省督),又是大地主,還是大律師,他主張伊朗石油國有化,拒絕沙特與美國那種五五分帳制。所以,美國一直對他有排斥之心。
1951年3月7日,原首相拉茲瑪拉在德黑蘭被伊斯蘭極右翼分子暗殺,72歲的摩薩台有了組閣機會。
巴列維國王出於對美國和英國的懼怕,選擇了亞拉出任首相,結果3月20日,伊朗國會兩院全部支持摩薩台的國有化政策,並通過了法律。亞拉垮台,4月28日國王不得不同意摩薩台出任首相。
石油國有化後,損害了英國和美國的資本利益,原有的英國-伊朗石油公司關門,英國要求其它國家不要購買伊朗石油,否則制裁,就跟今天美國做的差不多。
直到1952年7月,伊朗賣不出一滴石油,財政出現危機,英伊斷交,摩薩台認為只要頂住壓力,石油還是可以恢復交易。他要求國王授於他軍事指揮權,被拒絕後,辭職。
新首相賈瓦姆上來就取消了國有化政策,引發伊朗全國騷亂,國王又不得不請回摩薩台,同意他兼任國防大臣。美國擔心摩薩台最終會讓伊朗變成共和國,使得已經與美國建立緊密關係的巴列維國王失去了作用。
1953年3月,美國中央情報局長艾倫·杜勒斯制定推翻摩薩台計劃。 1953年4月4日,撥款一百萬美元。美國和英國的情報人員於6月初在貝魯特密會,為計劃作最後修改,代號」阿賈克斯「。
國王的美國朋友老羅斯福的孫子克米特.羅斯福,是美國在中東的CIA負責人,參與行動的還有駐德黑蘭大使亨德森。美國先發動了針對首相的輿論戰,再向王后行賄金銀珠寶,讓她力勸國王違反憲法廢掉首相。
為了策動輿論,美國為國王安排了兩台大功率秘密電台,並向國王保證,如果首相採取武力反抗,美國將保護國王安全,用飛機將他送往伊拉克。
摩薩台察覺到了美國人與國王的陰謀,8月13日,國王簽署法令,宣布解除首相職務,8月16日,首相解散了議會和最高法院,並將權力分給了共產黨人,美國安排國王逃往巴格達。
8月19日,皇宮衛隊在美國顧問和衛隊長納西里率領下攻打首相府,同時,美國和保皇派控制了全國所有電台,放出輿論稱首相倒台。當晚,首相衛隊被擊敗,摩薩台躲進了地下室被捕。
由於擔心全國出現暴亂,巴列維國王囚禁了威望極高的摩薩台,一直關到1967年摩薩台去世。
原內閣成員有許多被處死,如外交大臣法泰米,他是共產黨員,然後是去軍隊里共產黨員的清洗,死或不死,由美國來決定。
巴列維國王也想將石油國有化,但他不敢這麼做,一直磨到了1973年7月31日,伊朗才實現了石油國有化。
美國為了扶持他年年送給伊朗近百億美元資金,美國在中東有了伊朗和沙特兩根戰略支柱,並控制了霍爾木茲海峽,在地緣政治上對蘇聯呈壓倒必優勢,其它工業國也不得不聽眾美國號令。
1954到1979這二十五年內,伊朗是一個特務橫行,人民動輒遭受拘捕、酷刑和處死,完全沒有任何自由的國家。
七十年代末伊朗巨變分三個階段:
一,反美反國王運動1977年6月初起,知識分子和學生為主。
二,1978年1月運動主力為鄉村貧苦大眾和城市小資產階級。
三,1978年6月,」紅黑聯盟「形成,運動組織大大提高。
如果說第一階段是發動機,那麼美國之前為發動出了大力,美國一邊要與伊朗王抱團,一邊要CIA在全世界掀起反伊朗王輿論,挑起伊朗人民不滿,讓國王離不開美國支持。甚至在巴列維國王訪美時,CIA還要安排人手舉反對標語,在舊金山,小飛機拉起批判國王的橫幅。
伊朗國內許多知識分子是在美國煽動下起來鬧的,1973年石油價格暴漲,是伊朗財政最充盈時候,但美國人罵國王是油價高漲的罪魁禍首。
大赦國際及各種人權組織輪番向伊朗施壓,要國王釋放政治犯。
而伊朗財富分配兩極化,油價漲了,對民眾也沒有帶來什麼明顯好處,國王實施的所謂」白色革命「,又不敢觸及土地問題,最終導致了商人,共產黨,什葉派聯手造反的古怪局面。
最終收割果實是從巴黎回來的霍梅尼(1978年薩達姆將他驅逐出境)。
霍梅尼,簡單說就是丹東(法國大革命領袖)和薩伏那羅拉(義大利宗教改良主義者)的混合體,有巨大號召力,又有政治手段。
美國在1953年推倒摩薩台就註定了這個蛋打雞飛的結局,美國打斷了伊朗變成了共和民主的歷史機會,為了自己的石油和戰略利益,硬撐著扶持一個獨裁政權,並且在最後關頭拋棄了巴列維國王,卡特總統一開始還拒絕國王來美國避難。
現在這樣不挺好嗎?永永遠遠斗下去。
美伊口水戰到了最高級別,但美國就是不敢對伊朗動手,把希望寄托在經濟制裁和街頭煽動上。
經濟制裁方面,連歐盟都在」背叛「老大,搞了一個新的結算體系,繞開美元,直接跟伊朗進行石油交易。
街頭運動方面,」民主鬥士「在伊朗力量不足,阿拉伯之春都沒能在伊朗掀起大浪,現在更不可能。
特朗普也只能過過嘴癮,惡果本來就是美國種下的,自食其果怪得了誰?
以上內容為用戶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上傳並發布,僅代表發帖用戶觀點。
※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潔煤電供應體系
※安倍就重啟商業捕鯨方針呼籲尊重飲食文化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