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愛因斯坦之後,科學停滯的困境遠超我們想像

愛因斯坦之後,科學停滯的困境遠超我們想像

作者: 盧娜來源:摩登中產(ID:modernstory),發布時稍作修改

這張合影,濃縮了自然科學一個鼎盛的時代,至今從未被超越。他們留下的理論體系,構建了當今世界的面貌。

愛因斯坦之後,科學停滯的困境遠超我們想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然而,他們聚集開闢地曙光科學之路,正在被今天的我們走成了一條漆黑盲道,且不知到底還有多遠。究竟為何?

在當下,不乏創造性的科學,但都是基於愛因斯坦一輩留下已有知識上的交叉融合。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在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領域,令人吃驚帶有顛覆性質的原創自然科學新突破,從未出現過。


1

我們沖入一條漆黑隧道,不知長度。

義大利格蘭薩索山,終年白雪皚皚,山下1400米處,藏著地球最大的地穴實驗室。

科學家們聚集於此,日夜守候在三層樓高的探測器邊,捕捉遠方微小的粒子。

2011年秋天,他們宣布,捕捉到了從瑞士同行射來的中微子,速度比光還快。

按照狹義相對論,光速不可超越。如果超越,時間就有可能倒流,因果律也隨之崩塌,整個物理學將推倒重寫。

學界因此沸騰,該學術視頻超過12萬人觀看,過往,觀看者只有幾百人。

幾個月後,科學家們開始道歉,世界的鐵律並未鬆動,只是「GPS接收器和電腦之間的光纜鬆動了」。

沒有超光速,沒有時光機,世界仍在愛因斯坦的凝視之下。而在這凝視下,科技進化的速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快。

1927年服役,二戰時被日軍擊沉的美國列剋星敦號航母,最高航速33節。

90年後,法國現役的核動力戴高樂號,輕了0.1噸,航速只有25節。

1970年,第一台波音747用8小時從紐約飛往倫敦。48年後,飛行時間仍是8小時。

載人航天器最快時速,是阿波羅10號的3.9萬千米,創造於1969年。而阿波羅10號環繞的月球,人類已46年未能再訪。

如今各國發射的太空探測器,仍未突破70年代的水平。火箭依然要依靠化學燃料,一如數百年來衝天的煙花。

從德國原始的V1、V2火箭,到人類登月只用了不到30年。上世紀70年代,人們普遍認為有生之年可以火星旅遊。

40多年過去了,大家能做的事情是宅在家裡逛淘寶。

上世紀50年代,大學教授告訴學生,再過50年,人類將實現可控核驟變,太空旅行與清潔能源不再是夢。

2010年,教授的話術中,這個期限依然是50年。

40多年過去了,瞭望星空,旅行者1號,已經飛出了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人類在實現登月後,至今還未能重返,按照計劃最快還需10年。客機航空發動機,相同距離,1970年需飛行多久,至今保持一致。以微觀面去觀察這一切,或許摩爾定律正在失效。

去年,晶元教父黃仁勛說,人類無法再創造更高層級的CPU。

這已是第六次出現唱衰者了。人類的最高運算能力狂飆數十年後,開始緩步。

回顧歷史,今天的我們,在眾多科學領域,依舊處於原地踏步,甚至倒退。面對這樣的科學現狀,2013年1月,西蒙頓在《自然》發表文章稱,愛因斯坦之後,科學天才已滅絕。

他對科學現狀批評的聲音,引發科學界廣泛熱議,究竟是什麼原因引導的結果,眾說紛紜。假如,沒有前者的科學理論為基礎,不敢想像,現在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有人希望,他這樣的分析結論有誤。不然,這條盲道,恐怕沒有盡頭。

知乎上,有網友寫下:「某些時候,我懷疑是不是三體人真的封鎖了我們的科技」。

在這個告別天才時代的氛圍下,有人大膽猜測,或許三體人正在用道德倫理的潛意識,封鎖我們的大腦,阻止人類進步,消滅科學天才。面對悲憫的現實,借科幻情節來解讀,也是安慰心靈憤怒的藥劑。

《生活大爆炸》片頭,畫面從草履蟲開始緩慢加速,到了近代讓人目不暇接,進入電子社會後則快得看不清影像。

或許,這正是科技停滯的弔詭之處,眼前的繁花之下,可能正流淌著寒流。

我們錯在,將信息大爆炸,等同於科技大爆炸。即便是信息大爆炸,爆炸的速度也在放緩。

2013年,《大西洋周刊》稱,這是矽谷恥辱的一年。

沒有一個突破性產品誕生,但比特幣價值增長了10倍,所有人都鼓吹大數據,亞馬遜宣布的無人機計劃,更像商業手段。

從那一年起,iPhone變得一代比一代長,性能不斷提升,但突破性創新越來越少。

今年9月,蘋果推出新一代iPhone,最大的創新是實現了雙卡雙待。

2

過去,人類總能輕易地幻想出未來的構造模樣,並能如願觸摸,得以實現。現在,只能盲人摸象,真假七三分。這樣的結局,不知前人留下的是坑,還是平坦大道。

因此,在上世紀的科學遺產影響下,大部分人認為,如果沒有科學天才推動下,人類認知自然與宇宙,將無法獲得新方式,去挑戰未知的世界。猶如,現有科學大樓的頂部,還有兩朵雲,該如何去認知與破解,都不知所措。

1870年,《海底兩萬里》描述了電力潛艇。85年後,美國第一艘核潛艇試航。

1888年,小說《回顧》中幻想出信用卡,62年後,第一張信用卡出現。

1950年,阿西莫夫寫出《我,機器人》,預言智能機器人會在1996年誕生。這一次,我們爽約了。

很快,爽約越來越多,我們沒能在2001年開始太空漫遊,看起來也不能在數十年內讓哆啦A夢誕生。

2011年,美國經濟學家泰勒·科文在《大停滯》中斷言,人們已經摘完「所有低垂的果實」。

這些果實,包括數百年來廉價的土地資源和巨大的人口教育紅利,同樣包括科技。

從1945年到1971年,抗生素,彩色電視機,電腦,核電站,互聯網,太空旅行,相繼面世,那些定義了現代世界的東西,要麼已經形成,要麼正在萌芽。

從70年代開始,除了計算機,人類已經進入空氣稀薄的科技高原。

科學的分支正變得無比龐雜。獲得博士學位的難度持續增加,很多人到了40歲,才能完成基礎理論的積累。

諾貝爾獎獲得者,提出新理論的平均年齡,延遲6年。科學家做出偉大創新的平均年齡,增加了8年。

一本講述數學分支領域的書籍,需要4位年過七旬的數學家合力完成。

沒有這本書,他們一旦死去,人類在這一領域將倒退十幾年。

這本書,共350頁,只是摘要,而完整的證明,需要15000頁。

這個時代正在告別天才。

2010年,媒體梳理當代全球百大思想家,直到第12名才出現經濟學家,科學家則更為靠後。

1939年,名單上還會有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哈耶克、薩特和畢加索。而150年前,這個名單上會有達爾文、穆勒、馬克思。

2013年,《自然》發表了一篇悲觀的文章,《愛因斯坦之後,科學天才滅絕》。


「天才就像命運多舛的渡渡鳥一樣滅絕了

作者說,當下的科學如同奧林匹克競賽,科學家只能團隊作戰,為零點幾秒的進步而努力。

2016年,美國經濟學教授羅伯特戈登著書斷言: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到2005年已基本接近尾聲。


「曾經我們想要能飛的汽車,今天我們得到的只是能輸入140個字母的推特。」

信息大爆炸之後,人類的命運打了個結。

一切只是消費主義推動的表面繁華。

肆虐的風雨忽然收勢,我們正沖入一段幽暗的隧道。

難捱之處不在於有多黑,而是不知有多長。


3

這已經不是人類第一次沖入漆黑隧道,變化總會突然發生。

1900年的4月27日,76歲的物理泰斗在英國皇家研究所的報告會上,對全歐洲有名的科學家宣布,物理學已到盡頭,只是「天邊還有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

這兩朵小小的烏雲,一朵導致了相對論,另一朵引發了量子革命,隧道土崩瓦解。

而今,現實是我們正在一條通往慘烈目標的慘烈道路上狂奔,沒有人知道我們到達的目的地長什麼樣。很多人覺得光是想想就很嚇人了,但是我覺得這反而很刺激。因為我們出生的這個時代,讓我們不需要像普通人一樣過普通的生活,而是可以像活在驚悚電影中一樣。

有人說,培養科學天才很容易,我希望如此。但殊不知,能夠提出攀爬到大樓頂部的兩朵白雲,找出存在哪些難題,才是天才級。具備這些,似乎需突破現有認識的枷鎖,才能夠釋放新的希望。不然,只能固守自封,沖入一條漆黑隧道,不知深遠。

這是我們有生之年親歷的驚險一幕,我們靜候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科技創新論壇 的精彩文章:

不敢想像的10大未來科技!徹底顛覆世界

TAG:世界科技創新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