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頭「吞鎢怪獸」打的都是金幣彈!納粹德國的錐膛反坦克炮簡史
二戰剛爆發時,各國對於反坦克武器建設並不是很重視。而一度稱霸西歐的德軍,在那時也沒有「鐵拳」「坦克殺手」這樣的恐怖武器。反坦克槍,仍然是世界各國的主流。
然而,隨著各國坦克的不斷建設,使用7.92毫米反坦克槍來打擊敵軍裝甲目標的德軍,也發現自己有些「落伍」了。此時,一項早在1903年就提出的基礎理論,似乎為德國人打開了另一條反坦克捷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雖然在二戰初期,7.92毫米的鋼芯穿甲彈足以應對大多數的輕型坦克,但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時,39型反坦克步槍很明顯地「Out」了:無論是體型碩大的夏爾B1系列,還是索瑪35,這款量產達30000支的反坦克槍都拿它們毫無辦法。
錐膛炮的射擊理念起源於1903年,由德國設計師卡爾·普夫(Karl Puff)提出。到了20世紀20-30年代,一名叫做格利希(Gerlich)的德國工程師,成功地設計出了一款7毫米,槍口初速為1800米/秒的錐膛反坦克槍。無疑,這為德國毛瑟公司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由兩名陸軍士兵測試的Spzb41型28毫米錐膛炮。原先,德軍試圖將它設為一款可供單兵攜帶的重型反坦克步槍。然而,重量達229公斤的它最終還是被定義為「炮」。
▲與傳統的Pak35/36型37炮相比,Spzb41主要發射的是複合非硬芯穿甲彈(APCNR)。其材質主要為鎢,而該炮光是炮口初速就有1400米/秒!Spzb41裝備的是與Pak36一樣的ZF1*11倍的光學瞄準具,因而兩者可以互相通用。
▲關於Spzb41型的錐膛炮彈殺傷效果,見上表。
毛瑟槍炮公司(Mauser)於1939-1940年間開始了Spzb41的測試工作。1940年6-7月間,一共有94門(也有資料說30門)交由國防軍部隊進行測試。在聽取了前線部隊的實戰報告,修改了部分設計後,1941年,Spzb41進入了量產階段,每門該炮造價4520帝國馬克(同時期的一門50毫米的Pak38型反坦克炮,則需要10600帝國馬克。)。
1943年,最後一門Spzb41下線,隨後停產。之所以停產,根本原因是德國人已經沒有多少鎢芯彈供應這些火炮了。
▲空降兵、獵兵、山地步兵都是Spzb41的忠實客戶。這些「吞鎢怪獸」自1941年被量產出後,就跟隨者德軍征討東西兩線,甚至在酷熱的非洲戰場都有參戰過。
▲反坦克效果不錯的Spzb41還被改裝,成為了部分Sdkfz.222/250/251的車載武器。定型為VK-903炮塔,而在Sdkfz.222型裝甲車上的改裝無疑是最多的。當然,也很簡單。只需要將原先的20毫米機關炮拆除即可。
▲攝於1943年的西西里戰役期間,一名手捧28毫米炮彈,半跪在Spzb41錐膛炮前的英軍士兵。
▲早在1942年的北非戰役中,英軍就已經繳獲了Spzb41.主要將其用於測試。
然而,這並不代表這款武器是「完美無缺」的。根據德軍自身的測試表明,Spzb41型28毫米錐膛炮的缺點主要如下:1、雖能在近距離擊穿敵軍重型坦克裝甲(諸如日後蘇軍的JS-1型坦克),但彈藥在射入車體後,後效過弱,無法對敵車組構成太大傷害。2、有效射程實在太短(500米,超過這個距離,擊中敵軍純粹靠人品)。3、由於是錐膛炮炮管,因此炮膛壽命十分有限(僅能發射500發,之後必須更換炮管,否則就是一堆廢鐵)。4、鎢造炮彈對德國人來說,可求不可得。更何況戰爭後期,盟軍與蘇軍對德的轟炸力度加大,使得本來就匱乏資源的德國更難獲取更多的鎢礦資源。
就此,在生產力與資源遠超自身的盟軍面前,這款28毫米的「神炮」也就此跌下神壇,成為了戰勝者博物館中的珍藏。
▲在一次繳獲裝備展示中,陳列出的Spzb41型錐膛炮與它的炮彈。在它的旁邊還有一具「坦克殺手」以及一門Pak40/75毫米炮。
▲法國索米爾(Saumur)坦克博物館中陳列的Spzb41型28毫米錐膛炮實物。曾經的「吞鎢怪獸」,現如今也只能靜靜的待在博物館中,成為老兵與遊人追思當年歲月的最好物證。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作品,主編原廓,原著北部灣。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