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二戰打起來後,日本一直就沒拿得出手的坦克,是技術原因嗎
在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一直都沒有生產出像樣的主戰坦克了,那麼為什麼日本在這一點上做的如此不好?
其實在30年代的時候,日本的主戰坦克還是能追得上國際的平均線的,而部分技術比如說柴油動力和風冷發動機,甚至還稍微領先,等到89式戰車出來以後,這是日本的第1款量產的國產坦克,雖然各項指標算的上是慘不忍睹,但畢竟是20年代末的產品,比起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的坦克來講,也沒有差到哪裡去。
95式輕坦克是在1935年出現的,作為標準的6噸級別的輕型坦克性能和同時期的坦克差不多。只能算得上是中規中矩,但是因為他的對手是t26這種10噸級的甚至更重的坦克,所以打起來就是完全不夠看。後來日本又有了97式坦克,這是在1937年所研發的,它的性能和早期的t38相當。性能也差不多算得上是平均水平,但是因為設計思想的問題,導致57毫米的炮管實在是威力感人,嚴重拉低了裝甲的對抗能力。一次戰役中日軍投入了四五輛97式進行實戰測試,25毫米的硬化裝甲在遠距離對抗蘇軍45毫米的火炮的時候,防護能力還算可以。
但是問題是在這次戰役的5年之後,日軍基本上就沒有進一步發展坦克,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日軍感覺到坦克技術日新月異,於是開發了一式反坦克炮。反裝甲性能勉強還算得上是可以,但是綜合水平比起國際水平了,已經明顯落後了。
等到1943年的時候日軍在97式坦克上把裝甲的厚度加倍了,性能差不多相當於蘇軍的t50,但是產量並不高。也一共也就只有幾百輛,而且絕大部分都配置在了日本本土,基本上沒有實戰記錄。於是日軍的坦克,就在1938年到1941年這段時間裡,直接被技術大發展給甩了。
不過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如果把坦克放到中國戰場上。即便是研究出了更厚的裝甲也沒什麼用,就比如說像虎式坦克。如果日本真的把這種坦克放到中國戰場上。那麼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因為第一這個東西用的是汽油機,很容易遭到燃燒瓶的攻擊,第二炮塔轉速過慢,而且沒有後射機槍。我軍可以直接用肉彈攻擊。第三防護和火力是嚴重過剩,和他們原來的那種小坦克在實戰效果中基本上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而且火炮的口徑過大了導致本來能裝100顆炮彈,現在只能裝80克,彈量不足,而且火炮的壽命,機槍射速高,持續戰鬥力低下。
除此之外後勤壓力比較大,消耗很多燃油和零配件,保養起來也比較困難,而且得用高級技工才能夠進行保養,這些高級技工只能問海軍要。中國也沒有什麼橋樑和公路可以承受這麼多虎式坦克,必需要工兵提前修橋架路才可以讓這些坦克通過。而且這些戰車重量太大了,沒有辦法在很多鐵路上運輸。
※魏徵被李世民從竇建德手上救回來後,為何是去了李建成的太子府
TAG:秦漢歷史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