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線性素描的各種疑問,看完你就懂了!
造型基礎教育中的線性素描,肯定有很多小夥伴不太理解,小編這次就給大家一一剖析,一起來探討一下線性素描的教學思考。
什麼是線性素描?
顧名思義
線性素描指的是多線條、少明暗
多形體結構、少光影調子的素描語言形式
國畫中的白描和設計素描中的結構素描是線性素描嗎?
答案是肯定的
白描和結構素描都是廣義上的線性素描
都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語言的素描形式
造型基礎教育階段的線性素描該如何界定?
這個問題涉及到自身的教學實踐
也就是附中階段的造型基礎教學
這個階段的造型訓練不同於國畫白描和設計結構素描,它沒有明確的專業指向性,它是一種純造型的訓練。
小編接下來想談的正是這種狹義上的線性素描,而不是包括了國畫白描和結構素描在內的廣義的線性素描。
總結老師們這些年來的素描教學實踐,小編對現有的素描教學在「切面」概念、虛實處理和黑白灰處理這些問題上有一些個人的觀點。
「切面」概念 VS「團塊」概念
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學生的素描課的內容安排是:從石膏幾何體到靜物、再到「切面」石膏像,然後是石膏像,接著再過渡到真人頭像和半身像。
這樣一種課程安排中其實已經體現了契斯恰科夫的教學思想,從幾何切面慢慢向真實對象晉級。
除了課程安排之外,在課堂的具體講解中,老師也常常要求學生用「體塊」的概念去看待對象。
具體到繪畫過程的話,那就是,先打形,找出形體輪廓,然後就開始分三大面,一步一步地切塊面深入,直到最後完成。
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在於它可以比較快地讓學生建立起空間感和體塊感,但也容易使學生陷入到「切面」的陷阱中。
所有東西都進行分面,過度分析而綜合不足,最後深入不下去,畫面中始終缺乏對象原初的骨肉之感。
「團塊」概念是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生長」的過程,而「切面」概念則是一個從整體到局部的「細分」的過程。
「團塊」要求尊重對象本身的「織理」,繪畫過程是一個解釋對象的這種「織理」的過程;「切面」要求繪畫者主動地以體塊概念對對象進行「處理」,這種「處理」可能是尊重對象「織理」的,也可以不尊重對象的「織理」。
「團塊」概念要求特別關照團塊與團塊之間的組織關係(穿插關係,咬合關係等等),也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團塊的邊界(如何開始,如何結束,如何從一個團塊過渡到另一個團塊)。
這樣線條就被當做一種能夠有力地描繪形體的邊界的語言大量地運用於古典時期的素描中(因為面的轉折和消失形成線)。
「切面」概念要求的是從大到小一步步地逼近對象,故而面與面之間的關係只是相對的,因為面與面之間的關係將在下一步的細分中發生變化。
虛實關係
在過去的素描教學中,學生常常被要求去處理對象的虛實關係,一般的原則是這樣的:空間上在前的(近的)要畫得實,空間上在後的(遠的)要畫得虛;「重要」的部分(比如眼睛)要畫得實,「次要」的部分要畫得虛。
在學習研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素描的過程中發現,那個時期素描的 「虛實處理」並不是鐵律。
許多素描都有一種未完成感,常常是畫了主要的一部分後其餘的就不畫了,讓人感覺好像有一種「虛實」的感覺。
但如果我們看看那時的一些壁畫作品,以米開朗琪羅的《利比亞的女巫》為例,壁畫中的女巫從頭至尾都是完整的,從臉部到腳部都把形體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不是像素描習作中的女巫那樣存在「虛實」(伸向遠處的右手以及頭髮的部位沒有怎麼刻畫)。
這提醒我們:虛實處理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最關心的事,它可有可無。
所以,小編更加偏向於,在造型基礎教學階段不要過分強調基於畫面的「虛實處理」,而是盡量多地把學生的注意點引向對對象織理的觀察和提煉。你們覺得呢?
TAG:肯博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