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如何避免「中國式教育」誤區?矽谷K-12教育專家如是說

如何避免「中國式教育」誤區?矽谷K-12教育專家如是說

矽谷Live /實地探訪/ 熱點探秘 / 深度探討

在矽谷的 Los Altos,有一所創新學校,他們沒有高大華麗的教學樓,卻吸引著矽谷精英爭相把孩子送去念書,入學資格甚至需要抽籤決定。這所學校,叫做 Bullis Charter School(下簡稱BCS),Google CEO Sundar Pichai的孩子也曾在這裡學習過。

(Bullis Charter School外景)

到底什麼樣的公立學校需要抽籤決定入學資格,甚至連矽谷大佬們都願意把孩子送往其中?

在 2019 年新春之際,探長 Peter 來到這所學校,參觀了他們的創新實驗室 FabLab,並專訪校長 Wanny Hersey 女士,聊了聊中美 K-12 教育的話題(小探註:K-12 對應的是國內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教育階段)。

(BCS校長Wanny Hersey女士)

像培養創客一樣培養孩子

我們的訪談地點,就在學校的 FabLab 中。FabLab,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小型的現代化的「作坊」,這裡提供了各色各樣的工具、原材料、電腦及智能硬體,學生和老師會在這裡共同挑戰一些任務,完成解決某一問題的原型產品的製作。

(FabLab實驗室內景,用來擺放電視音響等遙控器的架子就是學生做的)

Wanny 提到,「在世界教育論壇上,曾有專家指出,65% 的小學生將在未來從事當今社會沒有的職業。所以,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要做的不該只是教會學生解某類題,而應該教會他們一些終身受用的技能,這些技能是他們未來無論做怎樣一份工作都會讓他們成功的。讓他們知道在遇到新的困難的時候,要去使用新的工具,找到新的方法。」

2013年,FabLab 的成立初衷,正在於此。在這裡,孩子們如果想要製作一個書架,可以用鋸子、鎚頭去做木工,也可以用軟體設計後使用 3D 印表機列印。老師的角色不是手把手教,而是提問,引導,給出反饋,給出啟發。像培養創客一樣培養孩子,是這所矽谷創新學校的特色。

(學生在FabLab做木工)

Wanny 認為,矽谷思維中有一項是特別適合用於教育行業的,那就是「任何人在這裡都有成功的機會」 。

「我們為什麼要等到孩子成年的時候再提供給他們這樣的機會呢?」

BCS 的教育者們正在將矽谷的氛圍帶進學校中。FabLab 是矽谷思維的一種具象化,在這裡,學生們會比同齡人更早學會:團隊合作、創新思維、創業精神、冒險意識,以及從失敗中學習。

(FabLab實驗室主管Jeff Schmidt向我們展示VR教學內容)

「教學生」,而不是「教內容」

其實,探長 Peter 此行的目的,很大程度是想要了解前沿科技教育如何普及到中小學生中。當問到諸如人工智慧這樣的知識我們該如何教給孩子的時候,Wanny 再次和我們強調了他們做教育的核心 ——「教學生」,而不是「教內容」。

Wanny 說道,「很多學校,甚至大學,他們不是在教學生(Teach Student),而是在教內容(Teach Content)。而在我們學校,如果你是數學老師,你不僅僅是教學生數學課本知識,而是憑藉你對數學的專業理解,帶著孩子找到學好數學的資源,學習數學的方法。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引導、指導、提問,促進孩子的自我能力培養。」

所以,在設計人工智慧、機器人、VR/AR 這樣的課程時,他們會請來斯坦福大學的相關學者,幫助孩子認知到這些技術將對他們自己、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然後去模擬這樣的未來和機器人共處的生活。在這樣的場景教學中,學生自然而然的就去主動學習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技術背後的特性,這比起灌輸一些「名詞解釋」的教學來說,顯得生動、有效得多。

這樣的課程設計,非常符合「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老師帶著學生:制定目標,確定方法,工程實現,然後彙報交流,獲得反饋後,再去迭代自己的作品。

Wanny 提到,「設計思維要求我們的學生必須學會走出去,去找專業的人交流,而不僅僅是問學校老師。」例如,學生會拿著自己的作品,去和專業的投資人交流,去和工程師交流,去和生物學家交流。獲取最前沿、最專業的反饋。」

(Wanny和學生一起做主題演講)

讓老師和家長參與課程設計

BCS 的另一大教育特色在於其課程設計:不該只是由教育專家來做,老師和家長均參與其中。

「老師的熱情也是需要激勵的」。Wanny 特別提到,每個老師都不是一個單一屬性的個體,即便你是個語文老師,你也同時可以是一個藝術家,你也可以教授藝術相關的課程。

BCS 的核心課程分為三大類型: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學與技術);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視覺和表演藝術);Global Citizenship(全球公民意識)。老師可以基於這三大類去設計課程,他們要做的是走的更深,或者去和其他學科結合。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很多課程是可以融合的,譬如在藝術和數學的結合課程中,讓孩子們在搭建迷宮的時候去學習數學知識。

所以說,我們經常調侃的 —— 「我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是完全有可能在這所學校中發生的。

另外,這裡的課程設計也由家長一起參與,只要家長在這門課程領域有一技之長,學校會非常正式地邀請家長來幫忙。譬如,在一門 App design(設計應用軟體)課程中,學校邀請了曾經做過相關創業的校友,還邀請了兩位學生家長,一起參與課程設計,並參與課程互動。

Wanny 告訴探長,有一位學生家長是 Google 員工,他就曾稱讚道,「學生在這邊學到的技能,很多在 Google 的員工都不一定知道。」

(Wanny和學生一起做舞台劇彙報演出)

對亞洲家長的「特別照顧」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學生家長的多樣性對於美國教育者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而其中,亞洲家長有著極大的特殊性。

「亞洲家長,尤其是中國家長,他們都非常重視教育,關注教育,也非常尊重老師,這些都是他們的優點。但是,亞洲家長經常會忽視孩子成績背後的能力培養,會忽視對孩子個人興趣的激勵。」

Wanny 提到,她是第二代移民,她的父母就是華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是希望她能成為一名牙醫,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是他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名牙醫,而不是孩子自己希望。這樣的經歷讓 Wanny 意識到,孩子如果成長在家長的強勢控制之下,將會有很大的壓力。

而亞洲家長還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是,他們往往會模仿本地家長,去改變自己,甚至是改變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譬如,在母語學習這件事情上,不少家長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先學英語,甚至他們在家裡也會故意去說英語。但是,他們自己的英語其實並不好,他們自己都做不了孩子的英語老師。事實上,孩子在美國長大,遲早是會學會英語的。而如果讓孩子能先學會中文,這將是他們給孩子最寶貴的一筆財富。更有研究表明,先學好母語,會有助於學好外語。

因此,對於亞洲家長,Wanny 往往會「特別照顧」,反覆提醒他們:不要控制孩子,也不要改變自己。

專訪的最後,我們從亞洲家長延伸到中美教育的差異,美國教育家的這些觀點或許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Wanny和學生一起旅行)

「中國式教育」誤區到底有哪些呢?

1、中國的教育者希望所有事情是完美的,他們不習慣混亂的狀態,希望控制所有細節。

關於這點,Wanny 提到了她帶隊訪問中國學校的一次經歷。當時,參訪的美國教育家故意布置給中國的老師一些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在被推出舒適區之後,這些老師會感到慌張,他們開始請求更多的時間,甚至想直接獲取答案。

但這正是美國教育家希望中國的教育者能學會的:我們要意識到很多事情沒有完美答案,要學會適應不完美、混亂的狀態,去理解學生們的不完美。

「失敗很正常,我們要做的不是讓孩子不去失敗,而是在失敗後可以了解到為什麼失敗,是因為資源不夠,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我們要讓學生們去總結,去尋求幫助,去嘗試新的方法。」

2、中國的教育者會更關注孩子的分數。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衝突。Wanny 和她的同事 FabLab 的負責人 Jeff Schmidt 都認為,中國的教育者可以考慮精簡針對某些考試的按部就班的課程,轉而加強一下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也就是基於項目的學習。

基於項目的學習,就和做創業是很像的:先有一個解決某個問題的想法,然後做出原型產品去驗證這個想法,接著根據實際情況持續迭代這個產品。通過這樣的學習,最終出來的結果不是一個分數,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產品。這個產品是沒有正確答案的,但是通過這個探索的過程,學生們學會了各項技能:調研、設計、工程、演講、反饋,等等。

3、中國的教育者往往希望自己能成為專家,要讓自己什麼都懂,然後直接傳授給孩子。

Wanny 提到,「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知識,學會所有的技能,作為教育者也要意識到自己身上一定也會出現缺陷。」

其實,「完美主義」在教育中是要不得的,不光是對孩子,對教育者自己也是同樣。作為老師、家長,我們都不可能是「超人」。

在中國,有不少家長跟著孩子一起做作業,做考卷。對於不少走入誤區的家長,Wanny 女士想提醒大家:「與其自己費盡精力去搞明白一個難題的解法,接著去教會孩子;還不如告訴孩子,如何去尋找去請教這方面最有經驗的老師或者專家。」

Wanny 女士還希望大家可以借鑒下「提問式教學」:當學生遇到困難,或者沒法完成目標的時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要做的不是手把手教會他們該如何如何做,而是應該向學生提出類似這樣的啟發性問題,「你們如果想完成任務A,通過B這個方法是否真的能達成?方案C可以替代么?如果真的失敗了,失敗原因是什麼?」

(Wanny背後是BCS的教學樓)

在我們結束這次訪談之後,Wanny 邀請我們參觀學校的 Maker Space(創造工坊)。正巧,一批二年級的學生剛剛下課,孩子們興奮地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課程作業。

原來,這堂課是通過讓孩子製作定格動畫的方式,來讓他們學習海龜是如何從一顆蛋成長到成年龜的,又是如何在此期間面對周圍環境的威脅的。內容來源於一本環保科普讀物《Grande Turtle Adventure》,老師用非常生動的方式,帶著孩子們製作了一個個屬於自己的定格動畫版本。

(Maker Space里老師的板書和提供給學生的工具)

那麼,這是一堂生物課?藝術課?還是一堂環保主義教育課?

你無需定義它,因為孩子們在這堂課中會有屬於自己的收穫。

--------

PS:探長給大家送上一批 Wanny 校長推薦給眾多教育管理者的資源及書單,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挑來看看:

TEDx Talk on Rapid Prototyping(Tom Chi)-演講

Patterns of Innovation Report(P21)

K-12 Fab Labs and Makerspaces(Google Group)

Make Space(Scott Doorley 著)

The Art of Innovation(Tom Kelley 著)

The Art of Tinkering(Karen Wilkinson and Mike Petrich 著)

Setting the Standard for Project-Based Learning(John Larmer, Suzie BossandJohn Mergendoller 著)

Transforming Schools(Bob Lenz 著)

下面這則視頻是 FabLab 的創新實驗室主管 Jeff Schmidt 向密探介紹 FabLab,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英文版,無字幕):

看完這則「教育誤區」文,你的想法是什麼呢?大家還想了解什麼矽谷教育的前沿動態呢?歡迎留言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矽谷密探 的精彩文章:

十大股價跌幅最大的科技公司都有誰?矽谷一周熱聞回顧
蘋果進軍醫療保健行業的野心、行動與未來

TAG:矽谷密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