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與人為善並不等於理所當然

與人為善並不等於理所當然

近日,一篇「火車換鋪有感」的文章引來網友圍觀。該文出自知名律師易勝華之手,講述了他和家人乘火車時,想用上鋪車票交換其他乘客的下鋪車票,卻屢遭拒的經歷。易勝華本想呼籲年輕人多一份理解,不料卻引來網友「討伐」。他回應稱,不理解年輕人的道德觀念,並表示將就某些網友的惡意詆毀和詛咒訴諸法律,以維護名譽權。

新聞一出,立刻引發輿論熱議,易勝華律師幾乎受到了網友們一邊倒的批評。緣何如此?其實不難理解,細看換座全過程,其實跟生活中很多場景都比較相似,例如在酒桌上經常聽到的那句「不喝就是不給面子」,「不給老弱病殘讓座」的年輕人就是沒有愛心,「你跟個小孩子計較什麼」的熊家長。他們跟要求換座被拒便心生不平的易勝華有個共同特徵,那就是「道德綁架」,這就是大部分網友「討伐」易勝華的根本原因。

何為「道德綁架」?就是用聖人或超人的標準來要求普通人,用善良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源於個人思想覺悟較低,對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不平衡心理。而除去人們的精神結構不談,其根源就是道德判斷邏輯的混亂,易勝華之所以因換座被拒便產生個人情緒,正是源於對道德概念的混淆。誠然,道德的標尺一直較為模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無論有何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道德是一種精神品質,而非一種絕對義務。

俗話說,「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這應是道德運行中最好的規則。時常有人揣著「我弱我有理」的思想對他人進行一些無理甚至侵權的行為,這樣是不對的。道德的互動應為良性,人們在為了「與己方便」對他人提出訴求時,也切莫忘了給自己設定一個「與人方便」的道德標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亦勿施於人。如果在要求別人的同時,自己卻無視社會規則以及對他人造成的妨礙,那這就不是道德,是自利。

當然,並不是說這個社會不需要助人為樂,只是它不能被濫用更不能被越界。很多人將別人的與人為善當成理所當然,因「與己方便」造成了「與人不便」,實際上,這也恰好違背了社會對道德本身的美好嚮往。善良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本身不是一種義務,所以人們厭惡「道德綁架」,並不是大家缺乏道德之心,而是它已經超越了人們必須要遵守的公序良俗。我們呼籲社會應有善良美好的道德情操,但與此同時還應有相互理解的換位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七律三首 致友人
歡喜過生活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