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流浪地球》,毀於吳京?

《流浪地球》,毀於吳京?

統治了春節檔的《流浪地球》,毫無疑問是近期的「大熱門」。

從不被看好到口碑票房雙逆襲、卡梅隆發帖點贊、《紐約時報》專文報道……

許多人將其視為「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作品。

電影里「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的梗,更是被網友玩成了「造句大賽」。

圖片來源:深圳交警

可是,「人紅是非多」,隨後的爭議,《流浪地球》也沒能躲過。

流浪地球爆紅後,最醜陋的事正在發生

大年初一電影上映後,許多人表示「超出預期」。

但之後幾天,豆瓣評分一路走低,從一開始的8.5,跌到了7.9分。

平心而論,《流浪地球》並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比起科幻影史的經典之作,差距顯而易見,一些人不喜歡,也在情理之中。

但翻了翻網上的一星評論,很多一星,來得毫無邏輯

有人因為「覺得電影評分有點虛高,需要打一星中和一下」而給差評;

當然,更多的則是沖著主演吳京。

有人給《流浪地球》貼上了「星際戰狼」的標籤,有人看到「吳京」兩個字就果斷「一星」:

「有吳京,就一星」 / 豆瓣

微博上有網友創造了一個新單位「含京量」。

「含京量」越高,則意味著越鼓吹中國人厲害。

這些「一星」,究竟是為了「泄憤」,還是真實客觀的評價?

「戰火」到此並非終結。

一些喜歡《流浪地球》的人,由憤怒到「反抗」。

他們衝進各大安卓應用商店、 App Store ,給豆瓣這個軟體刷了無數一星。

同樣毫無邏輯的一星,在這群人眼中,是「以彼之道還治彼身」。

而他們的理由則是網上瘋傳的「有人出錢讓網友把《流浪地球》五星改成一星」。

整理一下經過:

豆瓣上原本有一位網友,給《流浪地球》打了4星好評,吸引了兩萬多點贊。

隨後,他將自己的四星長評改為一星。

但兩萬多的點贊沒有清除,讓這條觀後感仍然處於評論區頂部(現已取消)。

四星改一星的評論 / 豆瓣網友@掉線

一時之間,輿論沸騰。

許多人開始拿出各種「證據」,證明改一星的評論都是收了錢的。

微博爆料《流浪地球》豆瓣評論區,存在收費好評改差評的現象(已被豆瓣闢謠)

豆瓣不得不出面闢謠:

經核查,《流浪地球》目前評論區前500條中,只有四個人,存在跨分數改評行為。

並且承諾,之後大幅修改評分的,會將已有的點贊數清零。

豆瓣闢謠 / 豆瓣電影

引發了這場「戰爭」的網友「掉線」也覺得哭笑不得:

「從頭到尾就我一個人做了而已,被各種沒有根據的截圖推測一步步引導成這樣……」

網友@掉線目瞪口呆 / 豆瓣

喜歡的、討厭的,為了互相攻擊一起「刷一星」,這樣「魔幻」的劇情,還是第一次見。

「泄憤」帶來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誰都討不了好。

「無腦一星」的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

《我不是葯神》上映後,有人持「五星太多,需要一星中和」的理由打低分;

也有人沖著王傳君刷一星:

誠然,這些電影都各有不足,給不喜歡的影片打一星,也是每個人的自由。

因為「若批評無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但還有一句話:「若批評無邏輯,則低分無意義。」

為了低分而低分,在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濫用權力肆意詆毀一件事物,這種做法,實難苟同。

並非要給《流浪地球》唱讚歌,這部電影遠遠沒有達到可以成為經典的地步。

但必須承認,《流浪地球》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意義。

批評不足,也承認進步

2月4日,《紐約時報》點評這部電影:

「中國是太空探索的後來者,在電影業中,它也是科幻片的後來者。但上映後,這種情況即將改變(China was a latecomer to space exploration, and in the movies, it has been a latecomer to science fiction, too. That is about a change.)。」

《金融時報》也談及:「中國電影人開始有信心挑戰被好萊塢壟斷多年的科幻片了( The leap into sci-fi reflects Chinese filmmakers』 growing budgets and confidence to tackle topics previously monopolised by Hollywood. )。」

《流浪地球》的正面影響,可見一斑。

它講述了一個和西方科幻電影完全不同的故事:

當地球要被毀滅之際,人類做的,不是乘坐飛船逃亡,而是「帶上地球一起去流浪」。

建造一萬台高度1.1萬米之高的行星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自轉、脫離圍繞太陽運動的軌道,向4.2萬光年外的新家園飛去。

巴黎附近的行星發動機 / 《流浪地球》

這樣的場景,遠非孤懸海外的逃亡飛船所能比擬,也比後者大膽的多。

受木星引力吸引走向毀滅的地球 / 《流浪地球》

因地球脫離軌道,氣候驟降,各大地標性建築被冰雪覆蓋:

央視大樓、東方明珠、奧運大廈……

被冰雪覆蓋的上海 / 《流浪地球》

又因為途中受木星引力影響,地面上的城市被摧毀。

建築物垮塌的上海 / 《流浪地球》

精湛的特效,在中國科幻影史上,堪稱教科書級。

地球在宏大宇宙視野下的極致孤獨感,影片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逃離太陽的地球 / 《流浪地球》

地球擦過木星時,因受到木星引力影響,眾多行星發動機損壞需要搶修。

全球有超過45萬支救援隊,踏上了拯救地球的道路,不計代價,不論人力是否超過需要。

讓電影飽受詬病的正是把鏡頭對準了一支來自中國的主角團隊,於是有了「中國人拯救地球、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太濃厚」的說法:

前期救援杭州行星發動機的任務,失敗;

中期救援蘇拉威西轉向發動機,被其他隊伍搶了先;

最後影片高潮「火燒木星」,同樣有在其他轉向發動機的隊伍,做了一樣的事;

過程中幫助過劉培強(吳京飾)團隊的,是來自各個民族的人……

太空中正在「反抗」的,從來不止劉培強一人。

個人覺得,這恰恰與「個人英雄主義」,是相反的。

45萬支救援隊伍,最後點亮了大多數熄滅的行星發動機,路上的那些故事,在那個時代中,未必沒有劉啟一行人的精彩。

這些天,微博上有很多人給那些鏡頭中一閃而過的「小人物」寫了故事:

和劉培強、馬卡洛夫在同一間房的法國人;

聽到救援失敗,在車裡無望自殺的日本人……

「在這個屬於劉培強(吳京飾)的故事裡,我沒有姓名。」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法國人 / 微博網友@雲不凡White

但沒有姓名,不代表沒有努力。

讓地球文明得以延續的力量,不只來自主角團隊,還來自於這些鏡頭沒有照到的人、來自於整個文明共同努力。

說它是「一個人拯救世界」的「星際戰狼」,我不得不投一票反對。

誠然,電影尚有硬傷,部分難以自圓其說的劇情、女主在關鍵時刻強行說教的演講等等,都不免讓人有些尷尬。

可打破了美國式科幻的束縛,完成中國科幻電影從零到一邁進的這些努力和勇氣,本就不該被忽視。

有些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

《流浪地球》的原作者劉慈欣評價導演郭帆說:「他是有科幻導演的情懷的。」

電影上映後,郭帆也背上了一口「空手套戰狼」的鍋。

發布會上,吳京主動爆料,他本來並沒有參演《流浪地球》。

有一天郭帆喊他去客串,他就去了,沒想到這一去,當了主演沒片酬不說,還被「騙了」六千萬。

電影拍攝過程中,郭帆數次找吳京「哭窮」,最後,吳京給電影投了「救命的」六千萬。

吳京在發布會上調侃「被導演騙了」

那些令人震撼的特效、場景,過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如登天:

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國內沒有相關的設計製作可以模仿,相關的道具在市面上也根本不可能買到。

選角上省下來的錢大多花在了道具和場景製作上,郭帆在租來的大攝影棚里真的搭建了冰原,地下城宇宙空間站等場景。

1000多個零件的宇航服、14層的頭盔,一點點琢磨。

他說:「我要把能實景的全部做成實景。」

為了讓故事更「有理有據」,編劇團隊寫了上百萬字的「一百年編年史」,詳細地規划了每一年地球的自然環境、政局、人類生活樣貌……

他還邀請了中科院的科學家來討論「推動地球」這件事如何「可行」。

一位科學家進門就潑了一盆涼水:「不可能,打個比方,地球就是個雞蛋,蛋殼就是地殼,這麼大壓強推過去,根本就扛不住。」

郭帆急了:「不行啊老師。」

請不起外國特效公司,就都換成 made in China,一個幾秒鐘的鏡頭,可能要修改上百遍。

八千多張分鏡圖,三千多張概念設計圖,十萬延展平米的實景搭建,7000多人的團隊……

一點一滴做到最後,郭帆的全部身家900萬砸進去了,製片人龔格爾把車賣了;

演員主動降片酬,攝影指導劉寅自掏腰包買來設備……

終於完成了國產科幻大片的「從零到一,從無到有」。

這些年,無數打著科幻旗號的國產電影最後都賠的血本無歸,在這種環境中投入一切,花幾年時間拍這樣一部電影,風險其實很大。

郭帆也好,吳京也罷,這個團隊當得起一句「勇氣可嘉」。

郭帆很清楚:「中國科幻電影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次拍攝就是一次冒險,給未來所有中國科幻電影趟路。」

吳京說:「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其實我們已經成功了,因為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製作。

未來,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說這些不是想要為《流浪地球》「挽尊」,或是「訴苦」。

真的不喜歡這部電影的缺陷的人,依然有權力給它一星。

只是有些努力,本身就值得尊重;有些進步,應該被觀眾承認。

而最好的尊重方式,就是「還評價以公正,讓影評只因電影」。

你覺得《流浪地球》是「大型自我感動」,不喜歡台詞薄弱,覺得特效齣戲……都可以。

同樣,你覺得電影好,影評軟體有漏洞,評論不公正,也可以。

只是不該帶著偏見、憤怒,用那些毫無邏輯的「理由」,攻擊你不認可的事情。

絕對的「正確」本身就不存在,一件事出現兩種或是多種聲音,再正常不過。

《流浪地球》中,人工智慧Moss在毀滅前感慨過一句話:「讓人類保持理智,就是一種奢求。

而拿著票的每個人,要衡量的,正是如何保持理智,不被偏見和情緒裹挾。

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希望你的一星或五星,都不是出於憤怒和偏見。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

歡迎點贊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別和單身太久的人談戀愛

TAG:牛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