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佛家修行講究「明心見性」,如何理解「明心見性」?可謂深層境界

佛家修行講究「明心見性」,如何理解「明心見性」?可謂深層境界

其實佛教的文化由來已久,在我國的文化體系中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像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便是以傳承佛教文化為背景所展開的,唐僧師徒四人去往西天求取真經,這個真經便是佛教珍存的各種典籍,很多佛門中人都是通過閱讀經書之理,以及自己體悟經書中的教義來完成修行的。

如果僅僅通過最表層的閱讀,是很難對其中的深意有所領悟的,只有用心去體悟這些佛法的精妙之處,將其與我們所處的世界聯繫起來,不斷地反思自己,才有可能體悟出其中一二,這便要求研習佛法之人,能夠跟隨著留存下來的佛經典籍,去領略其中的大千世界,同時又能夠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達到「明心見性」的深層境界。

在很多部經書中都有記載,要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應該遵循一些怎樣的選原則?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地了解一下。首先在《六祖壇經》中便提到過「明心見性」,這部經書對於修行之人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佛學典籍,它所秉承的觀點便是「佛源自於人的本心」,與周圍的外物是沒有任何關係的,講求只有認識自己的內心,才能夠體悟到佛學的真諦。

在《圓覺經》中便提到了「凈心之說」,認為如來之所以能夠成佛,便是他六根清凈,不為外物所擾的結果,想要領悟到佛學的真諦,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斬除自己對外物的眷戀,只有這樣才能夠心無雜念,一心向佛,從而免除很多心理上的困擾,不必為世俗之事所干擾,這是做到「明心見性」必須要遵循的原則,不然是沒有資格踏入佛門清凈之地的。

而《金剛經》則是教導我們平衡生活與修行之間關係的經典之作,世間的萬物雖有其形,卻又去夢幻泡影一般不可捉摸,如果我們對這些事情過於執著,便會為世俗之事所困,無法達成修行的境界,要想修成正果必須像《心經》裡面所提到的一樣,將一切貪嗔痴的慾念拋諸腦後,保持內心的清凈,達成所謂無欲無求的人生境界,只有這樣修行之路才會更加坦蕩,自凈己心,自修己心便是「明心見性」的修行原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騷客其談 的精彩文章:

沙僧是個憨厚的老實人?其實我們都被騙了,他隱藏的最深
玉皇大帝其實很弱,連這四個地方他都不敢去,去了就是死

TAG:騷客其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