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三個女人一台戲,四個女人N個群!

三個女人一台戲,四個女人N個群!


點擊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點擊加星

貼近你心 

?


作者:社長的小號


來源:社會學了沒(ID:socialor)



最近網路上有一組很火的漫畫,專門吐槽女生宿舍生活。有意思的是,一共4人的宿舍,卻建了多個微信群。簡單來說,ABCD四人一個群,ABC三人一個群,BCD三人一個群,ACD三人一個群,ABD三人一個群,舍友關係的複雜性可見一斑。



一組吐槽女生宿舍的火爆漫畫,四個室友總共擁有N個群聊


圖片來源:網易王三三



微時代的拉幫結派

為什麼只有四五人的大學生宿舍,卻建立了N個群?其實這與校園中常見的拉幫結派現象相似,只不過微信群成為拉幫結派的新陣地。

對剛入學的新生來說,拉幫結派並不總是一件壞事。

因為他們要面對全新的環境和形形色色的同齡人,如果能在同齡人中迅速抱團,能夠獲得心理上的相互認同,彼此互相支持。

布羅德里克和布盧伊特兩位學者認為拉幫結派最常見於中學生里。

通過拉幫結派,他們能夠儘快確立自我認同感以及滿足自己被他人認可的心理需要。

和男生相比,女生似乎更容易拉幫結派,也更害怕被排斥出群,

也許這與女生在心理情感上更為脆弱和傾向於受保護有關

電影《芳華》里,何小萍因為成長環境的原因,生性自卑、敏感,她以為文工團的生活將是新的開始,未曾想過又是新的一輪被人欺負、排擠和恥笑。無論她做什麼事,都被女生們群嘲,連男生也因為她的汗臭而排斥她。


同校、同系、同班、同寢室,客觀上為學生提供了連接點。舍友為了互相聯絡而創建微信群,相當於構建起新的人際關係網。

剛入群的時候,你我其樂融融,樂此不疲地互懟、互黑,斗表情包,隨著相處越深入,凸顯的問題越多,對對方的不滿情緒日積月累,原本嘻嘻哈哈的舍友群最後很可能變成水群,甚至會出現幾個人背對著某個不合群者,偷偷另建新群。



微信群背後的鄙視鏈

在上面提及的例子里,女生宿舍共四人,其中三人建了一個叫「好學渣光芒萬丈」的群,把另一個學霸舍友排除在外。三個學渣舍友對學霸羨慕嫉妒,又心存不滿,三人於是抱團把「異己者」排除在外,形成自己是強勢一方的假象,以此找到內心的平衡和歸屬感。

套用社會學理論,這是

「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歧視」

。簡單來說,因為某個共同點(如興趣愛好、價值觀、文化背景相似等)抱團在同一群體的成員,彼此之間的認同感更強烈,行為步調更一致,會排斥、貶低和鄙視群外的「他者」,這一過程又會進一步加強群體的向心力。

群體內的人鄙視群體外的人,這背後是社會通用價值鄙視鏈在作祟。

鄙視鏈如同食物鏈一樣,根據高低、好壞、優劣的關係層層遞進。

曾於里在《你被鄙視鏈綁架了嗎》列舉了身邊常見的鄙視鏈:「相親,有相親鄙視鏈:北京戶口、貌美如花>貌美如花>容貌一般>女博士>屬羊;不同城市之間有鄙視鏈:北京>上海>上海本地人>深圳>杭州>廣州>其他;玩個遊戲也有鄙視鏈,星際>魔獸>DOTA>LoL>王者榮耀>陰陽師>其他手游……

如此類推,在學生宿舍里大概會出現這些鄙視鏈:本地學生>本省學生>外省學生;每天洗澡的>三兩天洗一次的>一個星期洗一次的;社團學習兩者兼顧的>埋頭苦學的>混社團的>不學習不參加社團的……

微信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加劇了他們相互之間的攀比,構建起一條條看不見、摸不著的鄙視鏈。


 

為什麼偏偏是女生?

為什麼一個宿舍建立多個群的現象常見於女生中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男女性心理和人際關係的差異談起。

如美國知名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的暢銷書所言,「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女性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這種差異的造成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從生理學來看,女性荷爾蒙含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相反,男性荷爾蒙則會激發侵略行為和性衝動。

從社會學來看,社會文化賦予男女性不同的角色。比如中國古代「男耕田女織布」的生活模式,日本盛行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方式,都在潛移默化中強調男女差異:女性更依賴他人,傾向於陪伴、傾訴和與人打交道;男性則更看重獨立、自主,追求成就和合作。

博比·沃特等人以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研究他們的人際交往行為,得出結論:和男性相比,女性更情緒化,在人際交往中常常飽含豐富的感情。同時,女性更希望在一段親密關係里被接納、被支持。

一旦親密關係中出現不信任的時候

(比如上文提及的三個學渣舍友對學霸舍友的孤立),

女性會藉由與信任的人交談,與同伴分享內心感受來減輕壓力

(如三人抱團建立新的微信群來吐槽學霸舍友)。

由此看來,一個女生宿舍創建多個微信群,背後的成因有很多。如女性更傾向於向他人傾訴,與同伴抱團,拉幫結派。微信的應用,又加劇了學生之間「鄙視鏈」的形成。

話雖如此,我們也要明白,學生入學被隨機安排舍友,這本身就是極具偶然性的事件。原本毫無關係、性格各異的人,因為「同一寢室」而被安排住在一起,朝夕相處四年,難免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甚至會發生分歧和爭吵。

遇到志同道合的室友固然是一件幸運之事,若遇不到,也不必怨天尤人,借用斯坦福大學丹尼爾·麥克法蘭教授的話:「

沒有誰和誰一定要成為朋友,只是可能性大小的問題

。」 



公號簡介:社會學了沒(ID:socialor),一個有趣、專業、接地氣的泛社會興趣社區,讓你更多元理解社會,判斷社會趨勢,更好認識自我,促進認知升級。



▽ 更多推薦閱讀 ▽


吃火鍋,你選擇肚子疼還是屁股疼?


都市青年春節扒衣見君圖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文摘 的精彩文章:

肚子咕咕叫的聲音,是最動聽的
「我重要嘛?」「再重也要。」

TAG:青年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