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衰弱簡單又有效的辦法,非針灸莫屬
小 編 導 讀
神經衰弱作為一種神經症,對病人是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摺磨。中醫對付這類疾病絕對不在話下。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名老中醫孫學全治療神經衰弱的經驗。簡單的幾個穴位,頭昏、失眠、心慌、煩躁等癥狀都會改善。一起去看看吧~~
神經衰弱是最常見的一種神經症,它是神經活動的功能性障礙,而不是器質性損害,多發生於青年和中年人。本病與個人的神經類型有關,一般多見於弱而不均衡型。
臨 床 表 現
治 療
方一
1.取穴:主穴為安眠2、內關。
2.操作方法:安眠2針0.5~1寸,捻轉手法,將針單向捻轉3~5下,患者可有強烈酸脹惑,且可放射到前額,此時立感頭腦清醒。間歇行針30~60分鐘。10~15分鐘捻針1次。余穴均留針30~60分鐘,1日或間日針1次。不少患者在留針時即可入睡。
[病例]
劉某,男,28歲。1967年11月6日初診。
失眠、眩暈7年余。近1年來病情加重,入睡困難。睡則多夢,有時連續3~5晚不能睡覺,頭昏、心煩,胸悶如有物梗塞,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記憶力顯著減退,偶有遺精。檢查:面色枯黃,體質瘦弱,營養欠佳,血壓130/85mmHg,心肺正常,肝可觸及,腹平軟,苔黃厚膩,脈弦細。診斷為神經衰弱。針安眠2、百會、內關、膻中、三陰交,手法同上,留針1小時,間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第1個療程,針後即能睡4個小時,入睡較前快,現已有餓感。食慾增加。第2個療程,能睡5~6小時,夢減少,飯量增加,針後未遺精。此療程去膻中、三陰交,余穴及手法同上,間歇行針30分鐘。10分鐘行針1次,間日1次。第3個療程,睡眠基本恢復正常,胸悶、頭暈、易煩等癥狀均消失。體重增加7kg。隨訪12年體質健壯。
方二
1.取穴:陽性反應部位。
2.操作方法:部分神經衰弱患者,在背部可產生如下陽性反應現象:胸椎上段兩側有冷、熱、酸重或針刺感;胸椎上段兩側有時可摸到條索狀結節。在此陽性反應部位針刺、拔火罐,挑捏或刮治均有效。
[病例]
李某,男,49歲。1977年8月21日初診。
患神經衰弱十多年,近2個月病情加重,連續40餘夜失眠。伴有頭昏、乏力,易激動及納食不香等癥狀。第3~5胸椎兩側部位有冷感和針刺感。治法:視冷感區之大小,每次選2~4個刺激點,成45°角向下斜刺0.8~1.2寸,捻轉手法,短促行針,起針後拔火罐15分鐘,間日1次。
治療2次後即能入睡3~4小時,背部異感顯著減輕。治療4次後,夜間能睡5~6小時,中午亦能睡半小時,背部異感消失,余症均顯著好轉。隨訪半年療效鞏固。
方三
1.取穴:安眠2。
2.操作方法:於睡前30分鐘,取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患者兩手五指分開抱頭,兩手拇指腹面分別按壓兩側安眠2 10~20分鐘。用力大小,以自覺局部有酸脹感為宜。按壓畢患者再意守丹田,一吸一呼,使氣注于丹田而又出自丹田,如此反覆至入睡為止。
【按語】
神經衰弱是一個症候群,包括很多癥狀。中醫學認為髓海不足和正邪襲內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
中醫學對本病不僅在理論上有一定的認識,而且在實踐上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茲綜合介紹如下。
治療神經衰弱的療效與患者的精神狀態,生活習慣和工作環境等都有直接關係。因此,在制訂治療方案時,有必要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盡量採取相應的措施,否則很難取得預期療效。
版
權
聲
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孫學全針灸臨證經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孫學全,孫紅兵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及正正文圖片源於攝圖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都說「效不更方」?看國醫大師怎麼說!
※抑鬱了,該如何自救?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