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故事首次將鏡頭轉向精神疾病患者:「籠中鳥」如何才能展翅飛?
一起自閉症家庭入住公租房遭抗議事件,讓「排斥、歧視」的字眼再次橫亘普通大眾與精神障礙患者之間;一次寶馬車交通事故,讓輿論又對準精神衛生中心;一件網路上的熱賣衛衣,讓網友調侃地把「宛平南路600號」稱為「Sweet Home」……
精神疾病患者,這個讓人有些陌生而敏感的群體,通過正在熱播的我國當下醫患關係紀錄片《人間世2》走向更多社會大眾。「208天與他們共度的時光里,我們也不斷糾正自己的認知。在今天這個充滿愛的日子,我們希望更多人能告訴他們:『紅牆』之內不是孤島,社會對他們也有愛。」在今天舉行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人間世2》線下活動中,導演秦博如此說道。
「來了才知道,在醫院裡看到的場景和民間流傳的並不一樣。」導演沈茵介紹,「現在我們每個同事都有一件病號服,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床位』。剛來時還有點心理負擔,但沒幾天大家就和患者們『打成一片了』。他們真的好可愛,也好可憐!」
給沈茵印象最深的是「入院」後的第三天。患者老馬跑來站在她面前,咧開嘴憨憨地笑了,沈茵發現,她的兩顆門牙不翼而飛。老馬說,「我是這個病房的大組長,不要擔心,我們都很好的,過段時候治療好了你就能出院了,不要難過!」說著,老馬又笑了,臉上深深的皺紋顯示著她的年齡。
沈茵問老馬,住院多久了?什麼時候回家?老人的笑容漸漸消失了,低著頭輕聲說,「我的父母親都去世了,只有一個妹妹是我的監護人,但她有自己的家庭。以前我回家過一次,結果妹妹和妹夫就吵架了。」老馬抬起了頭,再次露出她標誌性的笑容,「可是沒關係,我們病房很多人都和我一樣,而且妹妹每個月都來看我。我給你介紹一下病房情況,這裡是休息區,這裡是衛生間,這裡是……」
聽著她細緻的介紹,沈茵明白了:雖然精神衛生中心外表和其他醫院沒有太大差異,但這裡的患者卻像「籠中鳥」,嚮往藍天,卻無法展翅飛翔。「公眾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和排斥來自對精神疾病的恐懼和偏見,而偏見又來源於無知。」精衛中心副院長王振直言,影視劇中奪眼球的加工更是加深了人們的錯誤看法。長此以往,患者就變成了孤立的群體,醫院則變成了一座座孤島,甚至連醫院裡的醫護人員也成了「另類人群」。
精衛中心精神科教授鄭瞻培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不同於軀體性的疾病,精神疾病往往合併了心境障礙和行為障礙,所以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必須以藥物干預—心境護理—行為干預協同作用。因此,他們需要相較於其他科室更多的醫務人員參與治療和管理,同時康復和治療周期一般比較長,遠超過常見手術患者住院時間大多在3周以內的情況。「但精神科的醫患關係並非只有管理與被管理,病房也不是只有對患者自由活動的限制、冷冰冰的規則和藥物。」王振說,事實上,隨著精神疾病學科的發展,患者需要約束的情況已經很少,「我們在治療的同時,更關注人文內涵。」
如今,這一被稱為「籠中鳥」的群體,不僅希望大眾輿論「污名化」的減少與消除,更需要社會的進一步接納與包容。精衛中心院長徐一峰說,患者「回不去」的問題已成為我國精神衛生機構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在醫療機構與家庭之間,能否有效搭建一個過渡平台呢?
據悉,在我國香港地區,精神疾病患者除急性期住院治療外,多數時間仍生活在社區中。社區康復服務形式多樣、體系完善,為患者進入社區提供了保障,同時也減少了慢病患者滯留醫院的情況。2010年數據顯示,全港約有11萬高齡人士患有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其中抑鬱症約佔30%,輕度精神疾病約佔10%。除了醫療機構外,全港有不少於百所積极參与及提供老人服務的非政府機構。
「從醫療機構到回歸社會不是一蹴而就的,患者本身需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其家屬也需時間調整狀態。」徐一峰建議,隨著老齡化的日益加劇,本市是否也可建成與香港類似的日間服務中心等機構,「對於社會功能保留、精神狀態穩定,可一定程度履行社會責任的患者,走出醫院也有益於其康復。同時,也可將有限的醫療資源解放出來,為更多有需求的患者服務,實現患者、家庭、醫療機構與社會的共贏局面。」
※5大原因導致《流浪地球》大熱——「中國式拯救地球」激發全球式「走出焦慮」再想像
※難怪星爺一直帶帽子出鏡,當他摘下帽子那刻,百萬網友瞬間淚目!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