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究竟有沒有篡位?他自己用四個字回答,被後人奉為經典
縱觀整個清朝歷史,最具流量的話題人物當屬雍正帝胤禛了。最早接觸到他,是在一部老武俠片中,裡面有一種恐怖的暗器,叫做「血滴子」。無論是多麼厲害的武林高手,在它面前,大概只有一種結局,就是腦袋被套住,然後「嗖」的一聲,從此與親愛的脖子分離。而據說「血滴子」的發明者,就是雍正。
除了「血滴子」以外,雍正還是一系列傳聞的男主角。比如將「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還有就是「傳位於胤禎」改成「傳位於胤禛」,當然也免不了一碗參湯要了康熙老命之類的橋段,總之雍正就是一名陰謀家,靠著各種不光彩的伎倆,實現了謀朝篡位的野望。可以說,沒有一個朝代像雍正朝那麼瘋狂,當皇帝還在位時,上至官員,下至百姓,就敢私下議論皇家最敏感的話題,而且種種「黑料」直接扔向皇帝本人。
那麼,雍正究竟篡沒篡位?
第一個回答這個問題的人,當然不是小編,也不是比小編厲害無數倍的專家學者們,甚至乾隆這個做兒子的,都有意無意語焉不詳。實際上,最早給出答案的,正是雍正本人。
(一)倉猝之間
根據《雍正實錄》的記載,早在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就曾經對大清國中央領導班子全體成員說過這麼一段話:「我聖祖仁皇帝(康熙)為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這段話明面上有兩層含義:第一,康熙確實傳位於雍正;第二,是在「倉猝之間」,通過口詔完成了傳位的流程。
一般來說,實錄之類的史書都是官方編撰,由後一朝史官執筆,寫前一朝之大事。那麼,《雍正實錄》的成文,肯定是經過乾隆首肯的。由於雍正的繼位合法性直接關係到乾隆的繼位合法性,因此,雍正上述所言,起碼在兒子乾隆看來,屬於公認的事實,並沒有什麼需要避諱;否則,他大可以命令史官們在《實錄》中將這句話改成「奉傳位遺詔而繼承大統」。
時至今日,哪怕最堅定的「雍正篡位論」擁護者,也不會再相信將「十」改成「於」這樣的無稽之談,爭論的焦點已從遺詔是否被篡改轉移到了遺詔的真假上面。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爭議,就在於「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這句話,因為這代表了第三層含義,就是雍正即位之時,現場並未出現康熙傳位遺詔。
那麼,如今清宮檔案中的那份「康熙傳位遺詔」,究竟是何來歷呢?
(二)遺詔真偽
關於這份遺詔,一般存在以下四種可能:
1、此遺詔確實由康熙親自準備,並且確實傳位雍正,但由於康熙藏東西的能力太過逆天,「倉猝之間」找不到了,事後才被發現;
2、康熙確實準備了傳位遺詔,但並非傳位雍正,「倉猝之間」被雍正先派人取走,事後將之銷毀,並置換成如今這份遺詔;
3、康熙並未準備傳位遺詔,但確實傳位雍正,「倉猝之間」已經無法親自書寫,只能口詔,事後雍正補寫了這份遺詔;
4、康熙並未準備傳位遺詔,也非傳位雍正,「倉猝之間」雍正通過某些手段控制了大局,強行篡位,事後補寫。
第1、3兩種情況對雍正有利,第2、4則對他不利,小編個人觀點,先排除1跟2,因為實在太過扯淡。
根據史書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丑時(1-3點)康熙病危,到戌時(19-21點)賓天,中間相隔長達十多個小時,哪怕是胤禛尚未從南郊趕回來之前的寅時(3-5點),康熙宣布了口詔,當中也有足足兩個小時的時間。如果事先真的備有遺詔,那麼康熙既然能夠口詔,就完全可以多說一句,遺詔藏在哪裡,然後命人去取就行了。至於胤禛提前掉包,好吧,如果他真的像影視劇演的那樣有此等通天本領,又何必多費周章,乾脆早點暗殺康熙得了。
基本上可以判定,康熙並未準備或者說來不及準備傳位遺詔,如今清宮檔案中的「遺詔」,屬於雍正事後補寫。
那麼問題只剩下最後一個,康熙的口詔是否傳位雍正。對此,雍正用四個字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三)四字真言
時間依舊回到雍正元年八月十七,雍正在說完那段回憶性質的話語之後,話鋒一轉,突然扯到了自己將來的立儲問題之上。在提出接班人似乎不應過早確立,但又不能不提前確立這一矛盾之後,雍正終於亮出了自己「匕首」:
「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順治)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
這段話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四字真言——秘密立儲。
雍正推出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奇怪,因為他自己深受康熙晚年奪嫡風波的困擾,乃至已經貴為九五之尊了,依然無法消除那些刺耳的傳言,這在歷朝歷代都是極其罕見的現象。
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重演,雍正創建了這一中國封建王朝史無前例的立儲制度,可謂順理成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與不久之後成立的軍機處同樣,是君主專制集權發展到了頂峰的必然產物。
只不過雍正公布這一制度的時機,是頗值得玩味的。此時,距離雍正登基才過去半年多一點,為何他要如此迫不及待呢?
事實上,之所以堂而皇之地推出「秘密立儲」,除了消弭將來自己可能面臨的隱患外,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就是雍正想要告訴大家,康熙生前已經在「秘密立儲」,而「人品貴重」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正是被「秘密」了的那個人。
那麼,康熙是不是真的這樣做了呢?
(四)意外脫軌
滿清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實際上除了康熙朝以外,從來就沒有實行過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康熙之前的皇太極、順治都是王公大臣推選出來的皇帝,雍正之後則全部採用秘密立儲制度,因此,真正以「嫡子」身份成為國之儲君的,有清一代,唯廢太子胤礽一人而已。
過早確立「二號首長」,給康熙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折磨與傷害。且不論他對於胤礽的教育有多麼失敗,事實上,權力面前從來沒有親情,哪怕是昭明太子蕭統、懿文太子朱標這樣的賢德仁者,如果不是因為早死的話,時間一長,投機分子也會或明或暗將籌碼放在將來的皇帝身上,而對現時皇帝造成權力上的制約與威脅。
在兩廢太子之後,康熙實際上已經拋棄了自己最初的兩條原則,即「立嫡不立賢」與「公開立儲」。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左都御史趙申喬上書建議重新冊立太子。對此,康熙也是召集了中央領導班子,先是舉例宋仁宗、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皆未預立太子,然後進一步點明了公開立儲的危害——在權力的巨大誘惑面前,太子未必能恪守本分,而圍繞在太子周圍形成的第二權力核心,也很難避免。
四年後,康熙再度發表長篇講話,也就是如今大家所熟悉的「康熙遺詔」除傳位信息之外的前半部分內容。
他如賭咒發誓一般地提出,「漢高祖傳遺命於呂后,唐太宗定儲位於長孫無忌。朕每覽此,深為恥之。或有小人,希圖倉猝之際,廢立可以自專,推戴一人,以期後福。朕一息尚存,豈肯容此輩乎?」
這段話,可以從側面佐證一件事,就是所謂的「託孤大臣」隆科多,通過矯詔讓胤禛即位,實際上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以康熙舉世無雙的政治鬥爭經驗,在早有準備的情況下,區區一名隆科多,如何能成就此等逆天之事呢?(關於隆科多一事,小編將另行寫文章進行分析)
經過這兩次集體談話,康熙實際上已經確定了接班人選拔制度的改革方向:1、人選由皇帝乾綱獨斷,他人不得插手;2、改立嫡為立賢;3、實際交班前,太子只能協助政務,不得分享權力。
最關鍵的就是第三項,如何能確保胤礽故事不再重演,那麼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公開立儲,即實行秘密立儲。
只可惜,由於過分自信或是不敢相信他人,康熙在保密尺度上把控過嚴,導致在其生命最後時刻,這項工作意外脫軌了。最終雍正雖然得以登基,卻從此飽受困擾,這也是近三百來這樁滿清第一謎案的根源所在。
乾隆作為康熙的首席「腦殘粉」,一生都對康熙推崇備至,甚至連在位時長也不敢超過祖父。而對於自己的父親、締造「康乾盛世」的關鍵人物雍正,乾隆則少有積極的評價。甚至在上位之後,他還做了不少有損於父親名聲的事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羅一番。
唯獨對於「秘密立儲」制度,乾隆可謂讚不絕口,認為它解決了「不可不建儲,而尤不可顯立儲」的矛盾難題,「雖未有明詔立儲,實與立儲無異,但不似往代覆轍之務虛名而受實禍。」
而事實上,這項制度的確完美地解決了封建王朝最為困擾的皇位傳承問題。滿清得以突破「自古胡人無百年之國運」的宿命,與雍正「秘密立儲」的改革息息相關。
不過,在乾隆心目中,這一制度的實際發明者或許不是老爸雍正,而依然是爺爺康熙。唯有如此,雍正合法繼位的說法才能獲得一條難以置喙的明路。
至於這個「秘密」的對象,為何不是十四阿哥胤禵(胤禎),原因很簡單,康熙派他去青海前,並不能未卜先知一定可以獲勝,萬一輸了,豈非罪人?後來已經獲勝了,卻又不召喚他回來,放於千里之外,時間長達四年之久。這已經超過了為其積攢威望的範疇,更像是調虎離山,剪除「八爺黨」最有力的左膀右臂。
※乾隆丟掉了一塊最值錢的土地,如今,卻成了我國最頭疼的麻煩!
※皓鑭傳嬴異人娶絲蘿 皓鑭卻還在趙國受苦
TAG:萌寵科研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