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阿里的「雲上」基因

阿里的「雲上」基因

歷史總是相似的。

1913年,在美國密歇根州的高地公園,亨利·福特採用流水線生產出了第一台T型車。這種生產方式,讓每輛汽車的組裝時間由原來的12小時28分鐘縮短至10秒鐘。

很快,這種全新的技術方式,引來了雷諾、賓士、雪鐵龍、標緻等同行的參觀、學習,這種生產方式構成了現代大規模生產的雛形。

在數字與智能時代,外觀雖然還是這樣的流水線生產,但內核已完全改變。在不斷滾動著的流水線上,每一個零部件、半成品、成品都有自己的數據標識。通過虛擬的雲與後台,每一件商品可能對應著特定的需求與消費者。

這是DT時代下經濟新範式的一般樣貌。在這個由大數據、雲計算等驅動的新時代,商業的基礎設施、生產要素、是經濟形態、商業範式等煥然一新,社會經濟以一種全新範式運行。

提出DT這一概念的阿里,是這場新經濟、新商業變革的領頭羊。在新零售、新金融、新製造等領域,打出雲計算、大數據等組合拳的阿里,也正在像一輛無堅不摧的戰車碾碎大眾心中布滿塵埃的商業常識。

1月30日,阿里交出了一份仍然可以說高增長的業績答卷:2019財年第三季度,集團收入同比增長41%達1172.78億元,凈利潤增長37%至330.5億元,這是中國首個互聯網公司實現單季營收破千億。

股市應聲上漲,截至收盤,阿里股價上漲6.3%,總市值約4324.3億美元,超越騰訊再次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其中,阿里雲同比增長84%至66.1億元。以此計算,2018自然年阿里雲營收規模達到213.6億元,4年間增長了約20倍,成為亞洲最大的雲服務公司。

10年前開始的阿里雲,在數字經濟時代以全新角色出鏡,於單純的工具與技術之外,成為了阿里向舊商業推行新思想與全新方法論的最佳載體。

01雲上阿里雲

在阿里集團整體41%的營收增速中,阿里雲的表現頗為搶眼。2018自然年阿里雲營收規模達到213.6億元,4年間增長了20倍。

近日,市場研究機構IDC日前公布2018年上半年全球公有雲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廠商市場份額數據,在過去5年中,阿里雲全球市場份額增長迅速,市場份額超過谷歌和IBM等公司,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共同居於全球前三大公有雲廠商的位置。

全球雲計算市場頭部玩家出現5次迭代。來源:IDC全球雲市場調研數據,2014-2018

在3A之中,阿里雲從誕生之初就有不一樣的世界觀。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曾鳴在《智能商業》中講述了它的緣起:2007年9月,阿里高層在寧波開了一次戰略會,可以說是 「阿里巴巴歷史上最重要的戰略會」。

在曾鳴的回憶中,當時,阿里巴巴的情形並不容樂觀:市值至多100億美元,淘寶在尋求下一步的發展,甚至就是否獨立這一問題與支付寶吵得不可開交,收購2年的雅虎中國沒有起色,阿里軟體沒有找到方向,「集團的發展還是相當迷茫的」。

那次會議上,核心的議題就是探討阿里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戰略。最終,在「到今天都沒有太理解,在會上發生了一些神奇的事情」的情況下,阿里得出了一個未來十年的戰略,即建立一個以智能為核心的生態系統。

接下來的2008年,阿里找來了在微軟北京研究院工作的王堅,確定了雲計算、大數據兩大戰略,並決定自主研發大規模分散式計算操作系統「飛天」。2009年2月,「飛天」團隊在北京寫下第一行代碼,9月阿里雲正式成立。

在內外爭議與靠人來填的巨大壓力下,阿里雲在跌跌撞撞中成長起來:2013年,飛天5K,雲基礎建成;2015年,中台戰略,智能成形。

這時的阿里雲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時代。2014年,阿里雲收入11.0億元,到2018年,其營收已達到213.6億元,四年間增長了約20倍,成為亞洲最大的雲服務公司。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在提到雲計算領域的競爭對手時,也不得不將阿里雲列出。

雖然在中國市場上市場份額相當於第2到9名的總和(IDC數據),但是阿里雲並未止步。過去10年間,阿里巴巴對阿里雲累計投入超過430億元。這樣的戰略背後,是阿里雲更大的市場野心。

「我們對雲的戰略方向充滿信心,已經為未來十年做好準備」,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說。

一方面,阿里雲將自己的市場版圖進一步向東南亞、歐洲等地拓展;另一方面,與中小企業合作中成長起來的阿里雲,如今正在將更多的大企業納入自己的版圖。

財報顯示,阿里雲營收的強勁增長得益於大型企業的收入提升。40%的中國500強企業、近一半中國上市公司、80%中國科技類公司在使用阿里雲,福特、億滋、海底撈、蒙牛、特步等正在利用阿里雲進行新一輪的數字化轉型。

根據Gartner的數據,2018年全球公共雲市場整體增長為21.4%,從2018年91.2%的增速來看,阿里雲正以遠高於市場的增速加快在全球雲市場跑馬圈地。

02無處不雲

2009年6月1日,馬雲找到胡曉明進行談話,要求他必須創業:「你一定要考慮,如何解決我當年在做阿里巴巴的時候借不到錢的時候痛苦,你必須去解決,所有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

這就是後來的阿里金融。在以金融貫徹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之外,當時的阿里金融還背負著另一項任務:必須與剛成立的阿里雲一起發展,先天的系統架構必須基於阿里雲搭建。

阿里雲與阿里金融,曾經難兄難弟式的兩項業務能夠取得雙雙成功,從今天來看,原因之一正在於這樣的「捆綁」。

雲計算的基礎在於數據,而阿里集團龐大的商業體系構成了智能天然的孕養池,也構成其發展雲計算的必然。

從最開始解決沿海外貿企業的B2B,到後來為萬千小生意從業者服務的C2C,再到為品牌和企業提供電商銷售路徑的B2C,一直變化的阿里不變的正是它「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願景——當下其使命變成了「在數字時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在2007年的寧波會議上,據曾鳴回憶,在昏天黑地的討論中,最後出現了這樣一句話,「建設一個開放、協同、繁榮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回到生態系統的核心,是在雲計算基礎上形成的商業智能。

這就是阿里集團的「奔月計劃」,也是阿里雲的開始。對當時的阿里來說,用戶流、商品流已經形成,資金流、物流正在構建,具有著天然發展雲計算的基礎。

2008年時,快速發展的淘寶認識到,傳統類目的分類方法已無法處理平台上大量的商家和商品,導致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效率大幅下降,因此以搜索取代了傳統的商品瀏覽。在搜索下,淘寶可以處理大量的商品和用戶需求,推動了其數據智能化。

同樣,在阿里多種業務的支撐下,阿里雲有了天然的練兵場。近期,阿里雲再次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比如新一代關係型雲資料庫POLARDB落成,全球首發8K視頻直播技術,飛天雲操作系統核心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得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等。

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飛天是這些成績最大的功臣,在其負責人看來,有著全世界最大的電商平台、最大的支付平台,還有物流平台、視頻直播、地圖等業務,阿里集團自身的場景已經足夠豐富,「就像是一個很大的預演社會,什麼場景都會遇到」。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這相當於「我們在絕大多數公司遇到技術挑戰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探路和建路,提前把路上遇到的坑填平了」。

智能化也在阿里內部大規模應用,淘寶的搜索與商品展示大部分日常工作由機器完成,並實現了「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推薦;2018天貓雙11期間,智能海報設計機器人「鹿斑」為20萬企業、商家設計近600萬張圖片。

同時,這些業務的發展也在催生著阿里雲的升級。比如在直播上,去年的天貓晚會的後台支持就由阿里雲提供。

當天全球有2.4億人收看,僅優酷平台上直播觀看人數就近2500萬。它對直播場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阿里雲將最新推出的廣播級直播方案用到了上面,網路抖動時自動選擇最佳鏈路,機房區域發生故障時可實現秒級切換,保證直播的穩定性。

背靠阿里集團龐大的商業體系和數據,阿里雲從商業中來,為了解決商業問題而生,也從阿里自己的實踐中,找到了解決數字化轉型難題的方法。

03從相信中來,到未來去

2010年03月28日,在中國IT領袖峰會上,BAT齊聚,激辯雲計算。李彥宏不客氣地說,雲計算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說的更為極端,「過幾百年、一千年後,到『阿凡達』那時確實有可能,但現在還是過於早了」。

「對雲計算充滿信心和希望,我們不是覺得這又找到一個新的礦產,阿里巴巴擁有大量消費數據、支付寶交易數據,我們覺得這些數據對我們有用,對社會更有用」,坐在台下的馬雲同樣表到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看來,「如果我們不做雲計算,將來會死掉」。

曾經,信奉基因決定論的旁觀者們如此評價BAT三家公司,即騰訊的產品、百度的技術、阿里的運營。

沒想到,反而是看似技術含量不高的阿里,在十年前正式開始雲計算探索,並將其作為企業戰略,一直發展到今天。

對阿里來說,阿里雲的價值遠不止於此。2018年,阿里首次公布了代碼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工程師總數超過3萬人,同比增長28%。其中,研發人員佔比51%,85%以上的需求可以在2周內交付。

這一報告無疑在為阿里自身的技術實力做背書。從運營到技術的基因轉變,是阿里雲在以一己之力在做強力扭轉,它是阿里技術最強的代言人,也成為當前的阿里技術體向前發展的最大驅動。

到目前,阿里雲自主研發了「飛天」雲計算操作系統、POLARDB資料庫、神龍雲伺服器、ET城市大腦、AI晶元NPU等技術和產品。這些產品與技術,以及從阿里各項業務採集而立的數據沉澱到中台,構建了阿里符合DT時代的「大中台、小前台」組織機制和業務機制。

在內,數據中台模式下,阿里的聚划算業務從提出到上線僅耗時1個半月,投入包括PD、運營和開發10多名員工;盒馬以全面的數據化與智能化,成為新零售模板。

在外,「中台戰略」通過阿里云為其他企業提供對外服務。比如阿里雲花了5個月時間,幫助海底撈建立起一套智能服務系統,根據每個會員的口味和喜好推薦不同的菜品、促銷信息、達人分享內容。其中,整個APP的前端開發僅有12人,耗時三個月。

在數字經濟時代,張勇公布了阿里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定位:「運用數字技術幫助更多人完成數字化轉型」,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商業操作系統。

在這個宏大的定位背後,阿里雲正是商業操作系統的底層。兩個月前,阿里宣布將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整合全集團技術團隊,將集團中台和達摩院的技術力量與阿里雲全面結合,目標是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於雲計算的智能化基礎設施。

僅在過去的一個季度,阿里雲就推出了678種產品和功能,主要集中在數據智能、AI應用和企業解決方案相關方面。

在歷史機遇和戰略投入之下,阿里探索了一條獨特的數字化轉型道路,這套方法論正在以數據中台和業務中台為核心,幫助社會經濟進行全面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這是它所找到的未來十年。在此前十年與未來十年之間,此時的阿里雲天高水闊,風正帆懸。

04結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阿里十年前埋下的雲計算夢想,在蟄伏、萌芽後,迎來了茁壯。

單純在雲市場上,它也許還面臨著亞馬遜、微軟兩大巨頭的擠壓——在遷移成本極高的雲計算領域,馬太效應將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但對它來說,阿里雲顯然並不是終點。

這個起於阿里商業版圖的業務,最終也將回歸到阿里商業。在互聯網走向B端與數據、技術輸出的時代,雲計算與阿里商業有了最佳的結合點。兩相作用下,阿里雲無疑有了更大勝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硬科技領域投融資匯總,自動駕駛「明星創企」Aurora獲得新融資
NASA公布「門戶計劃」,在月球軌道建立空間站進一步探索月球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