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榮耀「互懟」背後,手機行業或將只剩三種品牌
2月15日早上,一條「互懟」微博引發了手機圈網友的關注。起因是榮耀熊軍民在轉發討論榮耀V20和小米9的微博時表示,榮耀V20作為科技標杆,還沒有與其比肩的產品出現,歡迎小米9來追。
隨後,小米盧偉冰轉發截圖,認為TOF技術是「噱頭」,沒有用處。不久榮耀老熊迅速回應,TOF在榮耀V20上應用已經相當廣泛。
對於喜歡關注廠家互懟的網友們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吃瓜機會。然而在吃瓜的背後,我們看到了什麼?
研發還是營銷?
倒閉、寒冬、收購、市場收縮...這些略帶悲觀色彩的關鍵詞充斥著2018年整個手機行業。甚至有悲觀者認為,隨著馬太效應逐步增強,金立倒下、美圖棄盤...消費者「吃瓜」到最後或許會發現,在2019年,智能手機廠商只剩寥寥數家手機廠商。
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可避免,如何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突破重圍,各家手機有著自己的方式,有的靠實力,有的靠智取。在可以預見的2019年,5G、摺疊屏、全屏指紋等熱點技術相繼爆發,各家廠商在爭奪首發曝光度的同時,預示著研發和營銷之間的衝突將會更加明顯。
吃瓜的背後,榮耀熊軍民PK小米盧偉冰的事件,無疑是這個大環境的一個縮影。
面對市場的變化,未來手機廠商很有可能會最終歸於三種品牌。這裡所說的三種品牌,並不是指未來只有三個特定品牌的手機可以選擇,而是在面對市場競爭和研發壓力的選擇,各大手機品牌趨向的產品路線,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具備技術掌控力的品牌。
這些品牌的主要表現在於,在具有強大的研發能力的同時,兼具對產業鏈主動式的管控。也就是說,這些手機廠商在產品上實現的創新功能,不單是依賴產業鏈的解決方案,而是自身成為產業鏈的一環,從而在產品中佔據絕對優勢,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超一線廠商。
具備強大產業鏈能力的代表非三星莫屬,得益於三星半導體豐厚的技術實力,三星旗下產品可以說是整個三星集團的技術結晶:三星Note 9,擁有智能手機最頂級的AMOLED屏幕,同時更有自研UFS儲存晶元和LPDDR內存護航。三星手機產品,體現其作為產業鏈大廠對整個生產過程中的把控能力。
三星對技術的掌控源自於產業鏈優勢,另一方面,蘋果產品的獨到之處來源於理念上的創新。iPhone X/iPhone XS系列超窄底框設計至今還是Android陣營難以攻破的工藝,另外,蘋果在A系列晶元設計、以及對硬體綜合體驗整合的能力,都處於業界頂尖的水準,如果說三星是以產業鏈技術突破引導創新,那麼蘋果則是用創新將產業鏈現有的技術發揮再整合,實現突破。
華為作為後起之秀,很好地結合了三星和蘋果方式,且這種做法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
在2018年下半年,旗艦處理器機型處於即將迭代的階段,許多廠商都在手持高通驍龍845處理器等待驍龍855的出現,甚至為了搶奪「首發」話語權,在宣傳和營銷上惡意競爭,結果就是消費者「吃瓜」,損害了手機廠商的品牌信譽。
與此同時,華為發布了麒麟980處理器,率先為下代旗艦機型做好硬體準備,華為Mate 20系列、榮耀Magic2、榮耀V20等機型均搭載麒麟980處理器上市,率先開啟了下代旗艦智能手機迭代的腳步。和三星類似,從元件源頭入手,擁有自家SoC方案,成為華為、榮耀在2019年旗艦機型中的先發優勢。
另一方面,對供應鏈進行深度把控,結合自身技術創新,同樣是華為實現向超一線廠商突破的因素之一。以最新款的麒麟980旗艦榮耀V20為例,其不僅在硬體上領先同期Android陣營機型,更搭載Link Turbo、盲孔全面屏、IMX586 AI超清攝影等技術,體現的不僅是單純的技術整合,更有像三星一樣對供應鏈的強勢把控,像蘋果一樣對現有技術的整合與超越。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在2019年1月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18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三品牌為三星、蘋果和華為,其中華為出貨量超過第4、5名總和,市佔率同比增長43.9%。
與之相對應的是,歐盟委員會在去年12月發布的《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顯示,華為以113億歐元的研發投入位列全球排名第五,成為前50家企業中唯一中國企業,同時排名位於英特爾、蘋果之前,三星方面則以134億歐元排名第一。
和三星涉獵汽車、家電、半導體、消費電子等廣泛領域不同,華為主營業務仍然圍繞通訊設備,不難看出,華為在通訊領域的研發力度之大,其實超過了相當多的同類企業。
在市場環境收縮的情況下仍然加大研發投入,對許多廠商來說都並不容易,然而研發在前,實力在後,從市場數據的反饋情況來看,這三家品牌的研發投入都相當值得。
然而,不是每家手機廠商都像三星蘋果和華為那樣對供應鏈有強大的控制能力,但它們的創新同樣令人映像深刻,通過敏銳的行業觸覺,在消費者痛點找到突破口,成為它們的致勝關鍵。
如OPPO、vivo兩家堅持技術本分的品牌,在營銷方面並不會大肆宣傳搶發某個配置,然而OPPO的Super VOOC超級閃充、vivo APEX 2019實現的全屏幕屏下指紋,眾多前沿配置都在顯示這兩家品牌擁有不俗的研發實力。第二種品牌,是自身技術和行業的優秀整合者,將技術與營銷相結合,輕裝上陣,在產品類型上更加靈活,從而可以覆蓋更多消費者。
第三種手機品牌,則是以營銷為主,以宣傳的方式,達到更高的曝光量,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可以保持品牌在較低的研發成本下運行,同時成本反映到售價上也更易於被消費者接受,這種方式在國內手機市場初期相當普遍。
然而,這種通過營銷實現產品最大化曝光的方式有它的弊端,用戶在拿到手機之後,會很容易發現手機功能與宣傳的不相符。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此前在承認手機業務失敗的採訪就表示:「「亂cost down(降價)的結果,產品一上架,就被消費者發現,怎是這種東西」。
金立手機的倒下成為營銷至上路線最矚目的警示牌,在宣布破產重整的一年前,金立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發布會。
從2017年開始,華為、OPPO、vivo等國內廠商都開始逐步轉型向技術導向的產品,也有部分廠商依舊選擇營銷策略。從小米集團披露的2018年中期報告可以看到,小米集團2018年截至6月30日半年數據顯示,小米研發開支為24.67億人民幣,推廣開支為34.78億人民幣,可以看見營銷開支佔據較大的部分。通過營銷帶來的曝光度,小米可以在較少研發成本上實現更多的銷量,不僅是小米,還有部分手機廠商同樣沿用這種方式。
不過,這種營銷方式並不是長久之計,IDC公布的2018年中國手機市場第四季度數據顯示,小米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34.9%,華為、OPPO、vivo均有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入小米之前,盧偉冰曾在金立擔任總裁職位。
殊途同歸,產品說話
回到開頭所說的,本次榮耀熊軍民PK小米盧偉冰,其實可以看做研發路線和營銷路線之間衝突的一個小插曲。一方面,榮耀V20所代表的研發路線體現了目前安卓智能手機在技術上的科技標杆,容易引發對比。另一方面,小米9主營銷的策略,不可避免地將產品帶到「搶首發」和「互懟」環節上來,這也是兩個品牌的定位所決定的。
在小米盧偉冰質疑TOF深感鏡頭之後,榮耀熊軍民在微博做出了詳盡的回應,顯示榮耀V20的TOF深感鏡頭在美體瘦身、體感遊戲上已經有了實際的應用,而非小米所說的一樣。這次「互懟」事件最終勝負如何,其實觀者心中早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對於手機產品來說,真正的有實力並不是指單純的「搶首發」、甚至是在首發失敗之後搶「真首發」,產品優秀之處應該在於日常體驗當中的自然感受,而不是還在玩國內手機市場十年前那一套,用堆砌配置來壓到對手。
對於有研發實力,敢於投入的手機廠商,我們大可讚賞且支持。而對於營銷至上的手機廠商,我們也無需過度捧殺,因為選擇營銷的品牌,自然有其苦衷之處,可能是在研發資金上遇到了問題,也可能是在技術壁壘上遭遇了瓶頸。小米早期自研的澎湃核心也曾引得市場矚目,但為何沒有堅持,又是否會有迴響,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作為旁觀者只能默默說聲加油。
實力與否,本分應守
無論是否有技術上的實力,手機廠商的本分其實最後還是要回歸到消費者身上,畢竟消費者的滿意,才是一款手機實力的真正體現。無論是榮耀的V20、Magic2,還是OPPO、vivo的爆款機型,都用暢銷的成績告訴我們,實力是無聲,實力不是隔空喊話,也不是無腦相懟。
真正的實力簡單直白,就像余承東在看完iPhone發布會的那條微博一樣,簡短二字:「穩了。」就是實力的體現。
TAG:太平洋電腦網PCon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