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買的書太多看不完,那恭喜你了…
文/編輯:小編豆爸
作為一名圖書編輯,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奇葩的投訴或意見。我就曾遇到過有人投訴說:少兒繪本只有那麼幾頁,幾分鐘就看完了,定價還那麼貴,不是坑人嗎?
我設身處地,站在他的角度想了想,嗯,確實「很有道理」。
養孩子已經很貴了,吃穿住行、上學教育已經花了那麼多錢,還有必要買書嗎?去書店、圖書館蹭著看書不也可以嗎(尤其是這種繪本)?
與此相反,有很多家長在圖書上面從不吝惜,以至於家裡變成了小型圖書館,但說實話,孩子能看完、看懂、看進去的書,卻是少數。
讀庫的總編輯張立憲曾經在去年寫過一篇文章,說圖書界掙的就是那些買了書卻不看的讀者的錢,因為如果讀者買了就必須看完的話,那每個人每年根本看不了幾本書,圖書業也就基本凋零了。
但另一方面,圖書市場是個年產值超800億的大市場,比中國電影的市場還大,尤其是童書領域,更是誕生了無數的暢銷書。
按照理論推導,真正看過這些書的讀者應該只佔一少部分,那其他花了錢卻不看的人,浪費了錢嗎?他們是收集癖、戀物癖、購物狂、裝文藝嗎?
當然不是,實際上,買了卻不看的效果,有時候比那些逢買比看的人,要好得多。我當然不是在忽悠大家買書,這一切都有科學合理的解釋(自我安慰)。
「把很多書買回家卻不讀」在日語中有個專業名詞:積讀。這種情況還有另外一個專有名詞:反圖書館,出自《黑天鵝》《反脆弱》作者納西姆·塔勒布之口。
塔勒布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義大利作家,家裡有大約3萬本藏書。經常有人問他,買這麼多書,你讀得完嗎?
塔勒布說,問出這種問題的人都是愚蠢的,因為沒讀的書比讀過的書更有價值,每個人的家裡都應該多放一些沒讀過的書,這些書構成了你的「反圖書館」。
「反圖書館」或「積讀」的作用是什麼呢?是讓你時刻明白,在知識的海洋面前,你必須謙卑,必須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有人會說,我已經足夠謙卑了,不需要這麼多書來提醒我;或者我的知識已經足夠應付人生,不想/沒精力再學習新的知識了。但科學總是擅長打臉。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戴維·鄧寧和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用一批美國大學生做了測試,這些大學生當然都是天之驕子,自身的學識、能力肯定是由於普通民眾的。
心理學家對他們的幽默感、邏輯推理、語法進行了測試,得出一個排序,同時讓大學生們評估自己的能力處於什麼水平。
實驗結果表明:除了真實能力最厲害的個別人之外,其他大多數學生,普遍大大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美國另外有一所大學做過類似的實驗,是評估自己的駕車技能,測驗結果顯示: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能是高於平均水平的。這個自我判斷當然不可能符合實際,因為至少有一半的人低於平均水平。
換句話說:絕大多數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說,其實我們都有所謂的「蜜汁自信」。
你可能說,我沒有謎之自信啊,我一直很謙卑。實際上的真相是,你沒有那麼謙卑。因為上面那兩項實驗已經證明了:絕大多數人的自我判斷都是不準確的,而且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買的書全都看了,擺滿一書架,會覺得「我已經掌握了世界」,買了書不看,會有更多內疚、動力和謙卑。
這麼一想,還真是為自己驕傲呢。
我去書架上看了看自己的藏書,「欣慰」地發現,絕大多數都沒讀過啊。
然後我又看了看豆豆的藏書,發現大多數的書他都「讀」過了。就像本文開頭的那位讀者投訴的那樣,童書確實看得快啊,屬於易耗品。
但我仍然以繼續給自己買書,因為我很清楚自己還有太多的好書沒有看。光是那些已經納入「經典」範疇的書,就夠再擺幾個書架了。
我也會繼續給豆豆買書,因為我也要讓他知道,他沒看過的書還有太多太多,他不了解的世界還有那麼大那麼大。
我要讓這些書成為我們一起成長的見證者,以及我掙錢的動力——書這種又沉、又佔地方的東西,需要個大房子才能裝得下啊。
如果您有覺得好的育兒書、經典書、必讀書,歡迎留言告訴我,感謝。
最後,給大家看幾個書房:
▲馮唐
▲史航
▲bookbug
▲曉書館
▲一個圖書編輯
資料參考:萬維鋼《精英日課3》「進步使人虛心,落後使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