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帶你看世界——走進京西名驛一雞嗚驛鎮
雞鳴驛鎮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說起雞鳴驛,許多人肯定並不陌生,也許你們沒有到過古驛站內遊走觀景,但在京包鐵路線上乘座火車或汽車已領略過了它的輪廓,甚至一次又一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雞鳴驛始建於元代,到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雞鳴驛擴建為宣化府進京師的第一大站。清康熙年間,設驛臣主管驛站事務。雞鳴驛在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建土垣,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磚修城池,全城周長2330米,牆高12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此城中部建玉皇閣樓,城四角分築角樓。東西「馬道」為驛馬進出通道,城南的「南官道」即是當年驛卒傳令幹道。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將城牆重新修理,並在城東築護城壩一道。直到20世紀初,隨著近代郵政的出現,這座古老的驛站才退出歷史舞台。
現存的雞鳴驛仍較完整地保存了北、西、東三面的城牆和東西兩個城門。三面城牆上都寫著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驛城佔地220000平方米,平面近方形,城牆周長1891.8米。城牆寬約二米,垛口保護較好,城牆外側青磚包,內側黃土夯層裸露。牆體底寬8-11米,上寬3-5米,高11米,城牆四周均勻分布著4個角台。東西各開一城門,建有城樓,城外有煙墩。東西城牆有明顯的修復過的痕迹。城牆內是村落,五條道路縱橫交錯,將城區分成大小不等的十二個區域。房屋一間連著一間,密密的,有三、四百戶左右,一條街道連著東西城門。驛署區在城中心,西北區有馬號,東北區為驛倉,城南的傍城有驛道東西向通過。城內還有古代遺留的商店和民居。 雞鳴驛城是中國郵傳、軍驛的寶貴遺存,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城內明清建築廟宇達17處之多,雖然七成內的大部分已翻修過,但還有部分保存著明清時期的風格。在這些古建築中,可看到磚雕、木雕和石雕。 其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和郵驛價值吸引了國內外大批遊客。
西城牆保存得遠不如東城牆,但城樓還保護的差不多。東西城門上的城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在此拍攝過,電影?大決戰之《平津戰役》重修的,新保安之戰,傅作義的35軍就是在這裡被殲滅的,其軍長郭景榮也被解放軍擊斃。進入本世紀初『又在此拍攝過電視劇,北平無戰事′。拍攝時間歷時一個月,踞雞鳴驛不遠處的新保安在當年的那場戰火中早已消失了。經幾百年的風吹日晒雨淋,城樓已顯得有些殘損。西城門外是大片新房舍,給人感覺和驛城內的截然不同,古老的雞鳴驛鎮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在此已找不到昔日繁華和人來人往的驛馬聲聲了,但京包鐵路、110國道、京大高速公路和京張高鐵都從此通過,讓古驛城聽到了新世紀速度的交響樂啊!
雞鳴驛,因背靠雞鳴山而得名。雞鳴山,《水經注》里說,趙襄子殺代王於夏屋而並其土,襄子迎其姊於代。其姊代之夫人,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將歸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殺。代人憐之,為立祠焉,因名其地為磨笄山,每夜有野雞鳴於祠屋上,故亦謂之雞鳴山。《明·一統志》里則說,唐太宗北伐至山聞雞鳴,因名雞鳴山。
從遠處望去,幾百米高大的雞鳴驛古城牆矗立在塵土飛揚的公路邊,盡顯歲月的滄桑。東去西來的高鐵和汽車匆匆忙忙駛過它們的身旁絕塵而去。沒有多少人會想到,就是這破敗的不起眼的城牆把數百年的歷史與現代相隔在咫尺之間。
翰海藍天,金光普照。東城牆、東門上的樓閣以及遠處湛藍色背景下高大的雞鳴山都沐浴在柔和的金色晨曦之中。而那山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筋脈清晰,和泰安祥。穩穩地端坐在雞鳴驛城身後,聖潔而又莊嚴,護佑著這座同樣歷經滄桑的古城。這座古城巍峨而又莊嚴,於蒼涼之中透著生機。
從一面破敗的巨大的影壁旁下坡走進瓮城,穿過深深的門洞,沿著一條坡道拾級而上,是一座樓閣:立柱依然挺拔、依然結實,但那頂子上的木板條和椽子顯然已經曆數百年風吹雨打,似乎再難以承載歷史的重負,斜垂下來,有的搖搖欲墜。但輕易不肯離開那已然堅守數百年的位置。在茫茫宇宙中,這些城磚樓板只不過是塵埃微粒,但它們似乎在向人們昭示它們曾經的輝煌。
從城樓向下望,一條寬約十五米的大道直通西門,筆直寬敞,無遮無攔。可以想見當年驛卒夜持炬火、飛馬傳驛,行人避讓的緊急壯觀的情景。西城門上有一個同樣高大的城樓,遠遠望去格外有味道。
晨靄籠罩中,那些黃的土坯房和灰的、紅的瓦楞房頂,在城的上空飄蕩的炊煙,那間樓閣或伸出的老樹枝椏,都顯得蒼涼、神秘而充滿誘惑。
進入城中,恍如隔世,像一個古老的村莊。許多院子斷壁殘垣,衰草離披;有的小院柴門輕掩;有的房子已經傾斜,那殘破的窗欞里,歷史似乎瞪著深邃的眼向外張望。城裡一直靜悄悄的,很少人走,更見不到年輕人。這裡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老城。
對於出身名門望族的人,歲月可以磨蝕其容顏,但卻改變不了與生俱來的的氣質與精神。雞鳴驛就是如此。在城中央西偏北的一處明代磚木結構的古建築讓我領略了古驛站的滄桑風采。北房已被房主按照自己的意願稍事修葺,但風采依舊。旁邊的西廂房於陳舊之中透著古樸和自然。它似乎是這個古代驛站幾百年雨雪風霜的見證人,又像一個古稀老嫗,雖然滿面風塵卻遮擋不住昔日的美麗。
接下來的城東另一處古建院子里的建築遺址形制以及整體面貌保存完好,窗欞無一處缺損。屋裡從房頂到所有木構件無一不是古色古香。因為有人居住,於古氣之中平添許多溫馨。這兩處古建築被當地人指為驛丞署或公館院。
離它不遠的武廟(泰山奶奶廟)保存較為完好。那個前廊很別具一格。裡邊壁畫"麒麟送子""狀元及第"等皆清晰可見。抬頭仰望,橫樑上一行小字「大清乾隆丁未仲夏月本堡武生孟X年",字跡早已模糊難以辨認,但算來應該是1787年。但那橫樑上的彩畫色彩依然那麼鮮艷,那龍身上的金箔熠熠閃光,彷彿是在半年前才畫上去的。據看廟的人說,文革之中為了免遭破壞,有人在壁畫上抹了一層泥巴。這些歷史遺迹能倖免遇難真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位於城中間的一條只可一人容身的狹窄的衚衕里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的傳奇故事: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慈禧太后倉皇出逃,到雞鳴驛落腳,在一個姓賀的人家住了一夜。《清史》記載:"……已未,德、奧、美、法、英、意、日、俄八國聯軍聯兵陷京師。庚申,上奉皇太后如太原……乙丑,次雞鳴驛"。驛城中兩處" 禧、" 禧接福"的磚雕都含蓄地映帶出這段歷史。
一塊被土埋住的拴馬樁,扒開土,那上面刻的"千X佳城"陽文楷書字體模糊可見,無法得知確切年代。和這個拴馬樁一樣,透過散落在雞鳴驛城內一些建築構件的只鱗片爪,都可以窺見雞鳴驛往昔的繁華。雞鳴驛給人的印象是那樣原始而又真實,它把歷史定格在一個久遠的時代。而那些殘磚斷瓦、危樓險牆傳達出的信息,則幫助人們解讀這個中國現存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驛站的歷史,了解它的滄桑之變。
精心雕琢的青磚瓦房,古老的土砌房屋,仍堅強地經受著風沙的侵襲。走近雞鳴驛城牆,一種厚重的滄桑悄悄襲來,古老的城牆任幾百年風雨沖刷留下斑駁印跡, 備受風雨侵蝕的青磚追憶著前朝的繁榮,古老的驛道訴說著昨天的盛況往事。
雞鳴驛現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世界百個瀕危文化遺址。
主要景點
賀家大院
驛站里最有名的「賀家大院」曾是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難留宿的地方。至今二進院的山牆上還留有刻磚"鴻禧接福"四個楷書大字,作為慈禧太后在此居住的紀念。原來的五進連環院,已經變成各自獨立的院落。
泰山廟
來雞鳴驛,不能不看泰山廟的壁畫。建於清順治8年的泰山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但殿內壁畫仍舊清晰可見,富於層次感的繪畫效果令今人拍案叫絕,詼諧獨特的三句半式說明文字堪稱絕品。
泰山廟的泰山奶奶是送子菩薩,過去這裡香火旺盛,村民常找泰山奶奶祈子。殿內看到幾個布制的娃娃。據說,這是用來祈子的。
過去農曆四月十三—十八,這裡都舉行隆重的雞鳴山廟會,十五是最熱鬧的一天,常有京津、晉、蒙等地的善男信女專門到此逛廟敬香,祈求平安。臘月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是年集的日子,四面八方的人都來此交易。現雞鳴驛村居民生活已有很大改變,每逢農曆初十、十六都是集日,不過交易地點已從原來驛城頭道街遷到雞鳴驛城西門外的"集市大街"上。
雞鳴驛現今,無論從旅遊還是從文物角度上看,雞鳴驛這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城仍不失當年風采,有著極高的人文歷史價值。它的城門,拱洞高聳,寬厚的大門上鑲著的鐵板、鐵釘依然牢牢緊釘在門上。城內的佛、道教寺廟和驛站其他建築,不少仍保存完好。專供過往官員、驛卒就餐住宿的「公館院」即驛館,是一座明代建築,這座三進院落的北屋,隔扇木插銷頭做工考究,各個木插銷頭分別刻有琴、棋、書、畫、荷、蓮、蝙蝠、蟬等不同的形象,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別有情趣,反映出中國古代匠人的高超精湛工藝。
雞鳴驛這座歷經八百多年的古驛站,歷經歲月風霜。風塵漫天時,的確有些「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意境。不過站在城樓上遠觀北面起伏的雞鳴山,近瞰雜草叢生、磚瓦棄落的城牆,讓人想起《城南舊事》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淡淡哀愁。
門票
成人票40元,學生持學生證、60-70歲老人持身份證或老年證、1.2米-1.4米兒童購買優惠票30元,1.2米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持身份證或學生證免票。
開放時間
售票時間為8:00-17:00;非售票時間前來可以找當地人帶領入城,一般會收取每人約20元左右的入城費,但此時城內幾座民宅景點可能會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