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漢歷史最冤枉的皇帝,想要對老百姓好,卻促成了帝國衰亡

西漢歷史最冤枉的皇帝,想要對老百姓好,卻促成了帝國衰亡

讖緯之學對於兩漢政治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何謂「讖緯」,卻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知曉。首先,「讖」在古漢語中的原始涵義是應驗之意。《說文·言部》云:「讖,驗也。」呂思勉先生曾對此問題有過一番論述:


讖緯相附,始於西京之末。若徒論讖,則其所由來者舊矣。《說文·言部》:「讖,驗也。有徵驗之書。」《竹部》:「讖(簽)驗也。」二字音義皆同,即今所謂豫言也。······今俗所謂求籤,實即求讖,乃古之遺言也。

呂思勉先生將「讖」與後世之「簽」等同,可能未必正確,但是其指出「讖」由來已久,即是預言,的確很有道理。「讖」是中華文明早期中的一種神秘主義文化形式,其實質就是有關於社會政治的預言,以語言文字形式表達的被稱為讖語、讖言、讖謠或省稱為讖;以符號、圖畫等形式呈現出來的叫「圖讖」。

西漢歷史最冤枉的皇帝,想要對老百姓好,卻促成了帝國衰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春秋演孔圖》

「讖」盛行於先秦、秦漢時代,譬如秦始皇時代的「始皇死而地分」即是讖語;陳勝吳廣起義之時,所造「大楚興,陳勝王」之語也是。「讖」與政治的結合,其實反映了一種政治訴求,製造「讖語」之人,企圖藉助讖的傳播,造成一種輿論場效應,從而達到政治目的。

至於「緯」,則出現於兩漢之際,是與另一個概念「經」相對應的。《說文》云:「緯,織衡絲也。」「衡絲」即橫絲。段玉裁註:「引申為凡交會之稱。漢人左右六經之書,謂之秘緯。」

簡單地說,緯是對儒家經典的解釋,緯書即是解釋儒家經書的書。「緯書」一般托為孔子所作,常把經義的解釋與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之論及各種方術神秘主義文化相摻合,以言吉凶禍福、治亂廢興。緯書中雜有相當多的讖語,故而二者緊密聯繫。

西漢歷史最冤枉的皇帝,想要對老百姓好,卻促成了帝國衰亡

《漢書》

緯書《春秋演孔圖》中記錄了一則驚人的孔子感黑帝而生神話,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讖語:「孔子之胸有文曰:『製作定,世符運』」;「得麟之後,天下血書魯端門,曰:『趨作法,孔聖沒;周姬亡,慧東出;秦政起,胡破術;書紀散,孔不絕」。

「讖緯」一詞雖然連用,但「讖」作為政治預言,出現時間很早;而作為儒家經書神秘化解釋的文本,「緯書」則出現於兩漢之際,其中又往往有大量「讖語」。故而,「讖」與「緯」是兩件緊密相連,但又有所區別的事物。

前文中所提及西漢昭帝元鳳三年的「公孫病已立」之語,就是一個典型的「讖語」,它深刻影響了昭帝至於西漢後期的政治。彼時儒生眭弘對於「公孫病已立」和當時那一系列靈異事件的解釋,其中「帝宜推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順天命」的言語更是驚世駭俗。

西漢歷史最冤枉的皇帝,想要對老百姓好,卻促成了帝國衰亡

霍光與漢昭帝

眭弘所依據的理論恰是其祖師董仲舒的「天命」理論,他認為昭帝不具備天命,沒有執政合法性。眭弘雖然為輔政大臣霍光所殺,但是「公孫病已立」之讖依然像魔咒一樣發揮作用,日後昌邑王、宣帝之立與此多少有一定聯繫,前文已論,在此不再贅述。

眭弘雖然被殺,但是「天命」問題始終困擾漢室,尤其是當現實政治發生治理危機之時,是否擁有「天命」就會成為一個嚴峻的理論問題。

漢宣帝雖然起自於民間,但卻精於帝王之術,最終在霍光死後,將霍氏滅門,成為真正的強勢君主,漢王朝在宣帝時代也實現了所謂的中興。但是,宣帝之後的元帝卻一改自武帝以來的強力控制模式,國家權力從社會經濟等諸多層面退出。漢武帝時代雖然號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漢帝國事實上的治國理念卻是儒法並用,或謂儒表法里,昭帝、宣帝時代相繼沿襲。

西漢歷史最冤枉的皇帝,想要對老百姓好,卻促成了帝國衰亡

漢宣帝

「柔仁好儒」的漢元帝執政之後,卻一改舊有模式,「純任德教而用周政」,開啟了「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的儒家思想專制時代。漢元帝所尚之儒並非漢初以陸賈、賈誼、董仲舒的國家主義儒學,而是「鹽鐵會議」之上主張削弱國家控制的「賢良文學」之儒。

從表面上看,篤信儒學的漢元帝執行的一條寬鬆主義治國路線,但是對於漢帝國而言,驟然到來的寬鬆意味著國家控制能力的削弱,尤其是財政能力的削弱。漢元帝的寬鬆,並未達到一般百姓受益的效果,反而造成了豪強勢力做大的局面,豪民坐大,中民破產,大量小農破產流亡,從而在根本上損害了以編戶為基礎的財政體系。

財政一旦削弱,政權的根基就會脆弱,正如《漢書·食貨志》所云:「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群生,奉天順德,治國安民之本也。」元帝時代,正是由於財政實力不振,漢王朝的統治才會出現真正系統性的危機。

西漢歷史最冤枉的皇帝,想要對老百姓好,卻促成了帝國衰亡

漢元帝

現實治理出現嚴峻危機,傳導到意識形態層面,「天命」流轉的話題就會再度熱起來。經學大師京房曾於召對時問元帝曰:


今陛下即位已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水旱螟蟲,民人飢疫,盜賊不禁,刑人滿市,《春秋》所記災異盡備。陛下視今為治邪,亂邪?

京房直陳漢朝已經面臨全面社會危機,如以儒家「天命」學說,這就是「天命」流轉的徵兆。元帝應曰:「亦極亂耳。尚何道!」儒生的危機解決方案是「承衰救亂,矯復古化」,「復古」難道就真能解決問題嗎?

西漢歷史最冤枉的皇帝,想要對老百姓好,卻促成了帝國衰亡

漢朝長安平面圖

「復古」並非是具體的危機應對方案,「承衰救亂,矯復古化」更多的意義是企圖以復古為手段,重新獲得「天命」的眷顧。漢元帝的復古改制並沒有消除漢室對於「天命」的恐慌,在他執政時期,皇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對於天意的恐懼據對《漢書·元帝紀》的統計,元帝統治的十六年中,書中直接引用詔書有十九處,因天象或自然災害而頒布的達十二次之多。

詔書所稱,大都為「災異並臻」、「天惟降災」、「陰陽不和」、「陰陽錯謬」、「陰陽不調」等等。在相信「天人合一」的漢朝政治文化中,天降災異就是意味著現實政治的不當,而災異頻仍,就可能暗示著天命將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言文史 的精彩文章:

漢朝歷史上最詭異的事件,一句縈繞漢室的怪話,決定了誰當皇帝
千古一帝為了讓小兒子接班,不惜玩陰謀,接連弄死兩個兒子

TAG:朱言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