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精美觀音畫像48幅,見者增福
(傳)張僧繇 魚籃觀音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品
張僧繇,畫家四祖之一,擅採用凹凸暈染法寫真、頊道人物,用「疏體」畫法。本畫線條簡潔流暢,形神備至,不似《二十八宿神行圖卷》等摹本線條拘謹、形象獃滯,應斷為真跡。如是,則此便為世上孤本了。
畫中觀音如絕世美女亭亭玉立,風中側頭,關愛的目光落在籃里的紅魚上。魚下墊著的水草更細緻地表現了觀音對魚的無微不至的愛心。
白凈的雙腳一如她白凈的膚色落在塵土上,代表純潔入世。把魚畫成紅色,那是畫家的絕妙構思。不僅是觀音要關注魚,畫家更想看畫的人注意它。鮮活的魚,代表的是生命本身,應該活在水裡——適合生活的環境中。觀音要把魚帶到哪裡?對!離開這隻有風塵的現世,到「有水」的地方去。觀音右手挽籃,左手挽帶,暗示不僅要超度眾生,還要超度自己。
敦煌絹畫:
如意輪觀音菩薩圖
敦煌出土 絹本設色
尺寸:71.5 x 60.7 cm
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
如意輪觀音是密所傳六觀音之一,其圖像一般為六臂相。至於其手持之寶物及印相,則依經軌不同而有多種差異。據《如意輪瑜伽念誦法》所示:如意輪觀音具六臂,全身金色,頭上結寶頂髻,戴莊嚴冠,以示莊嚴。
冠中化有阿彌陀佛,住於說法相。六臂表示能游於六道,以大悲心解除六道眾生各種苦難。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
九世紀 晚唐敦煌絹畫
絹本設色
尺寸:165 x 125.3 cm
印度國家博物館收藏
斯坦因敦煌絹畫
這是一幅極其精美、描繪細緻、色彩鮮艷的九世紀晚唐絹畫,出自敦煌莫高窟第17窟。圖中央大圓光中,主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結跏趺坐於精美蓮座之上,頂有華蓋,頭光由尖形光芒重疊組成,外圈為藍色火焰紋。
觀音菩薩頭戴寶冠,頂有化佛,眉間有白毫。面龐圓潤、五官秀美,神態安詳、法相莊嚴。身佩項圈、瓔珞、臂釧、腕釧等飾品莊嚴全身,斜披紅色絡腋。胸前上二手各拈長莖蓮花,中二手當胸合十,下二手置於腹前結禪定印。身側各手執日輪、月輪、蓮花及凈瓶等不同持物。身後有無數雙小手,每隻手畫有一眼,組成圓輪背光,外圈繪紅色火焰紋。
十世紀密繪畫:
不空絹索觀音曼荼羅圖
法藏伯希和敦煌絹畫
絹本設色
尺寸:115 x 65 cm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此圖為十分稀有的密十世紀繪畫,全圖分為上中下三段,上、中段屬於金剛界曼荼羅圖。
引路觀音菩薩
此畫發現於敦煌藏經洞,斯坦因所搜藏之圖像,系唐末之作品。
菩薩身以瓔珞天衣莊嚴,其右手持柄香爐,爐中出香煙一縷,煙中有五彩雲,雲中現凈土寶樓閣。左手持蓮華,華上有寶幢。其身後有一女人隨從。圖之右上方,書『引路菩』三字。
英藏敦煌唐代麻布畫: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
麻本設色 唐代 8世紀末~9世紀初
規格:101 x 102.5 cm
大英博物館收藏
斯坦因繪畫
面相豐圓,頭戴寶冠,冠中有阿彌陀化佛像。斜披天衣,腰系長裙,瓔珞環釧飾身,神態端莊。身內兩側伸出40隻大手,各持法器、法物。
其他千手各有一眼,巧妙地組成圓形法光,配做觀音的背光,看上去像蓮瓣編成的大花環,又像發出萬道光芒的紅日,在無數隻眼和手構成的花環和紅日之中,觀音菩薩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
五代 白衣觀音
絹本,設色,縱52cm,橫55.2cm
敦煌藏經洞出土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白衣觀音又名白處觀音、白住處觀音,是觀音菩薩呈現的諸多相貌之一。白色喻純凈,象徵菩提之心,表示觀音胸懷菩提之心。
據《觀世音現身種種願除一切陀羅尼》經中說,供養此觀音時應用白凈的細布畫觀世音形像——身著白衣,坐蓮座上,一手持蓮花,一手提凈瓶。據說誦念白衣觀音經咒後白衣觀音即可出現,而且能隨供者所欲求願悉得。因此,白衣觀音也是密宗經常供奉的觀音菩薩之一。
中國古代許多畫家都曾畫過白衣觀音像,元、明以後這個題材較為流行。在敦煌遺畫中,白衣觀音像並不多見,此畫為國內僅見的早期作品。
溫縣慈勝寺壁畫
納爾遜博物館
畫面中春蠶吐絲般緊勁鐵線所表現出的高超造型技巧令人嘆為觀止:菩薩那華腴豐滿的肌體、婀娜多姿的體態、爛漫如花的手姿、當風飄舉的吳帶、玲瓏剔透的頭光以及濃淡相宜的敷色,皆令觀者目炫神迷。
北宋佛畫:水月觀音菩薩像
十世紀乾德六年(968年)北宋佛畫
絹本彩繪 尺寸:106.8 x 58.9 cm
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收藏
主尊水月觀音結跏趺坐,化佛冠,左手持凈瓶,右手持柳枝,榜題「南無大悲救苦水月觀音菩薩」,下方兩側各一身供養菩薩,榜題均為「持花供養菩薩」。
此畫下方有一篇基本完整的《繪觀音菩薩功德記》,尾署「於時干德六年歲次戊辰五月癸午朔十五日丁酉題紀」,時為968年。
敦煌絹畫
十世紀 十一面觀音菩薩圖
絹本彩繪
尺寸:101.5 x 60.7 cm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此畫是朝廷官員程恩信為已故大乘寺壇頭閣梨妙達供養敬畫了此幅十一面觀音像。畫面下部供養人畫像,畫一男供養像一女供養像對坐,於一矮几上。右側為一比丘像,身後立一小比丘尼像。 題記:亡姊大乘寺壇頭闍梨妙達邈真一心供養右側男供養像,身後立一小孩供養像:信士弟(子)衙前節度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程恩信奉為亡姊敬畫功德一心供養。
吉美博物館藏敦煌北宋絹畫
十世紀《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圖》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
彩色絹畫
規格:189.4 x 124 cm
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
此圖上部中心有圓輪背光,圓內觀音菩薩頭頂化佛寶冠,跣足直立於置在供壇上的蓮座上,四十二隻大手對稱地各持法器、寶物,其中肩上一雙大手,一手舉紅色日輪,一手舉白色月輪;胸前雙手合十;另有雙手胸前作說法印,還有兩手腹前作「法界定印」。
圓內有無數只有眼小手組成觀音的背光,圓外四周由上而下對稱地畫出觀音的部眾眷屬:最上層為四大天王,向下是大辯才天女、婆藪仙,再向下中間供桌上置香爐供養,兩旁為日藏菩薩、月藏菩薩持供盤,再兩旁是火頭金剛、碧毒金剛、大神金剛、密跡金剛等。
觀音下部中間為供養發願文,右為水月觀音像,左為女供養人畫像。整幅畫面構圖巧妙,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對稱均衡,人物生動,色彩鮮麗,雖然歷經千餘年,如同新畫一樣。絹畫真實地描繪了觀音菩薩的莊嚴妙相、慈悲儀容。
敦煌北宋絹畫 不空羂索觀音菩薩像
北宋繪畫 絹本著色
尺寸:84.0×64.6 cm
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是一幅十分精美細膩的敦煌絹畫:主尊不空羂索觀音一面八臂,結跏趺座於蓮座之上。頭上頂戴化佛,左肩披著以四個小白點為一菱形組的黑色鹿皮。八臂中主要雙手各於胸前持長莖蓮花。其餘各手分別持短頸水瓶、如意寶珠、長頸水瓶、寶印、羂索、與置膝結手印、主尊類似S型的頭光是中唐以後常見於敦煌壁畫中的形式,頭光之上為寶樹圍繞的傘蓋,其間寶花盛開。背光下方為菩薩端坐的大蓮花,其下為植有含苞待放的蓮花之方型寶池。
南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絹本設色 176.8x76.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觀世音又稱觀音,是我們最熟悉的一位佛教人物。這尊觀音與常見的一頭兩手的顯教觀音像不同,祂的頭頂共有二十六個菩薩頭和一個佛頭,有一千隻手,每一隻手的手掌中間又有一隻眼睛,所以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密教觀音的一個重要典型。
萬頃波濤,四天王背負著一座七寶蓮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十分莊嚴地站在台上。左右各有兩位菩薩隨侍,下方的天龍八部雙手合什,向觀音菩薩示敬。觀音菩薩頭戴化佛寶冠,紺發垂肩,雙唇上下都有鬍髭,仍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質。
全圖賦色妍麗,瓔珞裝飾和七寶蓮台都描繪得十分仔細。人物衣紋線條柔勁流暢,這些特色都與傳至日本的南宋佛畫十分類似,是一幅難得的南宋佛教繪畫精品。
牧溪和尚的《白衣觀音像》
縱約173厘米,橫99厘米
絹本水墨,淡彩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此圖中的主角,曾被日本美術史家矢代幸雄譽為「幽婉的夢幻般的白衣觀音」,端坐於溪邊的岩石上,神態端莊,作冥思狀。觀音慈眉善目,表情安詳,令人肅然起敬。
旁置凈水瓶,身後石崖長有垂青野竹,間有淡淡清嵐。觀音衣紋用淡墨,圓潤流暢而簡潔;岩石用披麻皴表現,用筆秀逸,畫面清幽靜穆,很好地再現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大寂寞、大關懷的心境。
榆林窟 水月觀音
在門南側還保存了一幅水月觀音,也很精美,但畫家筆下的這幅水月觀音與另一幅相比又截然不同,特別是畫中的岩石,翠綠和雲彩等具有濃厚的裝飾性,而且對稱統一,畫中描繪山水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南宋山水畫技法特點,堪稱佳作。
西夏佛畫 水月觀音
黑水城出土
十三世紀佛畫
粗麻布彩繪
尺寸:68 x 48.8 cm
俄羅斯冬宮博物館收藏
主尊觀音菩薩呈遊戲坐姿於石座上,慈悲安祥。右側有傾斜的山峰,左側石桌上有內插柳枝的水瓶,石座周圍綠水蕩漾,右下方岸上有信徒二人,一人雙手合掌祈求。從服飾特徵可知,此人無疑是當時的文官形象。另一人身材高大,上身赤裸,膚色暗紅,下穿紅色長裙,雙手前舉插有芍菊的花瓶。此人可能是一位西夏侍者。二位信徒在岸邊隔水拜見觀音菩薩。觀音菩薩面相及頭冠為藏地風格特徵,其餘為漢地特徵。
西夏國是佛教盛行之地,西夏繪畫融合了漢藏藝術風格,這幅畫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西夏黑水城出土:
為亡魂引路的水月觀音像
十二世紀 西夏藝術 絹本彩繪
尺寸:101.5 x 59.5 cm
俄羅斯冬宮博物館收藏
水月觀音遊戲坐於鋪著條毯的石凳之上,右腿半盤,左腿蜷曲而立,右手柱在石凳上,左手搭在左膝上,表情閑雅,背靠於岩石。岩石嶙峋,岩石間兩顆竹樹挺拔而立。在觀音的左旁石凳上放置一個凈水瓶,瓶口插著楊枝。水瓶上方是站在浮雲之上有背光的童子。觀音被淡淡的圓光所籠罩。石凳前邊是一彎河水,靠近觀音前邊的水中荷花綻放,象徵彼岸極樂凈土。而靠近另外岸邊則波濤洶湧,喻指娑婆世界。
西夏繪畫 十一面觀音菩像
12-13世紀 內蒙黑水城出土
絹本設色 尺寸:132 x 94 cm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
此黑水城出土的唐卡配置內容非常豐富。觀音帶多層頭光,下層主三面頭光為粉紅色,上層諸面頭光為白色橢圓形。頭光外圈有五道色彩,呈放射狀,最外層的大圓紅色背光極為出色。
唐卡最上端是五尊如來像,身相著色各不相同,有綠色、紅色、黃色、白色、藍色,分別對應於不空成就如來、阿彌陀如來、大日如來、寶生如來及不動如來。五尊如來下方,觀音菩薩身後左右有二比丘,手結安慰印,一般認為他們是阿難和大迦葉尊者。觀音兩側為四大天王;其右手一側是東方持國天王、持傘者是北方多聞天王,左手側是南方增長天王和持蛇者西方廣目天王。唐卡底端分別是馬頭金剛、白傘蓋佛母、摩利支天及綠度母。
元代顏輝所作:水月觀音圖
十三世紀 元代
顏輝 繪
立軸 絹本水墨
規格;111.13 x 76.2 cm
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收藏
此圖為元代畫家顏繪所作,水月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之一,通常描繪其坐於臨水岩石上,帶大圓光。此圖觀音臉部圓潤,神情安詳,雙手抱右膝,坐於岩岸上,身後為透明大圓光。觀音身著透薄天衣,隱約可見臂膀。衣紋線條流暢,以淡墨表現衣褶深淺。觀音右側為藍色琉璃器皿,中置楊枝凈瓶。岩岸下為波濤江水,後有松柏盤岩及飛泉直瀉。全畫以水墨為主,整體色調宣淡而明快。
元代佛畫:白衣觀音像
掛軸 絹本著色
縱99.1 cm 橫40.3 cm
奈良國立博物館收藏
本圖中的觀音眉眼微吊,僧祇支提至胸高位置的相貌和衣著造型較為罕見,旁邊可見帶有柏葉的樹木,這些對普陀落伽山景觀的描繪與中國宋元代以及日本鎌倉至室町時期大量描繪的圖像稍有不同。
在其它作品中也可見對定式部分進行改變的容姿,因此在常規普陀落伽山白衣觀音圖像出現之後,這些即被視為非常規的作品。
法隆寺金堂觀音
繪製於公元700年前後的法隆寺金堂壁畫,是飛鳥時代現存唯一的佛畫。這些壁畫是遵照釋迦佛天界、阿彌陀佛天界、彌勒佛天界、藥師佛天界的佛教說話,在金堂四面大壁共十二面壁上繪製而成的,這是日本最古、最大規模的佛畫群
平安時代佛畫:
船中湧現觀音菩薩像
高野山 龍光院藏
平安時代
國寶 絹本
縱79.4厘米 橫41.8厘米
據說就是在延曆23年空海入唐乘船遇險時觀音於風雨中湧現化解船難的畫像。此尊觀音造像與一般頗為不同,手執蓮花,頭戴寶冠,怒目揚眉站立在一個木質的漆器台座上,壯碩豐滿的身軀披著淡金黃色的長袍,在風雨中飄動著,雙袖茸茸的的羽毛也隨著飛揚,充滿了速度與動感,衣服紋飾承襲唐代的截金法描繪精細的紋樣。
平安時代:准胝觀音
絹本著色
103.4×47.4
平安時代 12世紀
本作品的准胝觀音身體塗白,以朱線勾勒輪廓。寶冠上貼有金箔,墨線勾勒,頭髮塗略帶灰色的淡綠色。衣裙及蓮華寶座為略顯灰色的白色及淡褐色、淡青、淡綠等,多用混有白色顏料的中間色。輪廓線也用墨線勾勒,裝飾台座的花瓣類的輪廓為白色線。
如意輪觀音像(滋賀 法藏寺藏)
平安時代 重文
絹本
縱123.9厘米 橫91.7厘米
如意輪觀音像
平安時代
絹本
縱92.6厘米 橫43.5厘米
聖觀音像(島根 峰寺藏)
平安時代 重文
絹本
縱102.9厘米 橫57.5厘米
十一面觀音像
紙本著色
縱169.0cm 橫90.0cm
平安時代 12世紀
奈良國立博物館
本圖為面向畫面左側的十一面觀音象。圖象的右手垂在膝前,手印呈「與願印」(指實現祈願的手印,手心朝上五指向下舒展),手腕帶著數珠,左手拿著一瓶插有紅蓮花的水瓶。觀音的頭上有菩薩面、瞋怒面、狗牙上出面各三面,及大笑面、頂上佛面各一面,共有十一面。
十一面觀音來迎圖
十四世紀 鎌倉時代佛畫
掛軸 絹本水墨 彩色 黃金
尺寸:86.2 x 38.7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觀世音菩薩獨自前來迎接亡者的佛畫是比較罕見的,有關觀音菩薩引導亡者的繪畫在敦煌遺畫中可以見到幾幅,描繪的是觀音菩薩引導亡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場景。
這裡雖未出現亡魂,但觀音菩薩手持凈瓶,結與願印,腳踏祥雲極速而來的場景,分明也是來迎接亡者前往西方極樂凈土。觀音菩薩的衣衫及披帛飄帶還有祥雲等都在向身後飄動,為靜態的畫面增添了動感和速度。
此畫無論從精美的十一面頭飾還是繁複華麗的衣衫服飾,都是精工細筆,生動傳神,是描繪觀音菩薩為主題佛畫中的精品之作。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日本國寶-12世紀《千手觀音像》
絹本著色
規格:138.0 × 69.4 cm
平安時代 12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千手觀音擁有千手、千眼,藉以救助世間的芸芸眾生。觀音頭頂上畫有十一個小顏面(三面菩薩相、三面白牙向上相、三面忿怒相、一面暴笑相、一面如來相),以及象徵阿彌陀如來的化佛。千手的表現,包括持有錫杖與三鈷杵等、掌上有眼的四十二隻大手,以及無數只小手。
作天女造形的功德天(亦稱吉祥天,廣施福德之女神)和婆藪天脅侍於觀音兩側,從而構成三尊象的形式。其中,婆藪天是婆羅門出身而侍奉於觀音的仙人(婆羅門是印度種性制度中最高地位者)。
觀音和功德天的身軀以纖細的墨線描繪,輪廓在線再以硃紅色稍加暈染。觀音的衣裙上,除了金箔和金泥外,還以金箔細切而成之截金,在整塊布面上貼飾出紋樣。其截金裝飾的精緻表現,在平安時代的佛畫中,堪稱是特別華美的。另外,背光上也裝飾著金箔及色彩繽紛的紋樣。
楊柳觀音像
高麗至治3年
徐九方
泉屋博古館
高麗佛畫和高麗青瓷一起被譽為藝術技巧最卓越的文化遺產,全世界目前只有160多幅高麗佛畫。韓國國內只有10多幅,而日本寺廟、博物館和個人收藏者收藏了130多幅,堪稱絕品。
日本寺廟因羨慕高麗發達的佛教文化,所以想要收藏高麗佛畫。因此,在高麗末期、朝鮮初期,高麗佛畫成為倭寇的掠奪對象。在朝鮮時代,也有不少高麗佛畫因外交和貿易需要越過玄海灘被運往日本。因當時推行廢佛政策,所以朝鮮時代並不重視佛教遺產。因此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韓國國內已經沒有一幅高麗佛畫。
高麗佛畫形態細膩淡雅,色調鮮艷,勾勒有力,是一種蘊含了高麗時代原有的文化形態的宗教工藝品。特別是被稱為「水滴觀音」的日本淺草寺所收藏的《水月觀音圖》十分有名,這幅作品在日本當地都沒有公開過,連日本學者都很難見到它
朝鮮佛畫《觀音三十二應身圖》
朝鮮明宗五年(1500)
李自實 繪
絹本設色
高 201.6厘米 寬 151.8厘米
日本知恩院藏
據畫面題記,此圖系朝鮮明宗五年(1550)仁宗的妃子恭懿王大妃為祈願仁宗(1545在位)冥福而作,內容依《妙法蓮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楞嚴經》記述,由李自實繪製,嘗供奉於韓國全羅南道靈岩郡道岬寺金堂。依題記判斷,此幅是韓國現存唯一的三十二觀音應身圖。
水月觀音圖: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朝鮮時代佛畫
十九世紀 朝鮮時代佛畫 絹本設色
畫面尺寸:77.5 x 77.5 cm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
翠竹下、磐岩上,主尊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頂有化佛。髮髻高束、發綹垂肩而下。細眉長目,雙目微垂、面龐圓潤,神態安詳。身著一襲白色衣衫,飾以紅色邊緣,佩瓔珞及手鐲莊嚴全身。呈自在姿安住在波濤磐岩之上。身旁置有一金色的凈瓶,內插一株碧綠的楊柳枝,自然彎曲下垂,靜靜而立。上方祥雲繚繞、小鳥飛翔。下方嶙峋怪石、波濤翻滾,左右兩側有善財童子和龍王在參拜觀音菩薩。
日本鎌倉時代佛畫聖觀音像
東密六觀音之
《如意輪觀音》像
絹本著色、金泥、金箔、鑲金線
十四世紀 掛軸
尺寸:101.7 x 41.6 cm
鎌倉時代佛畫
奈良國立博物館
而本圖是《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所提及的六臂金色身的最常見姿態。右側第一手掌舒開撫臉頰,遵照了胎藏曼荼羅觀音院中的圖像。
蓮華座大量使用細金箔線,造型細膩優美,觀音右膝立起盤坐其上,全身沐浴在巨大的月輪光輝之中。左側第一手應該按住光明山,但本圖中手掌卻放在金泥塗色的盤石上。觀音肉身塗金色,用朱線勾勒。衣著和飾物賦彩華麗,而上方的立涌(花紋的一種,對稱的波浪型圖案組合,中間大兩頭窄)、格子和卍字(manjitunagi)等用細金箔紋精心點綴裝飾。月輪上獨具匠心地施以調有金泥的硃色,展現了觀音整體包金泥的特殊效果。
狩野元信代表作 白衣觀音像
十六世紀 室町時代
狩野元信 繪
掛軸 絹本設色
尺寸:157.2 x 76.4 cm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
此畫是狩野元信的代表作品,亦是日本美術界較為有名的一幅畫,在日本有關繪畫的論文中被反覆引用。峭壁下、攀岩上,主尊觀世音菩薩頭戴風帽,髮髻高束。細眉長目,雙目微垂、面龐圓潤,神態安詳。身著一襲白色衣衫,佩瓔珞莊嚴全身。衣褶線條流暢、自然垂下。呈跏趺坐安住在波濤盤岩之上。兩側似懸崖峭壁、古樹枯藤,下方嶙峋怪石、波濤翻滾。
白衣觀音圖
十五世紀 室町時代佛畫
掛軸 絹本水墨
尺寸:114.6 x 53.2 cm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收藏
在大海峭壁枯藤之下,一輪巨大的明月式皎潔頭光里,觀音菩薩束髮髻,發綹垂肩。面龐圓潤、五官秀美,雙目微垂,神態安詳、法相莊嚴。以自在姿倚靠在大海磐岩之上,凈瓶內插有一枝楊柳靜靜在身旁而立,磐岩下是翻滾的波濤海浪。觀音菩薩身姿優雅、舒展大氣,讓人見而歡喜,法喜充滿。
十四世紀佛畫
良全繪 如意輪觀音圖
良全筆
紙本墨畫淡彩
尺寸:109.6×44.1 cm
南北朝時代 14世紀
山本達郎氏捐贈 東京國立博物館
此幅「如意輪觀音圖」的上部樹木取自技法超前的水墨畫,尊像部分一般認為是彩色如意輪觀音像的水墨畫版。觀音的衣裙及寶冠、蓮花寶座等處施有細膩的金泥圖案,卻並不奪目,圓光的背後隱約可見的岩石採用淡墨描繪,畫面整體圍繞觀音描述其周圍的空間,本圖是唯有精通水墨技法的良全方能繪成,作為14世紀的水墨佛畫也可謂是極其成功的。畫面右下角有「海西人(kaiseijin)良全筆」的金泥落款。
男相白衣觀音像
十四世紀明初佛畫
靈隱寺主持慧明禪師題
絹本著色
尺寸:115.4 × 56.1 cm
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收藏
這是一幅十分稀有的元末明初以男觀音為主尊的白衣觀音圖;又因為畫面左上方有當時杭州靈隱寺主持慧明禪師的題贊而聞名。此畫表現的是主尊白衣觀音菩薩安詳地端坐於普陀山珞珈山海邊岩石之上,身側怪石嶙峋、峰巒疊嶂,身下浪濤翻滾,身後峭壁上方枯藤松柏斜插。在松枝下方,觀音菩薩髮髻高束,披戴風帽,面相圓潤,神態安詳、法相莊嚴。一襲白衣自然垂下,衣紋簡潔流暢、高貴典雅。唇下的一縷鬍鬚顯示主尊為男觀音。
明 佚名
龍王觀音圖
南京博物院
立軸,絹本設色
164×101cm
南京博物院藏
圖中觀音面容慈祥,端坐於仙壇之上,小童侍女恭敬地站於兩側,水面上,一身著盔甲的武士站於祥雲之上,水中老龍王面朝觀音持笏板相敬,周圍竹影婆娑,祥雲繚繞,一派仙境。筆觸纖細流暢,人物神態刻畫精緻。
刺繡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
十五世紀 室町時代刺繡佛畫
絹本刺繡貼花
尺寸:195 x 79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林觀十娘供養 觀音菩薩像
立軸
1398年明代佛畫
規格:173.4 x 64.1 cm
水墨 設色絹本
美國洛杉磯縣立博物館收藏
這幅明代大型絹畫,尺寸碩大,繪製精細至極。以稀有珍貴的植物及礦物顏料繪製而成,並施以金粉,色彩富麗沉穩,烘托出觀世音菩薩栩栩如生的神態與神聖的神韻,生意盎然。
此畫像為明代福信女林觀十娘為保身體平安而出資所繪,此畫繪製極其精細講究,筆觸沉著嚴謹、設色穩重,所繪觀音面容端詳、莊重傳神。頭飾華麗寶冠,上有化佛(阿彌陀佛)。菩薩面向豐滿端正、寬額、臉型方圓,目為丹鳳青蓮華眼,呈微睜狀,表情靜穆祥和,高鼻柔唇,有鬍鬚。配飾瓔珞珠寶掛件,身著華麗衣衫,跏趺坐於華麗的蓮花寶座之上。
在繪畫上,能看出作者沉穩細緻的畫法及嚴謹的構圖與明代中期的宮廷制度是緊密相連。技法嫻熟,線條沉穩有力,佛像尺度謹遵造像量度經所繪,筆觸法度嚴謹,最細微處皆描繪的生動傳神。
白衣觀音與十六羅漢圖
明末清初
直徑21.3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幅精美的佛畫是一組畫冊中的一幅,與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珞珈山白衣觀音與十六羅漢圖》幾乎完全一致。
主尊白衣觀音菩薩安詳地端坐於普陀山珞珈山石窟內,下方浪濤翻滾,有一紅衣童子即善財童子正在朝拜觀音菩薩。石窟二側及松樹下、石橋上共有十六羅漢圍繞。
清 丁觀鵬 蓮座大士
掛軸 設色絹本
縱124.9cm 橫66.1cm
丁觀鵬(1547—1628年尚在),字南羽,號聖華居士,休寧(今安徽休寧)人。善畫人物,佛像,尤工白描,兼能山水。早年人物畫用筆細秀嚴謹,取法文徵明、仇英,後變化為粗勁蒼厚,自成一家。所作題材多為羅漢、觀音大士和歷史人物故事等。又能作山水,近吳門文氏,偶用米法寫山,處處臻妙。並繪製了不少書籍插圖,對當時木版刻畫藝術具有一定影響。曾為名墨工程君房、方於魯畫墨模。
周邦彰 繪 千手千眼觀音像
尺寸:221 x 101.6 cm
觀音菩薩發綹披肩、面龐圓潤,法相莊嚴。結跏趺安住於須彌座蓮台之上。身著菩薩天衣,飾以瓔珞寶珠莊嚴全身。圓輪背光中對稱地畫觀音菩薩伸出的42隻手,其中一雙主臂高托坐佛像於頭頂、另有一雙主臂當胸合掌、還有一雙主臂托缽結禪定印。除了三雙手作法印,其他各手對稱地持各種法器、法物。
觀音兩側對稱地站著二十八部眾中的部分天王、眾神,如四大天王、婆菽仙人、吉祥天女、阿修羅王、火神王等。法座下方正中為梵天正在請法的背影。此畫人物眾多、場面恢宏、是十分精美的明代藝術珍品。
閔貞繪:童子拜觀音
規格:66.0 x 51.5 cm
閔貞(1730-1788),清畫家。江西南昌人,僑居湖北漢口,字正齋,或呼閔騃子。善書畫篆刻。尤工山水、寫意人物,筆墨超逸。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觀世音菩薩像
狩野芳崖絕命之作——悲母觀音圖
《悲母觀音》很好地使用了佛教繪畫和水墨畫的描法,同時在顏色感覺和空間把握方面巧妙地採收了西洋畫之所長。
迴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點贊是隨喜,評論是思考,轉發是分享!
請將這份愛傳遞!
※祖師的密義——參學的資格
※祥雲繞壇場 齋天種福田——正月初五慧日禪寺供佛齋天法會
TAG:傳喜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