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用DNA藏匿電腦病毒:一次基因測序就劫取機密
圖片來源:nanalyze
來源:環球科學
DNA作為儲存生物信息的結構,從演化產生以來一直保持著穩定、安全的性能。利用4個鹼基的組合,它傳遞著一代又一代的遺傳密碼。這種密碼組合的優越性如今也被科學家看在眼裡,類似計算機中的1和0,他們利用ATCG同樣創造了信息儲存代碼。但是黑客能不能會入侵DNA代碼呢?目前來看,答案同樣是肯定的。
DNA是一種存儲信息的方式,利用ATCG四個鹼基,組成了生物體的遺傳信息,引導生物的發育與生命機能的運轉。科學家們曾經利用DNA的信息存儲功能,將書籍、錄音、動圖,甚至是亞馬遜的禮品卡存於其中,跨越了生物與計算機之間的鴻溝。
後來,華盛頓大學信息安全研究人員有了這樣一個想法:如果能將惡意代碼存入DNA,會帶來怎樣的風險?於是,他們進行了一次試驗,他們設計了一段用ATCG編碼的惡意代碼,並成功的在互聯網上買到了由此代碼合成的DNA,當測序儀對此段DNA進行測序並利用電腦軟體進行數據分析時,惡意代碼被啟動併入侵了電腦。
研究人員認為,考慮到現在基因測序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雖然現在還沒有證據表明基因測序或者基因數據面臨此類安全問題,但是未來,一旦有黑客發起類似攻擊,將可能竊取大型實驗室的知識產權,污染用於犯罪調查的DNA分析數據。也有可能,企業可以利用這項應用保護其轉基因產品的商業機密。
從數字信息到生物信息
從理論上看,將信息存儲在DNA中並不困難。在電腦中,每一個字元都由0、1進行編碼,任何數字化的內容,不管是視頻還是圖片亦或是一段程序,本質上都是一串串的0和1。而在生物體中,遺傳信息存儲在DNA中,代碼變成了鹼基:A、C、G、T。簡單地說,用DNA存儲數字信息相當於用A、C、G、T取代了0和1。
2012年,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基因工程學家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及其團隊在科學期刊Science上發文,介紹了他們將DNA用作信息存儲媒介,使用DNA微晶元編寫了一本5萬餘字的書,製作了54898個DNA序列,利用測序儀就可以閱讀了這本書。在論文中,作者寫道:「DNA是已知最穩定和密集的信息媒介之一,隨著DNA合成和測序技術的發展,DNA將成為越來越可行的存儲媒介。」
2016年,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新的編碼系統,可以極大地增加DNA分子的數據存儲容量,他們將一部電影、一個電腦操作系統、一篇論文、一個電腦病毒以及一張50美元的亞馬遜禮品卡進行「鹼基編碼」,產生了一份包含7.2萬個DNA片段的文庫,一家DNA合成公司幫助他們合成了實體DNA。為了再次重現DNA中儲存的數據,他們對DNA進行了測序,並利用軟體將遺傳信息轉化為二進位代碼,幾乎無誤差的,能夠重現所有文件。
2017年,喬治·丘奇等人又在Nature上刊文闡述了他們如何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將圖片和短片編碼到了一群活細菌的基因組中。他們所製作的短片有5幀,每一幀,研究人員用104個DNA片段進行編碼。接著,研究人員以每天一幀的速度,將短片的DNA片段植入到大腸桿菌中,5天的時候,將整部短片植入到了大腸桿菌中。之後,研究人員再對大腸桿菌進行測序,即可讀取並還原短片。作者認為,這項研究表明,在活細胞的基因組中可以穩定的存儲真實的數據。
生物學家們的研究證明,將數字信息存儲於DNA中,甚至是活細胞的基因組中是可行的,且這些信息可以以較高的精準度還原。而且DNA存儲有一種先天的優勢,不需要很苛刻的條件,其中的信息可以保存上百年,如果將其保存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其中的信息甚至可以保存成千上萬年。
大多數生物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看到了DNA存儲無以復加的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但華盛頓大學的計算機安全研究專家卻注意到了其中潛在的風險。
將電腦病毒藏在DNA中
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Tadayoshi Kohno等人注意到,基因檢測越來越常見。部分原因來自於DNA測序價格持續的下降,2000年左右,對一個人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需要1億美金,到現在,這一價格已經下降為約1000美金,研究人員們的未來目標是希望將這一價格降低到100美金。價格的下降、操作的便捷讓DNA測序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泛,不僅僅是基礎生物學,還包括考古學、犯罪調查、產前診斷等等。在美國,個人基因檢測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為家中寵物進行基因檢測也越來越流行。
這就不得不考慮一種風險:DNA樣本來自外部來源,這可能難以適當地審查,那麼其中是否會包含一個或幾個存儲惡意代碼的DNA片段?當這些DNA片段被測序並利用電腦軟體進行處理分析時,將對計算機安全造成怎樣的影響?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始了他們的試驗。為了簡化整個試驗,首先,他們在一個用於DNA測序數據處理的開源軟體中人為的引入一個程序缺陷。實際上,研究人員分析了很多用於DNA數據處理與分析的開源生物信息學工具,他們發現很多工具都沒有遵循最佳的計算機安全保障方法,這給攻擊者留下了潛在的漏洞。
接著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惡意計算機代碼,希望利用「緩衝區溢出」攻擊計算機,緩衝區溢出是針對程序設計缺陷,向程序輸入緩衝區寫入使之溢出的內容,從而破壞程序運行,趁程序中斷之際奪取程序乃至計算機系統的控制權。
不過將惡意計算機代碼轉化為DNA分子的過程並沒有研究人員原本想的那麼簡單,當他們將精心設計的惡意代碼以A、T、G、C的形式輸入DNA分子合成網站時,出現了滿屏的錯誤。
他們了解到,為了使DNA樣本保持穩定,A、T、G、C必須保持合適的比例。研究人員不得不反覆編寫惡意代碼,以找到合適的形式。按下訂購按鈕的一周後,一小瓶樣本就寄到了研究人員的手中。
通過測序,DNA樣本中的惡意程序被「釋放」了出來,攻擊軟體漏洞,入侵了電腦。「我們從理論上證明了,利用DNA存儲惡意代碼能夠攻擊計算機,但是我們現在並沒有證據表明DNA測序或者DNA數據的安全性目前正受到攻擊,我們希望在技術成熟之前,最好在新興技術的早期就考慮安全威脅。」負責該項目的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Tadayoshi Kohno認為。「因為在真正的攻擊出現之前,安全問題更容易解決。」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黑客真的採用這項攻擊方式,那麼他們就可能獲得有價值的知識產權,或者可能污染與犯罪有關的基因分析結果。當然,企業也可能在轉基因產品中植入惡意代碼,以保護其商業機密。「未來這可能轉變成一些有趣,或者帶來威脅的應用。」研究人員表示。
※註定的太空騙局!曾經熱鬧的「火星一號」宣告破產
※人類最遙遠探測器「新視野號」傳回驚人圖像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