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本文轉自混沌大學,作者劉正,混沌特約評論員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學博士,曾代表中國隊獲得國際天體物理奧賽金牌)

一部《流浪地球》,可謂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和很多人一樣,我驚嘆於劉慈欣以恢弘的想像力,為我們描述了一部恢弘的史詩——全人類為了求存,帶著地球家園一起駛向了充滿兇險的深空。

但是,如何去執行「流浪地球」這樣一個長達2500多年的計劃?

面對如此宏大,跨越幾十代人的時間尺度,我想,任何人都會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迷茫。即便在電影里給人類加持了天頂星科技和全球動員的buff,從地球政府的精英,到地下城裡的平民,所有人依然緊張和忐忑,因為每個人的心裡都壓著一頭沉默的巨獸:

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並非「情緒」——

而是一種無法避免的風險:混沌效應

這種不確定性,並不只是一種恐慌的情緒,而是來自物理學裡真實存在的宏觀不確定性:混沌效應。

如果讀過劉慈欣的成名作《三體》,你大概知道,三個物體關聯的運動是無法預測的,因為無論在運動開始時有多小的偏離,在複雜的相互作用下,這個誤差都會通過一個正反饋的過程逐次放大,進入不可知的混沌狀態。

因此,對於超過三個個體系統中因果關係的可預測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降為零。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計算機模擬下混沌的三體運動

MIT的氣象學家洛倫茲,最早在天氣預測中發現了這一現象,在後來的演講里,他詩意地描述到:「亞馬遜蝴蝶輕輕振翅,數周后,德克薩斯平原上就可能颳起颶風」。在那之後,我們都知道了混沌現象的另一個名字:蝴蝶效應。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洛倫茲蝴蝶:圍繞混沌吸引子產生的複雜軌道

而在「流浪地球」這一複雜的,時間跨度超過2000年的系統工程中,混沌效應就像是房間里的大象,無法被忽視。

在一萬台行星發動機推動下,在其他7大行星的引力擾動下,地球到底會怎麼飛,誰也沒底。三體問題,不僅僅對物理實體有效,人與人的協作關係,更是一個更複雜的n體問題。所以,在幾十代的傳承中,人類會把流浪地球計劃執行成什麼模樣,同樣無法去預測。

而正是由於混沌效應,雖然科學家已經詳細規划了推進地球的軌道,也事先考慮了木星的引力影響。但是地球依然在複雜的潮汐力下,因為地殼形變導致一半的行星發動機熄火。

背後的原因,也許是幾年前某個小行星的輕微吸引,也許是某個老司機行車不規範,導致行星發動機少燒了一車石頭,洛倫茲的蝴蝶輕輕一扇,地球就栽進了和木星相撞的深淵。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遭遇這樣的險境,地球上的專家並不是算錯了軌道,而是明知有地球毀滅的概率,也不得不去冒這樣的風險,飛掠木星以實現加速。

在這個過程里,地球還是有概率會安全通過木星。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接下來還有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柯伊伯帶(太陽系外部的冰行星帶),地球在那裡的路線依舊未知。在混沌效應的統治下,風險無法被避免,也不要幻想能夠避免。

如何管控風險?

運用精確的概率式執行

但是,風險可以被管理。

我想很多人都會質疑,救援小分隊從北京開到杭州,再開到赤道,但最終也沒有保住杭州地下城,而蘇拉威西的行星發動機,也被其他救援隊搶先復甦。一路上死了那麼多人,卻無功而返,這是不是無謂的犧牲?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從個人的角度看,這是不理性的自殺。

從整體的角度看,這卻是最冷靜的理性。

一萬台行星發動機的數量已經留有了冗餘量,不需要所有的發動機都修復,而為了搶救4000個行星發動機,地球政府早已按計劃派出了82萬支救援隊,雖然單個救援隊的成功概率很低,但是平均200個救援隊疊加的效果,足以把成功的概率推到100%,也就是飽和式救援。

而CN171-11小分隊的犧牲,一定也以某個概率的數字,列入了救援成本核算內。甚至連撫恤物資,都提前送進了北京第三區的前置倉。

殘酷不殘酷,殘酷。有效不有效,有效。

我想說,堆人頭是最樸素的概率式執行方法。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海軍配備了200%的損壞管制團隊,造就了不沉航母的傳奇。而斤斤計較的日本海軍總是配置的剛剛好,一炸就壞,艦船的利用率反而很低。

在系統工程里則有更高效細緻的方法論:運用精確的概率式執行去控制風險。

例如,製造業常用的六西格瑪流程(SixSigma Process),通過統計方法測量各流程步驟的出錯概率,計算出關鍵節點,然後將該步驟的正確率持續迭代至99.9997%,也就是6個標準差的目標。這就從源頭上控制住了最終產品的次品率。

在航空業的IOSA安全標準中,也遵循著海恩法則的原則: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是多因素錯誤概率累積的結果。

當出現事故的時候,重要的不是找出誰來背鍋,而是識別那些誘發「意外」的先兆和隱患,通過容錯備份,交叉檢查和防差錯設計(PokaYoke設計法)從流程上減少事故概率,並通過規範手冊傳達給全世界的航空公司。用概率的思維去壓制不確定性的概率,護佑著每一次的起降安妥。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六西格瑪流程

希望——

人造的非理性的確定性

但是,再嚴謹的計劃,都依然需要人去執行。而在所有的流程設計中,人因(Human factor)總是那個最令人頭痛的誤差。機器總是透明的,而人腦卻是一個不那麼可靠的黑箱。

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人類的大腦並沒有進化出長期規劃的觀念,更沒有用概率進行決策的本能。人類先祖的平均年齡不超過14歲,他們不需要,也無法去奢望10年以上的計劃。而祖先的經歷,都刻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基因里。

生而為人,我們的直覺永遠是重視即時的感受,對當下,實感和短期的誘惑趨之若鶩。而對長期的,不確定的未來充滿了懷疑。

由於這種先天的「近視眼」,人類才對金錢的時間價值產生了共識。

重視手頭的現金,而對未來的收益大打折扣。

在貨幣經濟學之父歐文.費雪看來,正是人類耐心的缺失,讓利息成為了可能,而延遲滿足的心態,則讓投資成為可能。而整個金融業,都建立在對這種認知偏差的順應和利用上,在不同個體的風險厭惡和延遲滿足之間勾兌買賣。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歐文·費雪著作《利息原理》

不過,太陽熄滅的倒計時,並不會因為人類對不確定性的厭惡而停止,生的路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千年流浪,而死的那條路卻是必然到來的氦閃。

那麼,是選擇「給歲月以文明」,把握當下,在剩下的500年里馬照跑,舞照跳,坐等末日?

還是選擇「給文明以歲月」,面對未知的太空冒險一搏,犧牲幾十億人,也要走上2500年的苦難流浪?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從心理上說,面對隱隱可見的灰犀牛,我們的本能是逃避和忽視。甚至在逆火效應的心理作用下,對於不符合潛意識直覺的現象,產生強烈的逆反情緒。

在《流浪地球》的原著里,劉慈欣就寫到反抗軍對太陽氦閃強烈的懷疑,而這種偏執的反抗,幾乎讓人類的命運毀於一旦。人性的這一弱點,在本來就充滿物理不確定性的航程中,又疊加上了一層心理的不確定性。

在電影的設定里,人類僅僅選擇了後者,把目光從當下移開,放在了2500年外遙不可及的焦點。頗有深意的是,當人類的耐心長達千年的時候,金錢存在的基礎也就消失了。電影里地下城的生活中沒有金錢,吃餃子都靠居委會發放,租防護服也要以物易物。

那麼劇中的人類,是如何逆轉了人性,為了一個長達2500年的目標而壓制了本能呢?

我想,這種力量,就在韓朵朵對全世界廣播時說的那句話里:希望,是這個時代如鑽石般珍貴的東西。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因為希望,人類才會捨棄當下的貪戀,選擇為後代忍辱負重。

因為希望,人類才會放棄個人的權利,服從地球政府的集權規劃。

因為希望,CN171-11小分隊才會在杭州擦乾眼淚,重新上車開向赤道,因為他們相信,相信地球可以得救的那個希望。

實際上,韓朵朵這句話聽起來尷尬,卻頗有深意。

為什麼是如鑽石般珍貴呢?

要知道,鑽石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它不過是一種四面體的碳單質,通過現代的化學方法就可以合成。鑽石的價值,完全取決於人類對它的認知(perception)。只有所有人都認同鑽石的價值時,鑽石才會珍貴。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同樣,只有所有人都認同希望的時候,希望才尤為珍貴。

而當人們不再相信那個希望的時候,希望也就會一文不值,毫無用處。金融巨鱷索羅斯就將其引申為「反身性」的理論:


希望會導致參與者們按照希望的預期去行動,於是希望便得到驗證,形成一個自我證實的正反饋循環。而在希望破滅的時刻,同樣的正反饋循環也會造成悲觀情緒的級聯雪崩,穿透所有人的心理底線。

所以希望的價值,來自希望本身的自我實現。如果你經歷了過去兩年比特幣的浪潮,你也許對這句話會有別樣的體會。

流浪地球上的人類之所以相信希望,我想也是一種複雜的心情。在地球開始流浪的時候,他們已經回不去了。當全球人都在一條船上的時候,希望是唯一的希望,因為相信,所以相信。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只有用希望這麼一個人造的非理性的確定性,才能夠中和人腦對不確定性厭惡的本能,讓大家能夠像CN171-11小分隊那樣,自覺自動地執行那些冷血理性的概率式方案。

所以我想感嘆,理性是很難壓住人性的,只有人性才能壓住人性。

所以人類終究不會被AI所操縱,因為我們會相信信念,相信那些美好的希望,而這是只懂得套路的人工智慧所無法理解的。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人工智慧先驅尼爾斯?尼爾森的反思之作

理性 vs 希望

人類最大的力量

但是,假如你用概率計算出的理性結論,和你希望相信的希望不符的時候,你該怎麼辦?當人工智慧Moss計算出吳京的計劃100%失敗的時候,他又做了什麼?

理性告訴他:他該和劉戶口做最後的告別,然後躺回冷凍倉里。

希望告訴他:他應該頂著人類全滅的罵名,去引爆自己拯救地球。

在電影里,吳京選擇了後者。Moss因此留下遺言:「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性,果然還是太難了」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故事的結尾當然是光明的,春節檔的觀眾可以允許吳京炸了,但是不允許他失敗,導演用上帝之手,把小破球推進了可以拍續集的平行宇宙。

但是,在真實的世界裡,Moss的遺言到底對不對呢?

不對。

同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和計算機最高獎-圖靈獎的認知科學家,赫伯特.西蒙曾經對理性有過這樣的評述:絕對理性存在嗎?

當我們談到理性決策,它其實非常依賴已有的信息,但是沒有人(包括機器)可以窮盡所有的信息,也沒有那麼大的計算能力去分析所有信息。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赫伯特·西蒙的經典作品《人類活動中的理性》

因此,絕對理性的決策所消耗的成本太大了,高到了非理性的水平。我們都只能在有限的信息,有限的時間下,運用有限理性去進行決策。所以說,Moss計算出的100%失敗的概率,並不意味著必然失敗。

至少,有一個信息它一定沒有計算在內,那就是尚未發生的,在理性預測中絕不可能去做的事情,比如吳京最後的孤獨一擲。這樣的事件並不在理性決策的視野內,因為從理性的因果角度來看,它們就不應該存在。但是人在希望的驅動下,卻可以讓這種事情發生,從而在理性決策的計算公式中加入了一個新的係數,也就有希望讓成功的概率從零,變成一。

從這點上來看,人工智慧Moss顯然沒有它的前輩,《黑客帝國》里的Architect更有洞見:「希望是典型的人類妄想,它既是人類強大力量的來源,也造就了人類最大的弱點。」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黑客帝國劇照

作為一個人類,我承認生而為人的這種幻覺,但是我想把Architect的話順序調整一下:「希望往往是一種缺點,但這更是一種力量」。

面對不確定性,用概率去計算,可以做出最優的決策,但是唯有相信希望,才可以去做那些理性決策所不允許的,能夠改變預定概率的事情。

而這,也許就是理性的聰明人從未贏得世界的原因吧,因為他們的行為太像一個AI了,而失去了人類最大的力量:信念。

聰明的人預測未來,順應未來,而勇敢的人,會去創造未來。

小結

所以,是什麼,讓流浪地球這個長達2500年的超級工程成功地執行?

是用概率的計算,來對抗物理的不確定性。

而誰又能引領著人類跨越不確定性的深淵,帶著地球尋找新的家園?

是用信念的希望,去對抗心理的不確定性。

接下來的2019年,風雨在途,這或許就是《流浪地球》給我們捎來的希望。

為什麼聰明人未能拯救世界?|《流浪地球》冷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金融風控的難題怎麼解?這裡有三份大咖的「答卷」
人工智慧「面診」識別罕見遺傳疾病,準確率可達90%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