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媾女神器 Celica初代
有一個笑話,歷史考不好,因為那些事是發生在我出生之前。其實這真不是笑話,有些事情發生在你出生之前,你還真的就不懂。就算我們活在當下,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知道得足夠多嗎?所以在提筆寫這輛初代Celica的時候,筆者心裡一點譜都沒有,誠惶誠恐,八零後對七零後的前輩評頭品足,這不是冒犯么。雖然筆者對Celica車系並沒有太多特殊的感情,不過既然能夠在香港邂逅這輛體態、狀態均精神的Celica,車主能夠將它保存得如此完好,實屬難能可貴,抑制不住想要為它留下一組照片,封存在自家硬碟里的衝動。有些人有些事,如果你親身遇到過或者經歷過,尤其是並不容易發生的際遇,而沒有將TA定格並封存下來,這種遺憾應該難以彌補吧,雖然連「哨牙(齙牙)仔」是指這代還是下一代Celica的「愛稱」也欠缺考據的筆者,只能從那些唯一被定格下來的資料里,窺探這輛既是Celica,又是Supra車系的始祖。初代Celica,可謂是豐田平民跑車的始祖,它相比於美不勝收的2000GT更接地氣,也因為更廣泛的流通而留下不少速度傳說。初代Celica存世數量不多,這其中精心改裝的不少,然而能夠保留原來味道的卻鳳毛麟角,運升賽車部品老闆楊全勝就擁有這麼一輛高原裝度的初代Celica。
豐田第一輛稱得上驚世駭俗的車子,非誕生於1967年的2000GT無疑,這款只限量生產了337台的GT跑車,刷新了整個世界對日本汽車「除了廉價沒別的」的一貫印象。2000GT只生產了短暫的三年,而在1970年停產之後,仍有許多人對這款劃時代的車型依依不捨,最近更以115萬美元的拍賣價格榮膺最昂貴的日本古董車,這也是對2000GT歷史地位的一種側面回應。也許跑車不能盈利,但能夠提升品牌形象,時任豐田社長的豐田英二在主導了皇冠、Corona以及Corolla等面向民用領域的汽車之後,決定開發出一般人都負擔得起的平民跑車。接過2000GT的風頭,這款跑車必須擁有吸引人的造型,以及令人興奮的駕駛感。事實上,用興奮來形容初代Celica的性能也許有點不夠準確,在當年1600cc級別的跑車裡面,能夠比Celica快的車屈指可數。
Celica大致分為三個發展時期,初代至第三代是前置後驅平台,第四代至第六代是橫置引擎時代,其中它們都擁有一個最高性能型號、搭載3S-GTE的GT-Four(ST165、ST185及ST205),不僅活躍在WRC賽場上,同時也是日系高性能四驅車的先驅。第三世代同時也是Celica車系走向終點的第七代,ZZT231,這樣一輛性能大幅度妥協的前驅車,以不得不屈從於當時的前驅車之王Integra Type R之後逐漸暗淡下去,Celica這款豐田第平民跑車的歷史告一段落。
圖:四顆圓形大燈,和日產GTR的四顆圓形尾燈相映成趣。
整個七十年代,由於美國的經濟及文化影響力,還有日本本身的政治原因,日本受到美國的深遠影響,甚至可以說生活在美式意識形態之下。日本一方面非常痛恨美國對本國的控制,另一方面卻崇拜各方面實力都異常強大的美國,喇叭褲、貓王頭,在日本強者為王的民族性里,美國大兵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當時日本不少汽車的設計都參照了美國車,寬大的車身,閃亮的鍍鉻飾件等元素一度成為日系車外形設計的標配。如果你留意一下初代Celica的斜背版本,側面輪廓幾乎和福特野馬如出一轍。當然,豐田Celica的輕型跑車定位,也類似於美國的Pony Car。如果將TA23的保險杠看作下唇,那麼四顆將下唇都撐開的大燈就好像長著四顆齙牙,「哨牙仔」的名字因此而得來。雖然有點取笑豐田設計師為Celica設定了一副頗有喜感的前臉的意味,不過久而久之,連車主本身對這個詞都有了認同感,當港澳地區喊出「哨牙仔」時已經不帶任何貶義,甚至車主自己都自稱「哨牙仔」,以和其他代別的Celica以作區分,和「大眼雞」思域(EK)、「虎頭奔」S級(W140)的用法別無二致。
圖:這種車頭我們在美國見得很多,其中最經典的代表作莫過於道奇Challenger,早期階段誰不模仿別人呢,關鍵是後來能不能扔掉拐杖而已。
圖:中網向前突起,也是典型的肌肉車元素。
圖:典型美式腰線。
運升賽車老闆楊全勝收藏的這輛「哨牙仔」,四顆大門牙還是晶瑩剔透,沒有一絲牙垢,筆者問楊先生用什麼牌子的牙膏,車主笑著說,什麼牙膏都是假的,其實已經幫這哨牙「佬」換過牙了,不然哪能那麼新啊?確實,雖然汽車只是一堆機械,但也無法阻擋歲月的侵蝕,每一輛老車都要面對老化的問題,這不是多洗幾次車、多在外面跑跑就能免俗的。如果說二十年車齡是一輛車的大限,那這個1977年的老傢伙,掐頭算尾也活到第二輩子的晚年了。眼前的TA23依然精神矍鑠,彷彿回到那個看著頭頂轟鳴著從新落成的啟德機場起飛的飛機,巷口的士多播放著許冠傑的《賣身契》和《半斤八兩》的七十年代。那時候一輛Celica和今天的保時捷911地位相當,一方面是公認的跑車,另一方面屬於上流社會相對容易負擔得起的消費層次。雖然血統不如歐洲車那麼高貴,至少也能獲得中產階級垂青。楊先生之所以收藏著這輛Celica,雖然他沒有跟筆者明說,但或多或少地,也是因為Celica曾經在一九七零至八零年代叱吒風雲吧。
圖:打開引擎蓋的Celica,其兇悍的表情令筆者嚇了一跳。
圖:電鍍部件也幾乎察覺不出有氧化的痕迹。
圖:這個除外……
圖:這是如假包換的「子彈後視鏡」啊。
圖:把手開門力度偏重,要載女孩子出去兜風的話,要為女孩子效開門之勞啦。
圖:引擎蓋的開孔凸顯這是一輛跑車。
圖:其實是有實際作用的,可以將新鮮空氣引入引擎艙給引擎呼吸。
圖:眼中釘?雖然說GTR在港澳地區是憑藉1990年東望洋大賽一戰成名而得到戰神的名譽,不過真正的日籍東望洋之王,應該是Celica。
在七十年代最讓香港車迷所熟知甚至是家喻戶曉的車主之一,周更生必定是其一。作為最早崛起的本土車手之一,周更生便是駕駛Celica賽車在東望洋一戰成名。和現在發展成擁有F3、WTCC等重量級賽事年度總決戰不同,當年的澳門大賽車更像是一場澳門及周邊地區的埠際賽,還是靠澳門和香港是葡萄牙以及英國殖民地,而吸引了部分歐洲車手參賽。彎多路險、路面變化多端,澳門東望洋賽道從來就是亞洲賽車界的英雄地,能夠在澳門取得冠軍,將會被車手視為職業生涯的光輝一頁。香港車手周更生,駕駛當時以「2000GT之後」迅速崛起的賽車界新星豐田Celica賽車,分別於1973、1977以及1978年分別力挫來自日本和歐洲的各路好手,三度捧得東望洋大賽的獎盃。周更生成為當時香港年輕一代玩車人,如日後成名的呂米高、關兆昌、蘇華龍等車手的第一偶像。同時Celica也贏盡風頭,擁有一輛Celica,要經常接受其他車如福特Sierra Cosworth甚至保時捷911 Carrera的挑戰,應戰不應戰也罷,這對於一輛日本平民跑車來說,已經贏了。這讓無數正值懵懂的青少年們對它心生嚮往。對自己偶像所使用的東西都有一種莫名的佔有慾,是再正常不過的追星心理了。
圖:周更生能在東望洋數度奪冠、技術、快車,缺一不可,他和Celica的組合一度就是地下買「外圍」必勝的砝碼。
圖:特意換上Tom"s的十字輪圈。
這輛TA23配備了2T系列引擎的頂級型號,2T-B雙化油器版本,香港俗稱「孖吸」,這是高性能車的專利了,和今天的獨立節氣門體地位相當。這副引擎的原廠輸出根據年份和調校,從92匹到110匹不等,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副引擎弱小無比,若論加速力,確實和現今的性能車相差了個十萬八千里,甚至高爾夫1.4TSI之流也能和這個昔日的東望洋戰神打個平手甚至略快。不過要知道當時保時捷911入門版也只是使用2.4L引擎,輸出150匹,法拉利208GT/4也不過170匹;而同樣1600cc級別的以福特Escort RS Mexico(福特的頂級街道性能車,福特ST車系的始祖)為例,馬力輸出也是和TA23相當的96匹而已。100匹這個數字放在當時,速度感可是相當於現在的250匹一樣恐怖了。引擎狀態目前還不錯,楊先生已經對它內外翻新了一遍,化油器也改為更強調高輸出的四喉直吸的形式,噴砂紅色的氣門室蓋非常吸引眼球,而2T-B在當年也無愧於這個象徵高性能的「紅頂」。
圖:少了很多電子控制組件,TA23的引擎艙比起現代的汽車簡潔的多,修葺一新之後自然頗為養眼。
圖:等長排氣蕉雖然已經生鏽,仍透出灼熱的溫度。
圖:水管老化不要緊,換上STD的硅膠部品,馬上煥然一新。
圖:若論機械美感,化油器比起獃頭獃腦的電噴要漂亮多了,尤其是擦得錚亮的風杯。
圖:年事已高的排氣尾鼓被替換了。
雖然從繼承關係來說,Celica並不能算做2000GT的後代,不過作為豐田平民化跑車的開端,Celica是一款車廠嚴肅對待的作品。當時豐田的緊湊級運動車是初代Carina,Celica也就順理成章地和它共用底盤,甚至連底盤代號都是相同的「A」系列。Celica同時也是豐田GT跑車Supra的始祖,如果了解豐田車架代號規則,就不難聯想到衍生自第二代Celica的分支車型Supra,從Mark I到最後一代(A80系),一直在使用A作為其車系代號,反倒是Celica,在第四代轉至使用橫置引擎、前輪/四輪驅動之後一併換用了T作為車系代號。雖然在今天看來,TA23的車架老舊而且毫無亮點,然而和同時期的皇冠的S系列相比,A系列率先擺脫了皇冠使用的非承載式車身,改用承載式車身,這不僅有利於將車身尺寸縮小,也可以減少車架的重量,所以比皇冠更輕、更緊湊,即使只有100匹出頭的馬力,由於車重只有880公斤,其馬力推重比仍能帶來飛馳的快感。
圖:避震塔頂和車身融為一體,是承載式車身的標誌,而象老款皇冠,避震塔頂是設計在車架大樑上的。
圖:引擎艙門扣。
圖:第一代Celica引入了副車架的概念,用以安裝引擎、懸掛、轉向機構等。
從避震器上,筆者發現了「AE85」字樣,這種瞬間穿越,說明了TA23是可以裝得下AE85的避震器的,但是不是說明兩輛車,甚至推導至AE86和TA23是同一個底盤呢?筆者又拿出陳年老照片比對了一下。發現雖然TA23的懸掛大體結構和生於1983年的E8X代的Corolla車系大致相近,前麥弗遜、後四縱臂硬軸式,但設計技術和製造技術的更迭,E8X的細部會比TA23更加合理,部分設計也得到了深化。所以TA23和AE86的相同點,只是避震器裝得上罷了,正如翼神可以裝上EVO的避震器,不過後者的懸掛結構複雜程度和先進程度,比起前者是差天共地了。
圖:原裝懸掛擺臂早已老化,取而代之的是改用了可調的部品,倒不是為了調校操控什麼的,只是現在買不到原裝的替換部件,而這種改裝品取得反而容易得多。
圖:和很多老款車的設計一樣,TA23的避震器下座整合了轉向節臂、前輪軸承座、剎車橋碼,所以改裝用的避震器,也會在避震器下座的地方做好一整個羊角,改個避震成本不低的,這次又是STD製品。
圖:只有在老款車或者輕型卡車上才能看到的梯形臂傳動的轉向系統,沒有方向機。
圖:前輪帶有防傾桿。
圖:後懸掛是硬軸非獨立懸掛配四根縱臂,比較先進地採用了螺旋彈簧。
圖:底盤狀態還不錯,沒有變形和鏽蝕。
圖:四根縱臂都更換為可調部品了,理由同前懸掛連桿,而老化的軸承襯套亦更換為Whiteline強化品。
圖:負責傳遞橫向力的束臂也進行了更換,可調長度設計是為根據車身高度來調整後橋對中。
圖:AE85……
一般從內飾可以發現一輛車的真實年齡,可是在這輛TA23上,幾乎看不出太多因為使用而產生的磨損或者掉色。幾乎所有的翻新都尊重原車的原汁原味,之所以是「幾乎」,源自於那個替代了卡帶主機的音響機頭,還有那個印有「Turbo」字樣的方向盤,看出並非原配方向盤也不是因為它的造型和這輛車不相配,只是這代Celica並沒有Turbo版本。只能說日本在七十年代時的人機工程學已經做得相當不俗,法拉利的方向盤還是象小四以45°角仰望天空的時候,豐田就已經學會用兩截式轉向柱將方向盤調至較為垂直的角度。那時候汽車的控制界面也很簡單,哪有什麼電子輔助系統開關、中央門鎖之類的,能有一套空調,並且到今天依然正常製冷就算不錯了。那樣也好,讓汽車回歸到只是簡單的能夠享受駕駛樂趣的原點。
圖:一整塊面板,然後大小各異的儀錶、空調出分口、收音機等嵌入其中,末代Supra不是也還在使用這種內飾布局理念嗎?
圖:座椅皮革油光可鑒,也沒有皸裂,坐上去就和沙發無異,包裹性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圖:斜向的檔把,換擋手感有點奇特。
圖:保險絲盒在車內,大家數數全車一共有多少顆保險絲?
圖:三個小表,從左往右分別是時鐘,油溫、電壓,水溫、油量。
圖:點煙器被裝上了一顆小型的「探照燈」,充當一下氛圍燈吧。
圖:雨刷控制桿是不是有點象活動鉛筆的筆頭呢?
坐在這樣的所謂Young Classic裡面,感受著山口百惠時代的日本汽車工業水平,對不曾經歷那個年代的筆者來說,感動也是不小的,那就莫說代入感更強的車主本人了,彷彿又再嗅到年輕的味道。時至今日,楊先生依然活躍在賽車界,或許是車手或許是車隊經理的角色,同時也是卡丁車手的父親。不管年齡而激情依然,心態年輕比身體狀況更能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軌跡,不是嗎?Celica就和楊先生一樣,即便已遠離當打之年卻風采依舊。和賽車結下不解之緣,是不是來自於周更生和他的Celica的影響呢?這就不得而知了。筆者只知道,楊先生在談到這輛Celica時眉飛色舞,如數家珍。有人玩車更注重投入金錢,但Celica,明顯找到一位更注重投入感情的車主了。
※不會「嗡嗡嗡」怎叫大黃蜂
※叫「雷克薩斯」你這是在侮辱我,我本該叫「凌志」
TAG:無敵汽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