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怎麼就成了一位 「下流」 女孩?

我怎麼就成了一位 「下流」 女孩?

春節期間,我讀完了一本書,是前不久頗為熱議的《下流社會》。本來是想買本書充充電,精神抖擻進入豬年,不料剛打開書就看到如下一系列問題 —— 根據作者三浦展先生的觀點,如6題以上答 「是」,那就表示我已落入 「下流社會」 的人生觀:

「你下流嗎」 實用小撇步

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原來我趙四,一個從小學鋼琴的古典女孩,是個十足的 「下流人士」?緊接著我手一抖,翻到這一頁,再次感受到了迎頭暴擊:

不要低估 「你真普通」 這句話的殺傷力

句句精準,掐得我啞口無言。按照作者三浦展的歸類法,我顯然就是一名 「普通職業女性」,正徘徊在 「下流」 的邊緣,隨時有跌入 「敗組」 的危險(別僥倖了,我相信你們多半也是)。我一邊翻書一邊汗如雨下:都學壞了,焦慮都販賣到我們下流女孩頭上了。

—— 兩分鐘後,我掏出手機付了錢。

「成年人」 的人生建議

一路讀下去,越讀越覺得哪裡不對勁,又說不出是哪裡不對勁。三浦先生對我們這些 "下流" 年輕人表達出一種痛心疾首的恨鐵不成鋼(很真誠的那種):

比如這句

三浦先生的觀點大概是這樣的:

追求自由生活,你就能順利地搞糟自己的人生;

越是下流階層才 「越追求自己的個性」;

「自我感覺越強」,「越無法從自我主張的夢中走出」;

「尊重個性的家庭」 也是下流階層居多;

自我主張派 「階層意識和生活滿意度雙雙低下」,「大多未婚、無小孩、非正規就業。」

—— 簡直就是過節期間家裡長輩口中的句句箴言。

反駁他其實很容易,畢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以追求階層上升為己任,人的精神維度遠不能用幾個物質指標來衡量。書里有一個從事園藝工作女孩的自述,我就覺得她挺幸福的 —— 能在大都市裡接觸到自然的工作,這比錢更珍貴。更為至關緊要的是,按照三浦展先生的說法,「個性」 無法成就你,那麼我不禁要問,難道 「消費」 可以成就你嗎?三浦展以研究日本消費狀況聞名,《下流社會》以大量數據展現了各消費水平人群的生活情況與趣味,其中當然存在階層內部的趨同性與外部的差異性。雖然作者沒有明確地說孰好孰壞,但引導性判斷還是一目了然的,比如上流社會的消費(e.g.,高爾夫和古典樂)也是 「上流」 的。

問題在於,假設上流階層青睞高爾夫與古典樂是既成事實,我們絕不能反過來說,高爾夫與古典樂更高級、更值得效仿;恰恰相反,它們就是為穩固階級壁壘而生的。一個人的消費與趣味是衍生品,它們不應與 「上流」、"下流」 綁定在一起。

當然,三浦展先生還是給了 「下流」 女孩一些實用建議。作為一個渴望幸福的追夢女孩,我研讀了一下三浦先生調查出的日本女性幸福模式:結婚;生小孩;成為高管的妻子;當富裕家庭的主婦;有女人味 —— 這跟你媽送給你的幸福小貼士也沒什麼區別。唉不是說好了 「參差多態才是幸福本源」 嗎?三浦展先生回答:沒這回事。

從打扮到談吐全副武裝起來,做個 「合格」 的女人,這樣才能嫁個有錢老公 ——這恰恰是目今消費盛會為女孩傾力打造的廉價水晶夢。先打造一種 「美貌是通用貨幣」 的集體無意識,再慫恿女孩通過消費換購俘虜異性的虛擬幣。真是沒有比這更蠢但更長壽的遊戲了。

他是怎麼說的來著:普通女孩在 「優質男爭奪戰" 敗下陣。意思就是優質的男人是八方爭奪的稀缺資源,無財亦無貌的下流女孩自然無從沾手,只能幹瞪眼。雖說日本社會國情如此,但這樣赤裸裸地、明目張胆地默認爭搶長期飯票就是女性的頭等大事,實在教人每個毛孔都不舒服。

東西南北中,你是哪一種

書中還有一種 「名古屋名媛」,與我們這種 「普通白領型」 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流女性是這樣:為了裝飾門面去讀研究所,靠父輩關係進入大企業,業餘與母親研究菜譜,未來如母親一樣成為富裕家庭的主婦。真棒,可但將之作為 "理想女性人生",這令我感到說不出的窒息。在這樣的軌跡里,你看不到任何 「人」 的跡象。隨便把誰投放進去,好像過得都差不多。而且成為這樣的 「名媛」,決定權真的在你嗎?在你爹手裡還差不多。

所以作者是想告訴我什麼?要努力找個好老公,還是投胎有個好爸爸?總的來說,這本書給人一種坐海盜船的閱讀體驗,你始終搞不清楚作者的屁股倒向哪一邊。

—— 可我為什麼還是管不住這手,把書給買了呢?

焦慮的時候更容易亂吃東西

說句老實話,我還是打心眼裡羨慕那些因為結婚生子、因為成為高管妻子、因為 「有女人樣子」 而感到幸福的女孩們,她們的手裡都攥著統一配發的幸福鑰匙。像我這樣沒領到鑰匙的女孩,既不幸福,又不成功,只好去做一顆脫軌衛星,數十年如一日地運行在錯誤軌道,努力而無頭緒,最後還是落得一個 「下流」。

《東京女子圖鑑》截圖:這樣下去我永遠吃不飽啊!

每一代女人都不容易,至於我們這一代,一邊是媽媽(還有三浦先生們)告訴你 "幸福女人該有的樣子",另一邊是你受的教育與讀過的書告訴你 「以自己的方式追尋人生"。你的主見與勇氣不停地在現實的網兜里溜縫兒。

其實不是你媽懂大數據,她只是太過了解你:你的工作不上不下,你的夢想模糊不清,你那早餐六點半開啟新生的鬧鐘總是沒應,追你的人你不夠愛,你愛的人看不上你,早高峰擠久了你萌生退意。"要不找個有錢人嫁了吧",然後鏡子會告訴你那趟車只會更難擠。於是你打開手機,東戳戳西劃劃,又是一天,「完」。

「否則還能怎麼辦?」——真是怒其不爭。

後來我還真想明白了,這事真的不怪你。你無法拒絕煩人的噪音,因為這樣的噪音實在太多。我們總是不滿意,可是誰在令我們對自己不滿意?我們總是迷茫,可是誰教我們迷茫?我們總是在試錯,那麼究竟誰在給我們提供眼花繚亂的選項?一會兒想做主婦,一會兒想做富婆,一會兒想做個酷女孩,一會兒想做個乖女孩,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媽媽的勸導、親戚的建議、旁人的擔憂、「成功女性」 公眾號的煽動、消費廣告販賣的焦慮,無數的 「幸福真諦」,可這些往往是彼此矛盾的,也就永遠無法達成。那真正的 「標準」 是什麼?有用的指南又在哪裡?

其實再想一想,普通女孩的生存狀態,不應該是人生常態嗎?年輕時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時而自信時而失落,偶然清醒片刻,不小心又脫軌了,不是陷在愛情的美夢就是掉入消費的幻境,找不到意中人、工作不滿意、收入不 「上流」、自我認識不深刻…...這不是因為女孩們懂得太少,恰恰是社會教了她們太多。數不清的人企圖告訴她們什麼是 「對」 的,更何況還有 「看不見的手」 在操控著她們 「應當」 知道什麼,「應當」 成為什麼。

甚至就連 「幸福」 的標準本身都是四分五裂的,你每天從無數個管道里接收著四面八方的信息,從老闆到櫃姐,從媽咪到咪蒙,從今日頭條到街道招帖,目及之處都在企圖向你兜售理想人生該有的樣子,它們如此破碎又是如此矛盾,你招架不住又恨自己如此無能。但問題在於,你真的不可能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 因為你認為完美的你,是令所有人都滿意的你。這怎麼可能呢,你又不是人民幣。

說白了,你不是在跟你媽角力,你是在跟大氣候作對。當今主流社會中,傳統婚姻制度仍然是標準配置,與 「多樣性」 並不兼容。而傳統婚姻制度往往連帶著一系列 「女人該什麼樣」 的標準,不達標令人焦慮,達標了又令人窒息。這就好比這裡是一個熱帶季風氣候國家,而你偏偏是一頭北極熊,想必怎麼活都舒服不到哪去。

不過,三浦先生的話還是給了我一些警醒。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 「個性」 不過是批量製造的標籤而已。追尋自我太難,不如從貨架上挑幾個現成樣品來為想像中的自己作註解。無論是濾鏡美顏爆款色號,還是學亦舒穿開司米扮 old school,那統統都不是真正的「你」。我們是否的確在用 「個性」、「自由」 來為自己的無能作擋箭牌呢?像三浦預言的那樣,以放棄安穩為代價來追尋夢想,中年後既未實現抱負又落得一貧如洗,老實講我也很怕(瑟瑟發抖)。但我更擔心的是,我們所追求的 「自己」 是幻夢一場,是 「自由」 的迷暈,是歷史與時代為我們編織的神話,是臆想里的他人眼光。

從小住著整齊劃一的小區,與家境趨同的朋友一起上學,聽著越來越相似的成功傳說 —— 對於我們這一代女孩而言,「安穩」 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響亮但又模糊的 「實現自我」。但仔細扒開來看,這裡面充斥著浮誇的想像、刻板印象、二手知識、他人經驗與不明的煽動。站在中產的浮板上企圖跳向遠方的島,最後在遙不可及與搖搖欲墜之間左右為難。

這是多麼普遍的幻滅。

生而下流,還是身處逆流?

我個人其實蠻理解三浦展先生的一番苦心:「愛拼才會贏」 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嗎?馬上滑入 「下流」 階層的廢豚們,你們都給我振作啊!中國青年則一邊心有戚戚,一邊用腳投票,轉身倒向大型消極反抗現場。這個有趣的中日對比,很好地詮釋了東亞社會的內卷化現象。人人都很累,累到不想拼,還得被身不由己地裹著走。價值觀的單一導致所有人都得擠在一條單行道,喘不過氣的人中途退出,還要被旁人惋惜:下流了,下流了。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我走山底隧道的經驗:在一條又長又窄的步行道里,有三種交通工具給你選擇 —— 電動車,自行車,雙腳。走得慢的總要給快的讓道,就算出發再晚,電動車總能佔得先機,因為它隨時有碾過你的權力。至於汽車 —— 它們不光比你快,賽道還比你寬,你說氣人不氣人。去鼓勵所有人都朝前狂奔是何其荒謬,多少人連腳都沒有。

啊, 「傻瓜的圍牆」 已經建起來了嗎?留給下水道女孩的井蓋已經越來越少了。

我甚至開始懷疑,那些圍牆是天然存在,那些井蓋不過是畫餅。最幸福的女性不是最自由的,而是承擔的社會角色對社會最有利。三浦展們盡心儘力想把年輕人拉回中產的軌道,殊不知那正是我們感到窒息的緣由。一想到幾年後的我將挽著老公帶著兒子在每個周六逛宜家,我心說乾脆現在就掐死自己何必過了今晚 —— 而我知道,你也同樣厭倦。於是我對自己說:

「別管這麼多了,下流女孩。你活著不就是為了痛痛快快地說,我愛這個,我恨那個。從精緻唬人的暢銷書與化妝品櫃走開,離家之前與媽媽和解。走天橋時扔掉你不想穿的鞋,並且好好存錢。學會把自己當人,你不是性別一欄的從句,也不是階層下的卵。不要覺得孤單,你隸屬於一個聲勢浩大的少數派。你正在學會一門叫做存在的藝術,首要之義是你不應被要求活給誰看。」

//編輯:Alexwoo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CE中國 的精彩文章:

既然破五就得破點什麼,不如今天出櫃吧!

TAG:VICE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