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史》說:鄭和下西洋是為尋找建文帝下落與「耀兵異域」

《明史》說:鄭和下西洋是為尋找建文帝下落與「耀兵異域」

《明史》說:鄭和下西洋是為尋找建文帝下落與「耀兵異域」

《明史》說:鄭和下西洋是為尋找建文帝下落與「耀兵異域」

鄭和,明永樂年間宮廷太監,世稱「三保太監」。曾率龐大船隊七下西洋,行程十萬公里,到過東南亞、中亞等30多個國家,這是前無古人的壯舉。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像鄭和一樣;率領這樣龐大的船隊,走得這麼遠,時間這麼長,往返次數這麼多,在周邊海洋國家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鄭和下西洋,客觀上傳播了中國文明,促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往來。

中央電視台曾播放過鄭和下西洋的專題片,各種報刊雜誌也刊登宣傳過鄭和下西洋的各類文章。為了讓鄭和承擔當代的各種需要,我們看到不少宣傳機構,不惜把鄭和塑造成一個打破閉關鎖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治家和航海家;拔高成一位「對外開放與開展國際貿易的先驅」,一位「打破閉關自守,勇敢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一位傳播中華文化中「和為貴」思想、展示中華民族和平發展思想的偉大政治家,一位與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比肩的探險家和航海家。有些資料甚至還說他開創了一種和平友善的國際交往模式。總之,為了某些需要,不惜拔高和誇大歷史人物及其作用,己成為目前解說歷史的一種垢病。

其實,鄭和七下西洋的真實目的和實際成效並不是這樣的。

鄭和其人

鄭和,公元1371年生於雲南晉寧縣昆陽鎮。其父米里金,尊稱馬哈只;信奉伊斯蘭教,在元朝為官,襲封昆陽侯。育有兩子四女,次子馬和(即鄭和)。明朝初年,明軍攻入雲南,消滅了元朝在雲南的最後一個統治者一梁王。馬哈只戰死,只有十歲的馬和,被明軍虜回南京,並遭閹割,成為燕王朱棣府中的一名太監,逐改名鄭和。鄭和有西北回民血統,漸漸成長得高大魁梧,深得朱棣寵信和喜愛。

為何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鄭和下西洋,前後六次(第七次是1430年奉明宣宗朱瞻基之命),時間長達18年,目的和動機是什麼?

《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以武懾之。」《明史》是一部嚴謹的歷史著作,由明末清初人張廷玉等撰寫。鄭和下西洋是為尋找建文帝朱允文下落與「耀兵異域」的說法是可信的。

朱棣是一個竊國篡位的野心家。在建文帝朱允文(朱元璋之孫、朱棣之侄)削藩的過程中,以「清君側」為名發難,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子手中奪得帝位。攻佔南京後,建文帝下落不明,這是朱棣坐立不安的一大心病。當時朱允文才23歲,雖性格文弱,卻是正統皇帝且倡導以仁治國,深得文人和百姓擁戴。朱棣擔心:若其隱匿人間,韜光養晦,積蓄力量,一旦時機成熟,振臂一呼,天下響應,自己不但帝位不保,還將人頭落地。因此,朱允文的生死是時時威脅其帝位和人頭的鬼魂。朱棣在位23年,就是動用皇權,不惜代價在海上和陸上尋找朱允文的23年。

永樂五年,朱棣派戶部給事中胡瀠以訪仙人張邋遢(在前面徽州文之九,齊雲山中提到過)為名,四下查找朱允文的下落。胡瀠遍尋天下鄉邑,前後歷時16年,期間母喪都不準回京。後胡瀠探得實訊,密報朱棣。《明史·胡瀠傳》指出;朱棣多年疑慮,止於此時。具體什麼實訊,密報什麼,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天朱棣一定知道了朱允文的確切消息。胡瀠也因此立功,擢升為禮部尚書。

尋找建文帝朱允文是一件秘而不宣的機密,只能交給心腹之人暗中進行,鄭和作為跟隨了朱棣多年的心腹太監,就擔當起了海上尋人的重任。

朱棣攻佔南京後,宮中和民間紛紛傳言,建文帝蹈海遠遁,朱棣深信傳言。當時,建文帝有個大臣黃子澄,在蘇州太湖組織水師「勤王」,後有人告密被捕。朱棣親自審訊,認定其有「通海」之罪,將建文帝偷運出海,並殘暴地砍掉了黃子澄的雙腿。

鄭和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始了他率隊下西洋的航行。其前六次下西洋的時間,與胡瀠在陸上尋找朱允文的時間大體相同,當朱棣得到胡瀠的密報而打消疑慮後,也就沒有再派鄭和下西洋了。這不是時間上的巧合,只能說明朱棣知道朱允文的生死下落後,再派鄭和下西洋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下西洋給中國帶回了什麼

鄭和七下西洋,帶去了中國大量的紡織品、絲綢、磁器和各種精美工藝品,確實帶去了中華文明。那麼帶回了什麼呢?據一些歷史資料述;這支27800人的龐大海軍特混艦隊,總共歷時28年。帶回來的是:「明月之珠,鴉鶻之石,沉南速龍之香,麟獅孔翠之奇,樓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這些東西普通官員和民間都沒有見過,也沒有一件流傳下來。這支成本巨大的船隊,既沒有帶回來先進思想,也沒有帶回來先進技術和珍稀物種。還不如漢代的張騫,只帶一支小分隊,竟橫穿戈壁,深入西域,開闢了一條絲綢之路,促進了漢朝和中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至今中國人還在享用這些文明的果實。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的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耀兵異域」卻輕而易舉地實現了。在長達二十多的歷程中,鄭和船隊所到之處,無不兵不血刃地令小國臣服。那些「小國之君」使者紛至沓來,到北京朝聖獻貢,令朱棣好大喜功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

後來,在大明的官方檔案中,有關鄭和航海的資料消失殆盡。這麼重要資料的消失,無不與欲隱瞞海上尋找建文帝有關。

當然,從鄭和下西洋的結果來看,還是有重要意義的;這是我國一次最大規模的遠航,航程之遠,時間之長,在中國航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船隊航程遍及東南亞和中亞30多個國家,標誌著我國古代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達到了很高水平,在中國航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但,在看到鄭和下西洋這些功績的同時,決不能因為某種需要,就離開史實,無限誇大和拔高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作用。這有悖於歷史的真實,將會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誤導。我們應當感謝、尊重和敬畏歷史。否則,不是我們開歷史的玩笑,就是歷史看我們的笑話。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齊雲山北麓跨於橫江上的「登封」九孔石橋,始建於明萬曆十五年
劉炟即位後,勵精圖治,實行「與民休息」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