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我們都無法再養大孩子一次,請給他們滿滿安全感!
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網路
1
剛過完節,又到離別時。
跟幾個多年未見的好友聚會。
做了父母,聊著聊著,自然還是會聊到孩子身上。
有一位剛做媽媽,她說,「真想陪在兒子身邊,不去上班,那就好了!」
「孩子給奶奶帶挺好的,一心掙奶粉錢,我們家就是這樣。」
「要不把孩子和老人都接過去吧,就不要分開了。」
眾人紛紛出主意。
「唉,沒辦法啊,我得掙錢啊,太忙了。」
提到這個話題,真是令人感傷。
很多朋友跟我說「你的工作真好,能在家帶孩子,家庭事業都兼顧了。」
我每次都充滿感恩,能讓我有機會陪在孩子的身邊。
我那時哄小小魚睡覺的時候,握著他滑溜溜的小手,感覺就像拉著自己小時候的手。
那時,小小的我是多麼渴望父母能在身邊。
我們這一代父母,很多很多人都有過留守的經歷。
如今這一代留守兒童都已長大了,很多早已為人父母。
在記憶深處,大家對於留守這種生活方式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管如何,假如你曾經歷,那麼你自己或者你的身邊的人,都會留著一些印記。
當童年時缺愛的孩子長大後,為人父母,更想著給孩子好的呵護,因為那樣的感受刻骨銘心。
我跟她說,如果不是被生活逼得沒有選擇,還是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因為孩子無法讓我們重新養大一遍。
就一次,孩子最終長成了什麼模樣,無法重來。
2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我將如何?
我想,每一位父母都會期待,給孩子更好的愛。
因為我們總是會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犯錯!
英國詩人黛安?倫曼斯寫了一首詩歌《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先蹲下,再溫柔地訴說。
我會,多將拇指豎起,少用食指指點。
我會,拿出更多微笑給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少用眼睛看分數表,多用眼睛看優點。
我會,注意少一點責備,而去多一點關心。
我會,將板著的臉收藏,
而成為孩子的玩伴,跟著孩子一起跑原野去看星星。
……
可惜的是,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且不能迴轉,更不能重來。
錯過了真的就錯過了,哪怕滿是遺憾。
所以,當我聽到好友後來說要帶著孩子一起出去,哪怕暫時生活會緊張不少,也要一家人在一起時,真的為這個孩子感到高興。
我內心滿是喜悅地祝福這個孩子:「祝福你,你真是一個幸福的小傢伙。」
當然,我明白這種幸福的背後,需要很多的辛苦來承載。
而且只有當你真正覺得養大孩子很重要時,才會願意走這條路。
3
既然生了孩子,那就一定要自己養孩子。
因為孩子不是奔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而來的。
他們是奔著父母來的。
魚爸曾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說孩子五歲多,脾氣很大,容易發怒、暴躁,或者長時間不和周圍人說話。
仔細詢問之後,原來孩子剛剛從鄉下姐姐家接回自己身邊,剛開始,孩子大都是配合的,因為很久沒在一起生活,彼此間甚至有一點小生疏,在彼此觀察著對方,慢慢就熟悉了。
但是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孩子身上的那些小毛病就全部爆發了出來,顯得格格不入,怎麼看都不順眼。而且孩子對爸媽也是對抗,說往東他偏偏往西,總是悶頭不說話,打也沒用,還學會了跑,說要離家出走。
母子之間吵過很多,每次都讓她覺得失敗,特別是自己吼了孩子自己,常常要內疚一整天,甚至深夜一個人默默流淚,因為覺得自己生的孩子,竟然像一個陌生人。
溫尼科特指出「未成熟即離家的兒童所所遭受的遠不至於親身體驗的憂傷,事實上達到了熄滅情感的地步。」他在實際調研中發現,那些心理定位上被摧毀的兒童,一般是那些原來在家就缺乏好的照料的孩子,而早期照料良好的兒童更能夠很好地駕馭環境。
很多案例指出:很多問題孩子,小時候都常常表現出壓抑性地乖巧。而到了青春期,他們的問題就報復性的出現,容易發展出反社會人格,叛逆,形成壞的癖好等。
所以,當父母將來有一天捶胸頓足地教訓孩子時。
內心最後悔的應該是當年沒有好好養大孩子,想要重來一次就好。
感慨自己的親生孩子,竟然形同陌路。
我想對一個孩子最大的傷害,往往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看不見。
而在孩子長大後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卻緊緊跟著,步步相逼。
4
如今,有很多父母,把養兒育女的責任委託給了老人。
其實這是對孩子和老人的雙重傷害。
的確有很多的老人主動請求,希望能幫子女分擔養育孩子的責任。
可真正帶起來就覺得力不從心。
就拿給孩子立規矩來說,比如孩子的電子屏幕時間怎麼管理。
老人自己都沒有玩順溜,也不知道什麼是有用的,什麼是垃圾遊戲。
孩子稍微忽悠一下就能騙過老人。
另外就是老人的精力有限,而帶孩子是一個鬥智斗勇,需要體力的活。
老人往往只能維持孩子的生存需求,其他的教養需求已經大大超出了他們的職責範圍。
你怪老人沒帶好孩子,那就自己帶。
還有很多的人覺得孩子小的時候是不需要父母的。
理由是孩子小,幾歲的孩子是沒有記憶的,誰帶都一樣。
其實這個理由是最站不住腳的,可是從純餵養的角度來說,卻看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孩子不僅僅需要餵飽就行,他們還有心理需求。
而心理發展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
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為幸福快樂的人。
在孩子成長的初期,誰能給孩子最好的心理呵護?
當然不是心理學家,因為他們沒有你那麼了解你的孩子。
也不是親戚朋友,他們會愛孩子,但其中還是會隔著一點東西的。
最能勝任這個工作的就是父母。
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
一個幸福的或者不幸福的小孩。
而當我們的孩子將來成人後。
內心也會一直住著一個小孩。
這個小孩的幸福,與現時的我們息息相關。
願每一位父母能給孩子溫暖、快樂、滿滿的安全感。
※孩子不愛學習?趁開學前用這三招「根治」!
※請住口,你的這些「暗示」,正在坑孩子!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