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辛棄疾打仗從不用江浙人,直言吳人貪生怕死?

為何辛棄疾打仗從不用江浙人,直言吳人貪生怕死?

我們都知道宋朝對外軟弱,面對胡人的揚威耀武麻木冷漠,不但沒有收復故土之心,而且任由前者羞辱。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後,長期在金國遭受非人折磨的中原人士開始了英勇起義,此時年僅22歲的辛棄疾不顧危險,毅然加入起義大軍,一個在詩詞上造詣極高的文人,放下毛筆手持刀戈賣命於前線,這是讓人敬佩的地方。

辛棄疾作為愛國主義詩人其所作詩詞豪放,不愛小橋流水,常以功業,豪傑之類作詩,其報國之心迫切,願以身許國卻懷才不遇,不受朝廷待見,最後在憂鬱中病亡。而他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一直是這樣的形象。其實辛棄疾也曾被迫地域黑,在招兵時直言吳人,也就是如今的江浙地帶的南方人貪生怕死,上了戰場就嚇破膽。

辛棄疾雖然是文人出身,但他確實是有著超出常人的軍事能力的,身率50騎兵從5萬金兵手中活捉張安國。此外,傳言有通天之能的叛軍領袖賴文政也死於辛棄疾之手。衣冠南渡後南宋一直在南方殘喘,故徵兵也要在南方漢人中徵集,正是由於吳人在戰場上的表現,使得常年生活于軍營的辛棄疾十分不滿,被迫地域黑。

所謂吳人大概也就是如今的蘇杭附近的人,辛棄疾明確表示過招募軍武要能學會騎馬射箭,而不是像吳人一樣嚇得武器都丟了。最好不要放吳人進入軍隊,這樣一來只會影響到其他士兵,大家都怕死的話,仗也不用打了。(若夫通、泰、真、揚、舒、蘄、濡須之人,則手便犁鉏,膽驚鉦皷,與吳人一耳。其可例以為邊丁哉?招之得其地矣,又當各分其屯,無雜官軍。葢一與之雜,則日漸月染,盡成棄甲之人。)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呢?

首先,中國古代南方戰亂較少,我們都知道北方有大漠有胡兒有長城,自古以來中國人的首要敵人就是塞外的胡人,因此南方與之相比要安穩的多。況且南方富裕,戰亂少,土地肥沃,老百姓生活水平很高。吳人砍柴都比在北方前線當兵掙得多,況且當兵還是個賣命活,年輕人走投無路才去當兵,南宋官府所招的兵大多為被強迫抓走的普通百姓。遠離戰亂的時間久了,吳人本就對打仗一事缺乏了解,突然上陣,那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辛棄疾說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經濟發達,打仗自然就沒有北方人勇武。但吳人的戰鬥力真的沒有辛棄疾想像的那麼低,別忘了戚繼光手下的兵源就來自浙江,只要嚴格訓練都是戰場上的豪傑。

參考文獻:《洺水集·丙子輪對劄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東向南看 的精彩文章:

越戰結束後,數十萬美國士兵回國自殺,自殺人數超過戰爭死亡人數
為了黃金駕機叛逃祖國,卻被人算計下場慘淡,晚年想回到祖國

TAG:向東向南看 |